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的事,说来话长。
按理说,房子会塌,书会烂,连石头都会风化。可是有些东西,比石头还结实,那就是手艺。
打铁花、修古书画、搓银丝,这些从前都是寻常事,现在却稀罕了。据统计,中国有10万多项类似这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10万,不是个小数。可是会这些手艺的人还有多少呢?
![]()
(UP主“江寻千”打铁花)
就在人们为一些传统技艺的未来担忧时,一股意想不到的热潮正在涌现。短视频平台上,非遗话题的播放量已经上亿,几乎每一秒,都会有非遗相关的内容诞生,同时也有人寻找、检索相关内容。
尤其是年轻人开始入场,非遗以一种新的姿态和我们交互。
于是我们在屏幕上,看到了很多神奇的画面,1600摄氏度的铁水在夜空中绽放成花,废弃的易拉罐被改造成精美的苗银首饰,一张破损得只剩碎片的族谱被完整修复……这些老手艺被镜头记录、为人所知。
![]()
(UP主“雁鸿”用银花丝打造的半面妆头饰。)
年轻的面孔带着老手艺出现在我们眼前。
比如女孩江寻千,打铁花技艺的第一位女性传承人。曼妥思,一位能让时间在纸上倒流的“亚洲顶级字画修复师”。还有雁鸿,把易拉罐变成艺术品的银花丝工艺传承人。他们也都是视频弹幕网站哔哩哔哩的Up主。
甚至,他们不只会一门手艺,而是学完一门,又去学一门。进入非遗的世界,他们发现了传统手艺的绚烂。
我们想知道,他们为什么想做这些,又是如何做到这些的。
这些年轻人的故事很平缓,少了一些戏剧和矛盾,手艺人的事,就是这样,没什么惊天动地,就是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把一件事做好。
同事们写完他们的故事,心里都有一些治愈感。
![]()
采访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属于这一代年轻人的细节。比如,江寻千敢想敢干,辞去了游戏原画师的工作去做博主,创作的内容,许多手艺都是现学的,画糖画,跳英歌舞。当她跑去学打铁花时,人家说女孩子干不了这个,她偏不信。师父给她看师兄们的烫伤照片,没吓退她。
曼妥思则有Z世代独有的网感,鲜少上价值,他说,自己把修复文物拍出了打螺丝的感觉。修古画的视频里,前一秒还是平静的背景音,后一秒就是潘长江的《过河》。
雁鸿是典型的斜杠青年,医学院毕业,跨界做手艺活,脑子里像有台3D打印机,看一眼就能复刻造型。
![]()
(UP主“在下曼妥思”正在修复书画。)
但是,当这些传统手艺以更具网感、更有流量的形式重现世人面前时,也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战。
商业化与传统技艺如何平衡?流量能否真正帮助人们传承非遗技艺?当非遗传承人变成“网红”,是福是祸?
有的人为了博眼球,打着非遗的旗号粗制滥造;有的人过度商业化,让技艺失去了原本的韵味。
我们也专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陈平,探讨"非遗热"背后的文化逻辑。她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非遗的生命力在于“守其魂,变其形”,既要守住技艺的核心精神,又要灵活改变表现形式。
本期《看天下》封面故事,我们跟随一位“书山闭关”的探访者,走进了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江湖。
这是一个关于老手艺遇上年轻人的故事。正如卷首语所说:“所谓江湖,不过是有人的地方。所谓侠客,不过是愿意为某件事倾尽全力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