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它不仅能强健体魄、助力骨骼与大脑发育,更能塑造坚韧品格、提升社交能力与情绪管理水平。在当下电子产品普及、孩子户外活动时间普遍不足的现状下,如何让孩子摆脱“久坐模式”,从“被动运动”转变为“主动热爱”?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体育老师童孟,结合多年一线教学经验与亲子运动指导案例,总结出一套科学、实用且易操作的方法,为家长们提供全方位参考。
家长是最好的“引路人”
“孩子的运动习惯,根源在家庭,家长的言传身教比任何说教都有效。”童孟老师在谈及教育关键时,首先强调了家庭环境的重要性。在他接触的学生中,那些热爱运动、体能出色的孩子,往往背后都有一个热爱运动的家庭。如果家长下班回家就躺在沙发上刷手机,却要求孩子出门运动,不仅缺乏说服力,还会让孩子觉得运动是一种“负担”;反之,若家长能主动参与运动,将运动融入家庭生活,孩子自然会耳濡目染,逐渐养成运动习惯。
他建议,家长可以从“全家共运动”入手,打造专属的家庭运动时光。比如每天晚饭后,放下手机和工作,带着孩子到小区散步、慢跑,或者在楼下空地上玩一会儿踢毽子、跳皮筋等传统游戏;周末时光,不妨走出家门,利用商丘丰富的户外资源,带孩子到古城墙骑行、日月湖公园徒步、运河公园放风筝,让孩子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感受运动的乐趣。这样的亲子运动不仅能锻炼孩子的体能,更能增进亲子感情,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将运动与“快乐”“陪伴”等积极感受绑定。
除了亲身参与,家长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渲染运动氛围。比如带孩子走进商丘市体育馆,观看中小学体育联赛、市级运动会等赛事,让孩子亲临现场感受运动员的拼搏精神与运动的热血魅力;在家中开辟一个“运动角”,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配置合适的器材——幼儿可以准备软质飞盘、迷你篮球筐、攀爬架、平衡木等,小学生则可以添置跳绳、羽毛球拍、乒乓球桌、轮滑鞋等,让孩子随时都能接触运动器材,在探索和玩耍中主动动起来。
此外,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体育赛事直播,聊聊运动员的故事,甚至模仿赛事中的运动动作,让运动成为家庭生活中自然的话题与乐趣。
让孩子在“玩”中爱上运动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强行让孩子进行枯燥的体能训练,只会让他们对运动产生抵触心理。”童孟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将运动包装成游戏,是激发孩子运动兴趣的最佳方式。
对于低龄儿童,童孟老师推荐家长在家中开展简单易操作的传统游戏。对于年龄稍大的小学生,家长可以尝试将运动与任务、挑战相结合,增加运动的趣味性和成就感。比如把跑步变成“寻宝游戏”,在公园的不同角落藏好小奖品,让孩子根据线索寻找,在奔跑中完成任务;让孩子担任“运动员”“裁判”等角色,在角色扮演中感受运动的仪式感与乐趣。
此外,建议家长鼓励孩子尝试多样化的运动项目,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和喜好,带孩子体验不同的运动——性格活泼的孩子可能喜欢对抗性强的球类运动,性格内敛的孩子可能更倾向于舞蹈、体操等注重协调性的运动。当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运动时,他们会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甚至愿意为之克服困难,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才是坚持运动的最大动力。
让运动成为生活“必修课”
“偶尔的运动只能带来短暂的快乐,规律的运动才能养成持久的习惯。”童孟老师强调,想要让孩子真正爱上运动,关键在于将运动纳入日常作息,让运动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他的教学实践中,那些运动习惯好的孩子,往往都有固定的运动时间,这种规律性不仅能提升运动效果,更能让孩子形成“到点就该运动”的条件反射。
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每日运动计划”,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学业情况,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强度。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每天的运动时间应不少于一小时,以自由活动、趣味游戏为主,比如上午在幼儿园参加户外活动,下午放学后在家附近的公园玩一小时;对于小学生,每天运动时间建议保持在2小时,可分为多个时段进行——早上起床后花10分钟做拉伸、跳绳等轻度运动,唤醒身体活力;放学后利用30分钟进行户外运动,比如和同学一起踢足球、打篮球,或在家练习拍球、轮滑;晚饭后20分钟散步、做亲子瑜伽,帮助消化的同时放松身心。
周末和节假日是培养运动习惯的黄金时期,家长可以安排半天时间进行户外活动,比如带孩子去郊外徒步、骑行,或参加亲子运动等。需要注意的是,运动计划不必过于严格,要给孩子一定的灵活性,比如孩子当天作业较多,可以适当缩短运动时间,但尽量不要完全取消;如果遇到恶劣天气,可将户外运动改为室内运动,比如在家跳绳、做仰卧起坐、玩体感游戏等,确保运动的连续性。
保护孩子的运动热情
“孩子在运动中最需要的是肯定和鼓励,而不是批评和指责。”童孟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家长容易陷入“功利化”的运动误区,过分关注孩子的运动成绩和技能水平,比如孩子跑步跑得慢、拍球拍得不好,就急于批评纠正,甚至拿孩子和别人比较,这种做法只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对运动产生抵触心理。孩子进行体育活动的核心目标是“动起来”,而非追求完美。家长要学会用包容的心态看待孩子的表现,哪怕孩子在运动中犯错,比如踢球时用手接球、跳绳时频繁中断,也不要急着批评,而是先肯定孩子的参与热情,再慢慢引导。比如可以说:“宝贝,你愿意主动踢球真的很棒!不过足球比赛有个小规则,我们用脚踢会更有意思,我们一起试试好不好?”这种温和的引导方式,既能让孩子接受规则,又不会伤害他们的运动热情。
当孩子在运动中取得进步时,家长要及时给予具体、真诚的表扬。不要笼统地说“你真棒”,而是指出孩子的具体闪光点,比如“你这次跳绳连续跳了30个,比上次多了10个,进步太大啦!”“你刚才接球的时候反应特别快,太厉害了!”“你今天坚持跑完了1公里,真有毅力!”这种具体的表扬能让孩子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让孩子爱上运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事情,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科学陪伴和持续坚持。核心在于尊重孩子的天性,用趣味化的方式激发兴趣,用常态化的习惯培养坚持,用正向的反馈保护热情。当运动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种乐趣、一种生活方式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强健的体魄,更是坚韧的品格、良好的社交能力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家长们不妨从现在开始,放下手机,走进户外,和孩子一起动起来。相信在家长的科学引导和陪伴下,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热爱的运动,在运动中健康成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来源:京九晚报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