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场“深聊会”在深圳市政协文史馆举行。市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组织少数民族和宗教界委员、非遗专家人士及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齐聚一堂,共同为“民族非遗赋能新质生产力”这一时代命题探寻“深圳解法”。
在这场对话之前,与会者参观了在市政协文史馆举行的“非遗织梦 同心成锦”民族非遗文化展,清代缂丝的细腻纹理、明代织锦的华美纹样,以及元代缂毛、鄂温克族手工、苗族银项圈等特色藏品……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化瑰宝,诉说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引发了本次深聊会的核心思考:在深圳这座创新之都,如何让这些宝贵的民族非遗资源“活起来、用起来”,让民族非遗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赋能新质生产力。
![]()
数字守护,为千年非遗留下时代的备份
“深圳作为科技创新高地,在民族非遗资源活化利用方面并非无源之水,相反,它所具备的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市政协委员、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副主任、少数民族界别召集人,市民族团结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深圳市晚象牙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孔丽指出,“深圳56个民族齐全,少数民族人口约136.8万人,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最多的一线城市。”她表示,这意味着民族非遗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动、鲜活的城市文化特征,这为民族非遗的收集、研究和创作提供最直接的源头活水基础,也成为民族工作先行示范的生动实践。
这点明了深圳得天独厚的“人和”优势,但在探讨如何让非遗走向市场、焕发新生之前,一个更为根本性的问题摆在面前:如何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
市政协委员,深圳市隆德慈善基金会发起人,深圳市利得来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文学用坪山麒麟舞的案例给出了一个答案。“以前,坪山麒麟舞的传承全靠师傅手把手教,一旦年老,技艺就可能失传。”他讲述道,如今坪山麒麟舞已和深圳大学合作,让舞者穿上传感衣服,每一次跳跃的轨迹都能被精准记录,三百年前的“老动作”变成了硬盘里的数字资产。“通过这个故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科技不是取代非遗,不是取代传统,而是给传统、给非遗插上更好的翅膀,推动非遗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叶文学建议,深圳应多建数字化档案馆,用数字技术备份濒危手艺;多开科技体验馆,让年轻人像玩游戏一样爱上非遗;让科技公司与非遗传承人碰撞出更多“数字麒麟”般的火花。
孔丽也提出了建构系统性的非遗科技支撑体系的看法。她表示,“深圳建设民族非遗数字平台,把所有非遗都数字化,形成数字资产库。”这不仅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更为后续的活化与传播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同时,她倡议,建立一个民族非遗博览产业园,“它可以是一个现代民族传统文化的Shopping Mall”,集展示、博览、销售、加工、体验于一体,从而为深圳注入新的经济活力。
不是展品而是生活,让非遗融入当下
保护不是为了尘封,而是为了更好地活化。如何让古老的非遗“活”在当下,成为委员们思考的核心。
市政协常委、社会福利界别发言人,民进市委会常委,市新联会常务副会长,深圳社会组织总会副会长房涛对民族非遗文化展观展感慨颇深,“这个展把各种非遗产品集合在一起,就像一个‘超市’,总有一款能打动你,这证明了非遗的普遍性和连接度。”她认为,过往的非遗项目如散落的珍珠,而今需要一位“架构师”,将千百年来的中华文化底蕴与原创研发、品牌故事、资本运作和新商业模式整合起来,把非遗场景化智趣化,构建一个会碰撞出更多可能的生态体系。
“我们要尊重非遗文化的内核,让它活在当下,而不是仅供观赏的标杆。”市政协委员,深圳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监事长,信昌实业(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兴通则从消费端切入指出了转化的关键。他认为,要将非遗转化为“非遗产品”,从“只能看”变为“既能看,又能用”。他建议,要抓住“国潮风”兴起的机遇,将非遗元素与手机壳、空调面板甚至潮玩IP结合,让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一份文化情怀。
市政协常委,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龙华区残障者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理事长张莹莹也带来了自己的经验之谈,她曾经把传统非遗嵌入到贵金属当中作为伴手礼,“非遗的价值体现出来了,又结合贵金属的市场以及深圳的特色”,她还透露,其团队与深文化交易所合作,该机构去年已在海外销售了100亿的中国非遗产品,有力地证明了民族非遗的全球吸引力。
![]()
活化后的非遗,如何才能被更多人看见、体验并喜爱?对此,市政协委员,市民族团结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深圳市利鑫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彦丽表示,她认为破局的关键在于“体验”。她提出,首先要通过信息采集,对民族非遗产品做分类,挑选适合、符合深圳特征做产品推广,结合深圳的科技,让非遗产品在各大商场等流动空间实现互动,让老百姓有体验和应用的体验。
作为二代非遗传播者和策展人,南山区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王伟琪带来了有关自己实践的分享。她与几位90后创立的原创品牌,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现代产品设计,广受欢迎。此外,在“数字技术重构传统艺术”的策展中,她的团队尝试将单价极高的艺术家画作与非遗文化结合,开发成数字产品。“一个作品拆分成1000份,单价更低,通过数字确权加上实物交割,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问题,让非遗文化走得越来越远。”
在热议产业化路径之余,来自宗教界别的委员们也从自己的领域出发,畅谈对该议题的理解。市政协委员、宗教界别召集人,市道教协会会长陈志勇提出,可以将道教的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文化与传感器、数据分析结合,开发健康产品,进入千家万户。市政协委员、宗教界别发言人,深圳市天主教圣安多尼堂、龙岗堂主任司铎张天路则从非遗、赋能、新质生产力三个关键词的辨析讨论入手展开阐释。在他看来,为非遗赋能,就是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抓手”,并且打造出科学理性、符合人文、长时间发展的常态化新质生产力,让非遗能够在这个时空当中重焕生机与活力。
面对千年非遗,年轻的深圳扛起时代的文化担当
委员们的灼见得到了与会政府部门的积极回应。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公共服务处副处长许祎介绍了深圳目前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11项、代表性传承人313名的基本情况,以及在资金扶持、深圳非遗品牌活动等方面所做的工作。
市委统战部民族工作处处长林广志则将非遗置于城市民族工作的大背景下,他认为,非遗只有与时代结合,走进大众日常生活,以新的形态来出现,比如文创,才能绽放新的生命力;只有置身中华文化当中,与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才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只有扩大“线上线下”宣传力度,才能让更多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让非遗飞进平常百姓家。
各民族的非遗,既是历史的传承,也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与情感的纽带。在委员们的探讨中,一条非遗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深圳方案”逐渐清晰:立足数字化守护,着力融入现代生活,并且面向全球开拓市场。
作为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的历史虽短,但它正以开放的姿态和科技的优势,积极承担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这片创新的热土上,千年古韵与未来之城正在交融,这不仅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贡献了深圳的智慧,也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璐
拍摄:南都N视频记者 赵炎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