青春期孩子自驱力的激活,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
自驱力满足的前提是胜任感,自主感和价值感。
更直白来说,就是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能自己掌控节奏,对于孩子来说有确定感,这会让孩子更自发主动,这是自主感。
胜任感是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会做,能做,不会做的也能克服困难,在失控中也能通过调整和努力,重新获得掌控感。
而价值感,就是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品尝到被认可,被尊重和被看见,自己觉得自己是有用的。
![]()
胜任感,自主感和价值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相互推动,又相互制衡。
之前为了激活孩子的自驱力,我用的方法是催促,严厉管理和限制孩子做一些不利于学习的事情。
为了不耽误孩子学习,对学习无关的事围追堵截,各种出手干预。
当时觉得自己这样做是以他律来倒逼孩子的自律,用现在视角看,简直是愚昧至极。
不仅没有激活孩子的内驱力,反而挫伤了孩子的自主体验和对学习的兴趣。
激活孩子的自驱力,并不是用超强的外驱力来让孩子就范或学会自律,更不是筹码交换。
比如孩子能自律,就给什么奖励,就满足孩子的某种不合理要求。
就给孩子一个错误的信号:
只要你好好学习,只要你听我的,就能得到你想要的所有,哪怕是不合理的要求也能合理化。
家长这种自负的推动孩子自驱力的方法,恰恰是为日后埋雷的做法。
即便一时有用,从2-3年的发展态势来说,起到的作用是相反的。
之前有多强势与毫无边界的干预,后边就会翻车得多惨烈。
在家长强控和高控之下,孩子看起来很自律的行为,是缺乏根基和底层支撑的。
当孩子反叛和抗拒时,或进入逆境时,那些看起来都好的积极主动,会瞬间坍塌。
无论是催促还是过度满足孩子,或以筹码的方式来驱动孩子驱动力,都无法长久。
![]()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深有体验。我家孩子初中时,在我看来,一直都很积极主动和进取,成绩一次比一次好。
无论是外界还是我自己,甚至孩子自己都默认自己是有自驱力的。
但忽略了一个背后强有力的推手,那就是我对孩子严苛的管理与要求,这也内化成了孩子对自我的要求。
虽然嘴上说不管孩子,不关注成绩,但前提是孩子的成绩没下降过,每次都在进步。
顺风顺水中,我是不干预的,但问题的转折就出现在初三下学期,我突然加大了管控的力度,让孩子从顺风顺水中体验了挫败感。
瞬间自驱力就熄灭了,变成了自我攻击和自我否认和退缩逃避。
这是功利化教育和虚假自驱力,在遇到逆境和挫败后,显现的原形。
这也说明之前的自驱力,并不是基于孩子的多巴胺体验,更不是价值感,胜任感和自主感。
更多是来自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成绩的优异,让孩子觉得自己还不错。
而当成绩坍塌,老师和同学不再认可时,孩子的价值体系就分崩离析了。
汲取了过去的教训,我不再强干预孩子学习,而是重心放在重建孩子自驱力和自主体验上。
虽然放手的过程磕磕绊绊,但我可以自信地说,这个选择是正确的,而且值得。
拿孩子现在来说,他已经高三,完全把学习当成了自己的事,这是因为在学习上他有自主感,学不学,怎么学,什么时候学,完全他自己说了算。
我从来不评价和指责,也不瞎给意见。完全由他。
![]()
再来说价值感和胜任感。孩子上周化学考得很差,几乎什么都不会,一时间孩子也会有挫败体验,经过老师的鼓励和孩子自我的鼓劲。
这周就利用碎片时间听课,刷题,把不会的知识点重学一遍,这周的考试几乎全对了。
这时就满足了胜任感,给孩子一个信号,并不是学不会,只是之前没认真学。
学会之后的愉悦感,一方面是多巴胺体验,一方面是价值感与成就感。
从不会到学会的过程,从失控到重新掌控的过程,这就是一次长效的多巴胺激活体验,这种体验会让孩子自动进入下一次的正循环。
对于缺乏信心的孩子来说,正反馈和高频次的多巴胺体验,会让孩子在疲惫中也能迎难而上,因为心灵的愉悦缓冲了身体上的疲惫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