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12岁女孩因作业压力选择轻生”的新闻,相信让无数家长为之痛心和震惊。
悲剧的背后,是一个个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现在的孩子,一提学习就头疼、犯怵的,真是越来越多了。
厌学、磨蹭、不肯去学校、一考试就肚子疼、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学不好……
这些表现,早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孩子内心在普遍“呼救”!
可我们做家长的,光着急上火有什么用?
吼骂、讲大道理,往往只会把孩子推得更远。
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听懂他们沉默的呐喊,用理解接住他们的无助。
0 1
孩子的心,比我们想象的要重
学习,往往只是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真正让他们透不过气的,是那些我们可能没当回事儿的“小事”:
同学的孤立,老师的忽视,怎么也学不会的挫败感,以及害怕让父母失望的恐惧。
就像2024年2月,江苏那个12岁的女孩许诺。
她在遗书中写道,因为英语作业压力、被同学嘲笑,在老师办公室辅导后不堪重负,选择了离开。
一个花季少女的离去,留给世人的事永远的痛与深思。
她的崩溃,不是因为一次作业没写好,而是心里那座由委屈、压力和孤独堆成的山,终于塌了。
0 2
孩子这些“求救信号”,你读懂了几个?
在许诺的悲剧发生前,一定有过无数次无声的求救:
可能是对着作业本发呆的夜晚,可能是被嘲笑后红着眼圈回家,可能是说“不想上学”时的试探。
可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些信号,直到悲剧发生。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岳晓东在《登天的感觉》一书中,揭示了孩子行为背后复杂的心理根源:
一,“我不行”的魔咒:
就像小许诺因为英语单词不会写而痛苦,一次次的学习挫折让孩子给自己贴上“我很笨”的标签。
二,情绪的火山:
被嘲笑的羞耻、作业的压力、老师的批评……
这些情绪如果没有出口,就会在心里堆积成山。
三,关系的裂痕:
当孩子在学校遇到困难,却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那种无助和孤独感足以吞噬一个孩子。
0 3
从对抗到同盟,智慧父母用这3件事接住孩子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岳晓东老师指出,要帮孩子重新站起来,需要的是:
1.把说教换成倾听
当孩子说“学习好累”,别急着说“别人都能行”,而是先问一句“怎么了”。
就像那个12岁的女孩,她需要的或许只是一句:“没关系,妈妈陪你。”
2.给情绪一个出口
运动、画画、写日记,甚至只是大哭一场——让孩子知道,有情绪是正常的,说出来是安全的。
3.重建信任的桥梁
改善亲子关系,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家里永远是他最温暖的安全港湾。
0 4
别等悲剧发生才后悔!这3个改变请收好
1. 减焦虑,把担心变成底气
每天留1小时给自己,父母的情绪稳定,才是孩子最好的定心丸。
别让我们的焦虑,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2. 减控制,把命令变成尝试
允许孩子犯错,就像学走路肯定会摔跤。
作业写错了可以订正,考试考砸了可以再来,但生命只有一次。
3. 减期待,看见真实的孩子
接纳孩子的平凡,就像接纳有的花春天开,有的花冬天开。
成绩单上的数字,远不如孩子脸上的笑容重要。
想起岳晓东老师在《登天的感觉》中的那句话:
“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在挫折中依然保持向上的勇气,在困境中依然能看到希望。”
那个12岁女孩在遗书里说,因为“英语单词不会写”而痛苦。
可在她这个年纪,本该是扎着马尾辫在操场上跳绳,和好朋友分享心事的年纪。
最后
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培养完美的做题机器,而是守护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帮助他成为眼里有光、内心有力量的自己。
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愿我们每位父母,都能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能听懂他们沉默的呐喊,接住他们每一次或大或小的坠落。
❤感谢你读到这里,
关注小卿,在修心的路上,我们一起向阳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