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到手的高盛百万年薪辞了,这事发生在22岁的李柘远身上。
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放着华尔街金光闪闪的大道不走,偏要拐进一条没人知道通向哪儿的野路。
但对李柘远来说,这不是冲动,更不是叛逆。
这步棋,他从17岁那年就想好了。
时间倒回2008年,厦门外国语学校。
高考的倒计时牌挂在墙上,气氛一天比一天紧张。
![]()
对李柘远这样的尖子生,保送国内名牌大学的路已经铺到了脚下,只要他点头,就能稳稳当当走进一所985大学的校门。
可他偏不,他跟学校提了个要求:放弃保送,请假两个月。
老师和同学都懵了,到手的鸭子还能让它飞了?
李柘远没多解释,他要把这两个月全部押在一场叫SAT的考试上,也就是“美国高考”。
他心里清楚,这不是一场赌博,而是他为自己设计的另一条赛道,一场精心计算过的博弈。
他的人生起跑线,说实话,不算漂亮。
![]()
1991年生在济南,没多久父母分开,他跟着当大学英语老师的母亲搬到了厦门。
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小时候难免敏感内向。
他母亲后来跟人讲,李柘远小学那会儿,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句话都会紧张得发抖。
好在,他母亲没有把他往“书呆子”那条路上推。
这个家虽然钱不多,但从不缺书和知识。
母亲的书架上摆满了《简爱》和《牛虻》的原版书,家里录音机里常年放着英文磁带,还有母亲的学生时不时上门,用英语热火朝天地讨论着西方文学。
![]()
对小时候的李柘远来说,那些听不懂的英文对话,就像一种神秘的咒语;书里那些关于反抗和追求自由的故事,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让他开始好奇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
知识在他这儿,不是考试的分数,而是打开一扇扇门的钥匙。
那个说话都脸红的男孩,慢慢开始愿意跟人聊天,性格也活泛起来。
他母亲的教育方式在那个年代算是挺“潮”的。
别的家长盯着分数,她却鼓励李柘远去参加什么模拟联合国,让他自己规划全家的旅行路线,从订机票到订酒店,全都放手让他一个人干。
这些在别人看来“不务正业”的玩意儿,却实打实地锻炼了他后来最重要的两样本事:一是做计划的能力,二是跟人打交道的情商。
![]()
真正让他脑子“开窍”的,是初中毕业那年夏天。
他偶然听说,上海复旦附中的一些学长学姐,高中毕业能直接被哈佛、耶鲁录取。
这事一下就点醒了他:原来上大学不止高考这一条路,世界顶级大学的门也对中国学生开着。
他琢'磨,自己拼了命也不一定能考成全国状元,但他可以试试,当第一个从厦门直接走进常春藤盟校的人。
这个念头一出来,就成了他心里最明确的靶子,之后所有的努力都朝着这个方向使劲。
放弃保送那一刻,李柘远等于把自己逼上了绝路,没有回头箭了。
![]()
为了过语言关,他把自己关在家里,进入了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
他给自己定了死任务,十天之内必须把四千个托福核心单词背得滚瓜烂熟。
那段时间,他每天拉着当英语老师的母亲陪他练口语、练听力,强度大到他母亲都觉得有点“害怕”,说这孩子是不是把自己逼得太狠了。
这不是瞎使劲,是目标明确下的高度自律。
结果也确实给力:托福考了个接近满分的成绩,SAT I(学术能力评估测试)考了2200分,SAT II(科目测试)更是拿了满分。
这份成绩单,就像一块敲门砖,直接敲开了耶鲁大学招生办的大门。
![]()
2009年,一封带着全额奖学金的录取通知书,从美国飘洋过海到了厦门。
李柘远成了福建省第一个直接被耶鲁大学本科录取的学生,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但对李柘远自己来说,考上耶鲁,只是他庞大计划里的第一步。
他太清楚了,这里不是终点站,而是一个资源更丰富、竞争更激烈的“战场”。
他发现,在美国人眼里,中国留学生普遍就是“会读书、别的啥也不会”的形象。
他不想成为那样的人。
![]()
他没一头扎进图书馆里不出来,而是把整个耶鲁当成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和人脉中转站。
