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日前,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到2035年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学校体育体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所长于素梅围绕《意见》相关内容,开展政策解读。
一起看——
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二十条”发布:充分保障中小学生体育运动时间
深度解读|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
节目视频
少年强则国强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基石
日前,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
《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
明确提出到2027年
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
到2035年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学校体育体系
如何破解“重智育轻体育”的难题
让政策落地生根?
如何有效探索强健学生体质的“中国方案”?
![]()
“育见新闻”专访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所长
于素梅
![]()
育见新闻:此次《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政策亮点值得关注?
于素梅:《意见》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机制保障及多样化活动,切实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特别是促进其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文件聚焦明确,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落实的重要而具体的行动。
《意见》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体育总局联合下发,落地实施更需要多方协同发力。诸如学生体育锻炼不仅需要科学指导与专业化支撑,还需依托赛事、联赛等机制有效推动,这些都离不开体育部门的深度参与和大力支持。
同时,《意见》提出建立新型体育教师队伍,专兼职体育教师、体育教练员的配备等都需要财政部、人社部等的协同支持等。只有各部门通力协作,才能确保政策精准落地,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
育见新闻:《意见》提出到2027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少于2小时,到2035年建成现代化学校体育体系。这一目标如何体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于素梅:之所以有两个目标节点,是分步实施的标志,到2027年先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且要求全面高质量落实,推动学段衔接的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全面深化,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要求,而是在落实的质量上也做了明确要求。
到2035年,不仅2小时全面而高质量地实施,更主要是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实现学校体育高质量持续发展,并能够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彰显对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作用的发挥。
如今,“每天不少于2小时的体育活动”已从国家层面写入《纲要》与《意见》,各地也高度重视并积极落实,下发了落实方案。许多学校已将体育课增至每天1节,大课间活动扩展为上下午各1次,每次30分钟;部分学校的小课间也延长至15分钟。同时,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更加丰富有效。
家长层面也深切感受到国家和学校对学生健康的重视。随着锻炼时间的增加,家长们发现孩子的身体素质明显提升——感冒次数减少,病假率下降。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自身也有机会掌握到一至两项运动技能,体育兴趣与潜能得到充分激发和满足。
![]()
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学校体育体系,不仅体现在设施智能、形式多样,更核心的是追求高质量。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保障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更要注重锻炼的实效。因此,只有通过科学安排、多样化组织,才能真正让政策落地见效,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育见新闻:《意见》强调“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出“走班制、俱乐部制”等新模式。您认为要如何避免体育课沦为“形式主义”,真正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
于素梅: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固定班级授课制,而体育走班制教学则是一种创新尝试。
这种模式的显著优势在于:通过选项走班的形式,打破原有统一授课的局限,让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兴趣、学校项目设置及教师专业特长,自主选择喜爱的运动项目。
实践证明,当学生参与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时,课堂参与度、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都能得到显著提升。我们的实验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学校——无论是条件优越、普通还是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都可以尝试推行走班制教学。关键在于实施的可行性,能顺利开展的学校往往能持续推行,而遇到困难的学校则可能回归传统模式。这种“能走则走,难走则停”的特性,确保了走班制不会流于形式。走班制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以学生为本”。
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三个层面:首先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学校是否真正认同这一模式;其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诸如同一年级多少个班一起走,分班如何按能力再分层,设置多少个项目,如何先排体育课再其他科目的课时安排等;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此外,体育俱乐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样采取自主选择的形式,在下午放学后开展。这种灵活的组织方式进一步满足了学生专项运动学习的需求。总体来说,体育走班制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教育创新,但各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适合的实施路径,逐步积累经验形成特色模式。
育见新闻:《意见》强调“周周有比赛”,如何避免竞赛成为少数人的舞台?如何以竞赛带动全员参与热情?
![]()
于素梅:“周周有比赛”自“2小时政策”实施以来,比赛已成为许多学校提升学生运动参与度、确保政策落地见效的重要抓手。无论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还是以赛促练,这种赛事活动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校园比赛与竞技体育存在本质区别——它更注重群体性而非竞技性,兼具激励功能和教育价值。因此,在推进过程中必须确保普及性,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
从教学层面看,比赛是对运动学习成果的有效检验,能直观反映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其育人价值不容忽视:胜负本身就是生动的教育素材。获胜能带来成就感和喜悦,而失利恰恰是培养体育精神的契机——教导学生永不言弃,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这种历练不仅塑造学生的体育品格,更能迁移到学习生活中,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其教育意义尤为深远。
![]()
育见新闻:体育教师数量不足、地位不高的问题长期存在。《意见》提出“构建新型师资队伍”“完善激励机制”,如何确保政策落地?
于素梅:《意见》精确对构建新型体育教师师资队伍提出了明确要求,尤其是提出探索构建以专职体育教师为主体、体育教练员为辅助、兼职体育教师(教练员)和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体育师资队伍。
这种新型体育教师队伍,在保障每天不少于2小时体育活动,保质保量完成每天1节体育课,每天两个大课间,以及各类赛事活动的开展与训练等,都将发挥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意见》明确提出要配齐配强专职体育教师,优化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补充机制,鼓励区域体育教师共享中心建设,这对新型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落细落实具有关键性作用,也是重要指引。加强培训、完善激励机制等在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水平,保障高质量发展学校体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鼓励各地建设一批体育名师工作室、健全体育教研工作体系,配齐配好体育教研员等举措,更能发挥优秀师资的培养、带动、辐射引领作用。
![]()
![]()
育见新闻:《意见》提出“数字赋能体育”,您认为数字化手段有哪些创新应用场景?
于素梅:《意见》明确提出探索实施数字赋能体育。并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将传感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与学校体育深度融合。数字赋能不仅是体育教育的需求,更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手段的应用,现代体育教育需要注重两方面:一是提升教学实效性,二是实现精准化。这包括体质健康的精准测量、精准分析和精准干预,都需要依托数字技术实现个性化指导。
就拿体质健康来讲,传统体育教学主要关注群体指标如优良率和合格率,而数字赋能将使我们能够追踪每个学生的日常锻炼数据,分析其变化规律,并建立运动表现与体质健康之间的关联。这些都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来实现,包括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监测。特别是VR场景的创设可以模拟真实运动环境。这种模拟不仅具有一定的锻炼效果,还能让学生安全地接触各类运动,尤其是一些高风险项目。这些创新应用正在突破传统体育教学的时空限制。
![]()
育见新闻:《意见》强调“校家社协同机制”,如何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参与?未来学校体育将呈现哪些趋势?
于素梅:家校社三方应各司其职。
学校教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有些地方或学校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家长应当承担起引导责任,带领孩子参与家庭运动、社区活动,如带孩子参与户外运动等在大自然中得到锻炼和体验,让孩子在阳光下享受运动乐趣,这正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体现。社会层面,无论是社区运动设施建设、还是俱乐部等专业性强的机构,体育场馆,最好能够为学校和青少年提供优质服务,弥补学校体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此外,公益机构可加强对学校的资助力度,在地方财政紧张的情况下,缓解学校在体育经费、场地器材特别是智能化设备配置方面的压力。通过多方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校体育政策的有效落实。
![]()
育见新闻:到2035年建成高质量学校体育体系,您对未来有何期待?
于素梅:一方面,让青少年学生获得更精准、个性化的发展机会,通过系统学习专业指导,真正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
另一方面,体育锻炼将让每个孩子都更加阳光向上。我们注意到,国家政策导向与家长、学生的愿景高度一致,都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正是政策文件的终极目标,也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方向。相信未来的孩子们必将茁壮成长,为国家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来源 | 央视新闻、育见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