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简乡的群山之间,南汀河碧波蜿蜒,滋养着一道浸润佤族智慧的美味——大寨佤族红生。
这道以生皮、腹心血为主材,集麻、辣、甘、鲜于一身的佳肴,不仅是当地人款待贵客的“标配”,更承载着佤族人深厚的文化记忆,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
勐简乡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共生的历史背景孕育了极具特色的红生。勐简乡位于三县三乡交界处,大寨村的佤族先民们巧妙利用当地食材,将烤猪皮的焦香、腹心血的醇厚,与阿佤芫荽、香蓼等山野香料融合,制成了这道美食。烹制红生的手艺代代相传、不断改良,“不吃红生就不算到过勐简”已成为当地人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俗语。
大寨红生制作技艺传承人普世兵守着这门手艺已有30余年。他说:“红生的魂,在‘真’与‘鲜’里。”从少年时跟着父辈学烧猪皮、辨食材,到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红生匠人”,普世兵始终憋着一股“较真”的劲:只选本地散养的健康土猪;坚持用干稻草将猪皮慢火烧至金黄,稻草灰浸热的时间必须卡准10分钟;取腹心血时讲究“一滴不洒”,连阿佤芫荽、香蓼等佐料都要亲自上山采摘,只为新鲜。
这些年,普世兵收了12个徒弟,其中既有大寨村的年轻人,也有周边乡镇的美食爱好者。他悉心传授烧制猪皮的古法,手把手演示“鲜血调和”的力道、“佐料揉捻”的分寸,并反复叮嘱徒弟“少一步工序,就少一分老味道”,让更多人见识到了这道美食背后的匠心。
经他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们,不少已在县城开起了以“勐简红生”为特色招牌的饭店,许多食客冲着这道非遗美味专程而来,店里的红生也成了“桌桌必点”的菜肴。
近年来,勐简乡党委将红生制作技艺的保护与推广视为文化振兴与产业融合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筑牢传承基础。通过规范制作流程、开展技艺培训、搭建产销平台,鼓励村民以家庭为单位参与红生的制作与销售,推动“非遗+产业”深度融合。
如今,越来越多的当地村民加入学手艺、拓销路的行列,将“舌尖上的美味”变为“致富饭碗”,推动这道民族菜肴成长为富民增收的特色产业。目前,勐简乡大寨村已有20余户村民通过制作红生实现稳定增收,户均年增收超过5000元。
在勐简乡党委的积极推动下,大寨佤族红生走出村寨,在耿马县民族美食节等大型活动中亮相。每逢泼水节、青苗节等民族节日,普世兵与徒弟们现场制作红生的摊位都会成为最受欢迎的民族风味打卡点。
一道红生蕴藏着传承人的匠心坚守,是当地文化传承的体现。
(钱琪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