大三那年,为了进华尔街,他打了一场漂亮的信息战。
他先是通过耶鲁的校友系统,把在华尔街各大投行工作的校友名单筛了一遍,拉出几百人的单子。
然后他没像没头苍蝇一样群发邮件求内推,而是干起了“特务”的活儿。
他花大量时间研究每个人的背景,看他们在哪家公司、做什么业务、有什么爱好。
最后,他挑出几十个他认为最可能帮到他的人,每个人都写了一封完全不同的邮件,邮件里不光是自我介绍,还提到了对对方所在领域的理解,显得既真诚又专业。
![]()
他这么做,不是为了简单地拉关系,而是给自己建一个“华尔街人脉情报网”。
通过跟这些前辈的交流,他把高盛、摩根大通这些顶级公司的面试流程、业务重点甚至公司内部喜欢什么样的人都摸了个一清二楚。
等他真坐到面试官面前的时候,他压根不像个没出校门的学生,反倒像个对行业门儿清的“准自己人”。
他能张口就来最新的行业案例,能清晰地说出自己的商业分析,甚至在聊天的时候,还能“不经意”地提起某位给他指点过的校友的名字。
这一招很管用,既让面试官觉得亲切,又等于激活了“校友推荐”这个隐藏的加分项。
最后,高盛等好几家华尔街巨头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
他选了高盛,22岁,一毕业就拿到了别人梦寐以求的百万年薪。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会在这条“金光大道”上一路狂奔的时候,他干出了文章开头说的那件事:干了两年,他辞职了。
这又是一次让外人看不懂的“叛逃”。
但在李柘远自己的人生规划图里,这完全是计划中的一步。
他给自己定了个“2+1”计划:先在顶级投行干两年,完成资本和经验的原始积累;然后用一年时间,去做点自己想干的、更“野”的事;最后带着在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再回到学校去深造。
离开高盛后,他一头扎进国内的创业浪潮里,搞过旅游APP,也做过新媒体。
![]()
这次创业,他心里清楚,目的不是为了立刻赚大钱,而是为了亲自下场体验一把。
他想知道,一个产品是怎么从零到一做出来的,一个团队是怎么管理的,市场是怎么跑出来的。
这些东西,是在高盛那种大机构里当“螺丝钉”永远学不到的。
2017年,他带着在高盛学到的宏观资本运作逻辑,和自己创业时遇到的具体管理难题,成功申请到了哈佛商学院。
这对他来说,不是简单的刷学历,而是一次战略性的“回炉重造”。
他把实践中的困惑带回理论的课堂,用哈佛的资源对自己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复盘和升级,为下一次的人生跳跃积蓄能量。
![]()
从哈佛毕业后,李柘远的路子越走越宽。
他做风险投资,也继续做新媒体,把自己学习和规划的方法分享给更多人。
他的人生上半场,像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每一步都踩在点上,不断向上爬。
而下半场,他似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用自己的经验去影响更多人上。
其实早在耶鲁的时候,他就当过公益组织的主席,带同学去过印度的贫民窟,也回过福建山区的学校支教。
那些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
他自己就是靠着知识改变了命运,他觉得这条路,也应该让更多人看到。
所以他拒绝了美国公司更高的薪水,选择回国。
他把自己从一个埋头赶路的人,变成了一个愿意停下来,给后来者指指路的人。
他的故事,不像那些大科学家一样能改变国家命运,但它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样本:在高考这条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之外,确实还存在着另一条路,一条通过精准的自我规划、勇敢的选择和不停的学习,同样能抵达精彩人生的路。
从厦门那个害羞的男孩,到华尔街的金融精英,再到哈佛商学院的课堂,李柘远的人生博弈,每一步都算得很准。
后来,他将自己的经历和方法写进了书里,继续在投资领域寻找机会。
![]()
他的人生这盘棋,还在继续下着。
《鲁豫有约》节目组. (2017). 鲁豫有约一日行:专访李柘远. 旅游卫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