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VOL 3655
最近,一条关于王昱珩的采访跳了出来,在节目《众声》里,他向蔡康永吐槽:女儿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这位自称“有谱系自闭的”天才,竟然也有育儿烦恼?
提到王昱珩,大部分人的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可能还是10年前,在《最强大脑》舞台上封神的“水哥”。
2015年,在“微观辨水”挑战中,右眼视力受损严重的他仅用几分钟,便从520杯同质化极高的水中,精准锁定了被评委随机选中的一杯。
人们叫他“鬼才之眼”,惊叹于他仿佛来自另一个维度的观察力。
没想到,能看穿一杯水的天才,却摸不透女儿的心思。
在《众声》采访中他说:“我觉得孩子往往是喜欢她没有的东西。所以她现在就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是我最头疼的地方。”
文 | Kido
编辑 | Zoey_hmm
图 | 网络
![]()
“反框架”教育的天才
要了解王昱珩的育儿理念,首先要理解他那颗与众不同的大脑。
在综艺节目《展开说说》中,王昱珩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可能是有谱系自闭的”。
他表示,小时候因为自己不说话,家长认为他没有礼貌,所以没少挨打。
![]()
王昱珩出生于北京的一个高知家庭,父亲是建筑师,母亲是大学教授,周围亲戚不乏清华北大的学霸,但童年的他却显然是不合群的“异类”。
他从小就喜欢研究花草虫鱼、古史典籍,他绘画天赋极高,记忆力超群——六七岁时不慎与父母走散,但他却凭借观察到的广告牌、站牌等,独自徒步横跨三个区走回了家。
他对上课和交朋友丝毫不感兴趣,在上学期间,他几乎没有交到朋友,甚至遭受过校园霸凌。
当别的孩子在背诵课文时,他盯着楼下的蚂蚁发呆;当大家在操场社交时,他在观察植物的叶脉。
![]()
从水哥的自述来看,他从小展现出的“不同”与自闭症谱系的某些特质非常相符:极端的专注、异于常人的感官敏感,颇为严重的社交隔阂。
但正是这种特质,成就了他后来的传奇。因为无法融入人,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对物的观察中。他能凭记忆画出复杂的古生物骨架,能从一滴水中看到整个宇宙。

这种“非主流”的成长路径,也让他对标准化的教育产生了根深蒂固的不信任。
“如果让我开一个学校,我一定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在节目《众声》中,他这样对蔡康永说。
当王昱珩成为父亲时,他下定决心,不让女儿成为被标准答案驯化的“机器人”。
他用了3年时间,将位于北京的家改造成了一座微缩自然博物馆。
客厅里矗立着他亲手复原的霸王龙骨架,地下室里有着模拟亚马逊生态的巨大水族箱,庭院里流水潺潺,珍稀植物野蛮生长。

在与周轶君的对谈中,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体育是基础,美育是关键。”在他看来,美育是人的根,没有审美,底线就会被挖空。
因此,他带女儿雯雯去南极看冰川,去希腊古竞技场感受历史的呼吸,去土耳其的大巴扎触摸真实的烟火气。
他认为女儿见识了乾坤之大,就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对世界永远好奇的心。
然而,随着孩子长大,王昱珩发现似乎没有这么简单。
![]()
兴趣索然的女儿
“我觉得孩子往往是喜欢她没有的东西。所以她现在就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面对女儿雯雯的“不感兴趣”,王昱珩很无奈。这并非女儿青春期的普通叛逆,而是一种深层的倦怠。
![]()
雯雯在家里的博物馆见识了海底的珊瑚、雨林的蜥蜴。她没上过幼儿园,小学三年级前,一直上半年休学半年。不上学的时候,王昱珩就带着女儿全世界旅行。
他原本便不苛求雯雯学习成绩,只期待女儿能眼界开阔,对生命充满敬畏和探索欲。
渐渐的,哪怕在世界各地知名的动物园、植物园,雯雯却显得兴趣寥寥,甚至会挑剔地说:“这还没咱家好呢,这动植物养得也不怎么样。”

