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
![]()
11月19日下午,“岭南文化名家大讲堂”第五期“建筑视角下的地域·文化·时代”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举办,8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重返这座由他设计的地标建筑。讲座开始前,何镜堂不禁感慨“回家了”。以上海美术馆为引,何镜堂拆解了建筑与地域、文化、时代的深层羁绊,并表示,“建筑是科学的艺术,也是艺术的科学。”
“两观三性”——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这是何镜堂毕生的建筑心得。“所有建筑都要接地气。”何镜堂用最朴实的语言诠释建筑的地域性。“在岭南,建筑要解决遮阳、隔热、通风问题;到了北方,重点变成防寒和日照。”他解释,“北京四合院院子宽敞,供人晒太阳聊天;广东院子小巧,主要为了通风散热。”一方水土的地域特质,更藏在人文肌理中。当地的历史遗存、民俗风情,都成为建筑的设计“养分”。何镜堂强调,“哪怕是功能相同的建筑,因为地域文化差异,处理方式也可能截然不同。”在何镜堂看来,建筑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生命,当地的气候、地形、历史文化共同塑造了建筑的灵魂。
![]()
“岭南文化名家大讲堂”第五期。阮佳雯 摄
“好建筑能引发精神共鸣。建筑的最高境界,就是体现文化。”在何镜堂看来,那些留存千年的经典建筑,无一不是文化的载体。但文化并非简单的符号堆砌,何镜堂直言,“我不喜欢搞奇奇怪怪、没有依据的建筑。”
![]()
“岭南文化名家大讲堂”第五期。阮佳雯 摄
“建筑是刻在石头上的史诗,是凝固的音乐。建筑师不仅要造好用好看的建筑,更要直面社会需求,以建筑记录国家与时代。”以世博会中国馆(今上海美术馆)为例,何镜堂表示,这座建筑已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标志性记忆。此外,澳门大学建筑群,是“一国两制”的生动实践;钱学森图书馆,则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致敬;雄安新区与海南自贸岛的蓝图,擘画着国家发展的未来。每一座建筑,都如同一枚时代的印章。正如何镜堂所说,“一百年后,大家都不在了,但建筑还在诉说当年的故事。”
![]()
“岭南文化名家大讲堂”第五期。阮佳雯 摄
![]()
“岭南文化名家大讲堂”第五期。阮佳雯 摄
未来的城市发展,建筑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在何镜堂看来,当前,我国城市发展面临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的转型,“在此背景下,城市建设应以创新为动力、以人文为底色、以生态为根基。”首先,生态为“底”,生态不再是发展的约束,而是城市的宝贵底色,要在保护与发展中拿捏好尺度,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其次,城市发展要从“房子建起来”向“空间活起来”转型,注入优质的文化内容与运营服务,进一步培育创新生态,激发空间的生命力。何镜堂强调,“更值得关注的是社会与文化价值的复兴,对未来的存量市场,要下‘绣花功夫’进行‘微改造’和‘微更新’。”
原标题:《世博会中国馆设计者何镜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栏目主编:施晨露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阮佳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