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展品:钱学森书房复原场景
![]()
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专题展中,一间按照原貌复原的书房场景诉说着钱学森晚年工作生活的点滴。座椅、暖气片、台灯……这些朴素的原件,见证了一位科学巨匠数十年如一日的治学生涯。
这间书房陈设简朴,却蕴含着深厚的学术底蕴。书房中陈设还原了钱学森回国后工作、学习的状态。晚年从一线科研退休后,他便将研究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
钱学森书桌上摆放着用来剪报的剪刀。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书桌上,一把黑色剪刀格外引人注目,这是钱学森剪报的得力工具。他保持着通过剪报获取知识的习惯,每天阅读报纸时,发现重要的科技动态、政策信息或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章,都会仔细剪下、分类收藏。这些精心整理的剪报,成为他洞察世界、把握时代脉搏的重要窗口。
在这个书房里,钱学森保持着令人敬佩的学习习惯。每日晚饭后,他总是把时间放在读书看报上。他的读书方法独具特色,先看目录、序言,再读首尾两章,快速把握全书脉络,再决定是否精读。这种高效的阅读方法,使他一生参阅过书籍35000多册,期刊400多种,藏书40000多册。
![]()
钱学森在家中书房撰写论文。来源:钱学森图书馆
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回忆:“父亲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从新的知识里汲取营养。他看书,看到了最后一天!”这种终身学习的精神,正是他能够在多个学科领域取得开创性成就的重要原因。
书房里的朴素陈设,折射出钱学森高尚的人生境界。他说:“我现在的住房条件比和我同船归国的那些人都好,这已经脱离群众了,我常常为此感到不安。”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对荣誉和金钱的态度。1994年,钱学森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奖金100万港币,奖金支票还没到手,他就已经写好了委托书,把钱直接捐给了中国科协促进沙产业发展基金会。早在1958年,他就曾将《工程控制论》的稿费捐资助学。他还自订“七不准则”,婉拒各种虚名和应酬,始终保持着一个科学家的本色。
![]()
钱学森书房展位上方悬挂的巨幅照片。照片拍摄了钱学森与妻子蒋英阅读时的场景,他们时常在晚饭后落座书房,安静地书写、阅读。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这间看似平凡的书房,孕育了不平凡的思想。在书房里的办公桌前,钱学森起草了无数重要文件,创作了众多论文篇章。他不仅继续关注航天科技发展,更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系统科学、思维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他将自己的书斋思考,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相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利在天下必谋之”的担当。
如今,当我们驻足于这个复原的书房前,仿佛还能看到那位永不停歇的思考者。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在诉说着:真正的科学家,不仅在实验室里创造奇迹,更在日复一日地阅读与思考中积累智慧;真正的学者,不仅在专业领域追求卓越,更在人生境界上树立标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