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志才
老汉我如今已是超八追九的年纪,有一把大刀与我相伴已有62个年头。
在我19岁的那年夏天,有一天下午,我的父亲从村东边的拉马河摸蚬子回来,除了蚬子,还带回一把生满黄锈的大刀。我见了大刀,十分高兴。这真是意外的收获。
父亲也很高兴。他说,他摸蚬子的地方原来是个古埧,水不太深,东西两岸的人常从那儿涉水而过。这把大刀十有八九是过去闹革命的人从那里匆忙渡水掉落的。从父亲的话里,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奋不顾身与敌人巧妙周旋的革命者渡河的情形。当即我对父亲说,这把大刀一定要保存好,作为传家之宝。父亲欣然同意说:“现在就交给你了!”
第二天,我就给大刀除锈。小锹铲、砂石磨、再把它放到砂堆里插。浮锈没了,刀身上露出了斑斑锈痕和大大小小的凹坑,看来它遗落水中已有不少年头了。我当时把它拿在手里,学着电影里武工队员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样子,挥了几下。顿时觉得热血沸腾,情绪高涨,大声喊道:“鬼子敢再耒,我就砍死它!”
这把刀握在手中,感觉它不长不短,不重不轻,挥动起来得心应手。我把它洗净晾干之后,涂了食用油,用报纸包好,放到了衣橱顶上,让它安息在那不被打扰的地方。
每逢建军节,我都会想到它,想到我家有个传家宝。
几十年里,我家的住房历经三次改建,五架改七架,七架改楼房,楼房再翻新。每次住房改建动工前,我首先考虑的是要把大刀保存好。三次都是把大刀从橱顶移放到橱内,用衣物遮掩好,上锁封存,确保万无一失。施工期间,其
它杂什物件照顾不周,遗落丢失不少,大刀却始终安在。后来有了地下室,就一直收藏在地下室里。
前后几十年里,我对大刀实施有效保养过三四次。银杏的果肉汁是很强的除锈剂。这是我从一次洗白果时把铁铲
插在白果肉里过夜,第二天发现铁铲上的锈没了所获得的知识。于是我曾两次先用银杏肉给大刀除锈然后再上油来给大刀进行保养。油干了以后不用几年,大刀又会生锈。我想过给它刷红漆,但又怕会失去年代久远的风采。后来发现有了清漆,于是最后一次保养就是除锈后给它涂的清漆,防锈效果良好。
大刀传家的意义不单是拥有它,重要的是利用它的价值,特别是它承载的爱党爱国爱民的革命情怀和英勇无畏杀敌的精神,要用来教育下一代。在我的儿子和孙子懂事之后,我都拿出过大刀让他们观看,教育他们不要忘记先烈,要继承和发揚革命的光荣传统,尽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后来我的儿子长大了,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武警部队,成了一名合格的警卫战士。今年暑期,上五年级的孙子在大力精神的激励下,在我儿子的教导和培养下,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加了军事训练夏令营。他不畏艰苦,勤学苦练,取得优异成绩,还当上了参训队的队长。看到儿孙的英姿风采,我感到很欣慰。
这把大刀,原来我不清楚它的确切身世。直到有一天,我在一位同事家中,看到了一本红色封面,专写红十四军革命历史的书,书中的大刀图像跟我家的大刀毫无两样,我才知道我家的至宝原来是红十四军战士杀敌的神器。我们江安镇是中共如皋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为了传承红色基固,弘扬红色文化,推动江安地区的经济发展,镇政府决定筹建第一个党支部历史事迹陈列馆,我听到消息后便萌生了捐赠大刀的想法,因为这把大刀太珍贵了,应该让它展示在大庭广众的面前,给它一个完美的归宿,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全家人的支持下,我给宗志才同志发了短信,他欣喜若狂,第二天就来到我家看刀,商谈捐赠事宜。我从地下室取出宝刀,让他转赠给江安镇党委黄山虎书记。
我对家人们说,捐赠不是离弃,而是进一步的守护。让它由传小家变为传大家,才能更加体现它的价值,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愿它传留千古,永不遗失!
二0二五年十一月十八曰夜
(作者简介:宗志才,1959年8月生,研究生学历,1981年7月参加工作,主要从事农业科技工作,多篇论文在省以上刊物发表。文学作品亦有见报、获奖。喜以文、以棋会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