周轶君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否因为孩子“见得太多了”?
王昱珩承认这一点,他把自认为最好的东西——童年求之不得的自然、知识、眼界都塞给了女儿。
可正如他所担忧的那样,女儿“太饱了”,因为拥有太容易,所以丧失了最宝贵的“饥饿感”。
![]()
那个曾经在放学路上盯着路牌看、徒步横跨三个区回家的王昱珩,因为匮乏生出了探索能力。
而他的女儿,成长于精心设计、优化的完美世界里,反而逐渐失去了探索的好奇心。
更让王昱珩感到挫败的是,他想阻挡的时代焦虑,依然渗透进了雯雯的生活。
王昱珩无奈透露,尽管他一直实行反内卷教育,但女儿依然有着严重的开学焦虑。
为了让女儿形成规律健康的作息习惯,他将其送进了离家不远的寄宿学校。可每逢考试或开学,女儿就会紧张焦虑——轻则掉眼泪,重则胃疼、痉挛,甚至停经。
![]()
“其实这都是心理问题。卷的压力太大了,彼此传染。”
当一个习惯了野蛮生长的孩子,进入标准化竞争赛道时,她的痛苦或许比那些从小适应了卷的孩子更剧烈。
隔阂也随之而来,王昱珩渴望与女儿有深度的精神交流,像朋友一样探讨宇宙、自然和人生,但女儿的回应常常是沉默。
“我希望她能多跟我说一些话,但是她不会跟我说。”在《众声》中,王昱珩眼神黯淡。
![]()
能看穿微观世界的天才,却看不透女儿的心思;口若悬河的知识科普者,却在女儿面前被迫沉默。
作为公认的天才,大众对他女儿的期望无疑很高。但女儿也许只是想反抗他这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天才父亲。
女儿升初中时,拿出老师列的书单,王昱珩骄傲地拿出家中藏书,结果女儿偏要看那两本家里没有的、“有点粗鄙”的书。
![]()
等待花期,学会放手
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王昱珩没有固执地维持完美教育的幻象,他将目光从如何塑造孩子转向了如何修正自己。
在与周轶君的对话中,他谈到了一个极具哲学意味的观点:现在的教育只教善,不处理恶。
他反思,是不是自己为女儿构建的世界过于纯净,导致她在面对复杂社会时显得脆弱。
![]()
直到一次偶然机会,他带女儿到乡下村子里,让她和村里小孩一起玩。结果,女儿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开心。
“最开心的不是活动,而是‘没有父母’。”王昱珩明白,“那种自我组织、自我负责的感觉,是现在孩子最缺的。”
他意识到,自己给孩子的自由可能只是一种经过设计的伪自由。真正的自由,是允许孩子在没有保护伞的情况下,独自面对无聊、面对冲突、甚至面对危险。
于是,王昱珩提出了花期的概念。“一个院子,有的花是3月份开,有的花是4月份开,永远不开花的就是棵树。”
他告诉自己,也告诉所有焦虑的父母,教育的任务不是强迫所有植物在同一时间开花,而是为每一种植物创造适合它的环境。

他不再执着于教女儿到高中大学,不再执着于女儿必须对大自然感兴趣。
“没有无用专业,只有‘兴趣’最有用。”他依然坚持这一点,但他学会了等待。因为兴趣不是被家长喂出来的,而是孩子在百无聊赖中长出来的。
如今,王昱珩展现出了一种坦然和豁达。
他说,带女儿看极光,是为了告诉她图片和真实不一样;但到了十五六岁,他觉得可以不再带她了——“我只能带她走到这,接下来的路要靠她自己。”
看完本文大家有什么想说的?
评论区聊两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文章版权归「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本号长期征集线索/稿件,一经采用,稿费从优。提供线索/投稿请联系:contents@dmhxm.com。
点击拨打大小米服务热线
![]()
有任何问题点击“阅读原文”咨询“AI顾问”——你的专属个性化AI督导,专业又懂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