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醒来刷手机停不下来,明明要减肥却忍不住开炫奶茶,看到熟悉的人却叫不出名字,被老板批评后一整天都emo……
这些日常场景是不是像极了你的生活?
你有没有好奇过: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总在“叛逆”?为什么明明知道不对的事,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为什么总有人信誓旦旦地说,人在濒死时会“灵魂出窍”?那个藏在头骨里、重约1.4千克的“果冻状器官”,到底藏着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其实,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做”远古追问的答案,都藏在这台由860亿个神经元组成的“超级计算机”里。而现在,有一本漫画书竟然把这台复杂机器的运作原理,变成了笑着就能看懂的科普。
![]()
用漫画解释已知世界最复杂的物体(大脑),这个任务,被两位跨界高手合力完成了。
作者之一豪尔赫・陈是斯坦福大学机器人科学博士,还是获艾美奖提名的漫画家,他的“PhD漫画”系列早就火遍全球,擅长用幽默笔触拆解高深知识;另一位作者德韦恩・戈德温是神经科学家、教育家。
![]()
豪尔赫・陈
这本《漫画大脑使用指南》没有枯燥的学术术语,没有复杂的公式图表,取而代之的是数百幅诙谐漫画和贴近生活的案例。
从亚里士多德误以为“思想在心脏里”,到现代fMRI扫描揭示的大脑秘密;从菲尼亚斯・盖奇被铁棒穿颅后性格大变的真实案例,到草原田鼠的爱情实验,每一个知识点都被包裹在生动的故事里,让你在会心一笑中读懂脑科学。
![]()
真相1:思想不在心脏里,“你”藏在大脑的每一个角落
“真正的你在哪里?”早在3600多年前的古埃及,这个问题就进入了人类的视野。古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时发现,头部重伤会让人失去行动和思考能力,人类史上第一部医学著作《艾德温・史密斯(外科)纸草文稿》中,记录了27个头部受伤的病例,将大脑与认知能力联系起来。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内,古人的观点并不统一。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就纠结过,他坚信思想藏在心脏里,而大脑只是个“散热器”——毕竟人激动时心脏会狂跳,思考时却感觉不到大脑在动。
现代科学终于证实:大脑是意识的核心,是你所有思想、记忆、情感的“指挥舱”。而且有趣的是,“你”并不存在于大脑的某个特定区域,而是分布式存在于各个相连的脑区里。你的独特性就在连接这些区域神经元的内部线路中。
负责语言产生的布罗卡区,处理语言理解的韦尼克区,控制冲动和计划的额叶,存储记忆的海马体,这些区域相互沟通,协力完成使你成为“你”的任务。
![]()
菲尼亚斯・盖奇的案例更是直观证明了脑区的功能:1848年,这位铁路工头在施工时被铁棍贯穿左前脑,虽然保住了性命,却从温和可靠的管理者变成了喜怒无常、冲动任性的陌生人——这说明性格与决策能力也扎根于大脑。
如今我们知道,思想并非藏在某个单一区域。大脑由860亿个神经元组成,每个神经元与数千个同伴连接,形成复杂网络。你的记忆、性格、偏好,都藏在这些动态变化的连接中——基因决定了基础框架,而成长经历塑造了独特的神经线路,这也是同卵双胞胎会性格迥异的原因。
原来,那个独一无二的你,就藏在这团看似普通的胶状物质里,在神经连接的每一次脉动中真实存在。
![]()
真相2:爱与恨是大脑的“化学游戏”,还藏着演化密码
爱是什么?恨又来自哪里?
其实这两种情绪,都是大脑奖励系统和化学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甚至能在动物实验中找到清晰痕迹。
爱情里的“心动感”,离不开三个关键脑区和化学物质的协同:
·首先是脑岛,它负责处理情感和同理心,关心他人是爱的组成部分;
·然后是杏仁核——大脑的愤怒和恐惧中心,也与攻击性行为有关。切除小鼠的杏仁核似乎会减弱它们的领土意识。有趣的是,在爱的实验中,当受试者看到所爱之人的照片时,其杏仁核的活动减少了。也就是说,爱会抑制你的恐惧感和攻击性,因此会降低你的防御能力。
·最后,爱一个人时,对方的存在会激活一小簇被称为腹侧被盖区(VTA)的神经元释放多巴胺。它抑制杏仁核的负面情绪,让你满心愉悦;激活海马体留存相处记忆;触发伏隔核催生靠近渴望;再通过前额叶皮质让你清晰意识到这份心动,由此形成深刻的爱恋感。
难怪爱会让人上瘾。
![]()
总结一下,爱是大脑奖励系统触发的一种感觉。
那么,是什么让这种感觉能够存续?别忘了催产素,它不仅能促进母亲与婴儿的亲密连接,还能影响伴侣之间的结成频率。
拿草原田鼠为例,注射催产素后,雌性草原田鼠更喜欢与它们的伴侣待在一起。而阻断了催产素,草原田鼠结成伴侣的频率会受到影响。
人类也是如此,新婚夫妇接吻时催产素水平会飙升,而长期伴侣间的催产素浓度,直接影响关系的稳定度。
恨,其实是大脑的另一种生存策略。理解仇恨的一种方法是把它看作爱的对立面。仇恨并非单一情绪,而是大脑中厌恶、愤怒 / 恐惧、蔑视三大情绪的叠加产物,由特定脑区协同驱动:
·杏仁核(情绪中枢)负责处理愤怒和恐惧,当感知到威胁时,会激活应激反应,让身体进入 “对抗模式”;
·脑岛(情感加工区)专门处理厌恶感,让你对仇恨对象产生本能排斥;
·额叶(高级思维区)则赋予 “蔑视” 的理性判断,强化对目标的负面认知。
这三个区域的联动,会形成从生理不适到心理排斥的完整仇恨反应,甚至在睾酮等激素影响下,杏仁核会占据主导,让理性暂时退居次位,催生攻击行为。
![]()
出人意料的是,仇恨会激活大脑的奖励系统,带来类似成瘾的愉悦感。当对他人表现出攻击性时,大脑腹侧被盖区会释放多巴胺,让你产生 “战胜对手”的满足感,这种正向反馈会鼓励你重复仇恨行为。就像一些人会沉迷于“吐槽对手”“抱团敌视他人”,本质是大脑把仇恨行为与愉悦感绑定,形成恶性循环,甚至让仇恨成为难以戒除的“心理习惯”。
![]()
真相3:记忆有“保质期”,还分不同“存储区”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能清晰记得童年第一次吃冰淇淋的味道,却想不起昨天刚见过的人的名字?能熟练骑自行车,却忘了当初怎么学的?这背后是大脑的记忆系统在“分类管理”,而著名的 “病人H.M.” 案例揭开了其中的秘密。
1953年,为了治疗严重癫痫,医生切除了H.M.大脑两侧的海马体。术后他的癫痫好转了,却永远失去了形成新记忆的能力——他能记得童年往事,却连几分钟前刚见过的医生、刚吃过的饭都会忘记,每天都活在30秒的“时间泡泡”里。奇怪的是,他能通过练习学会用镜子画星星,虽然每次练习时他都声称“从没做过这件事”,他的技艺却越来越熟练。
![]()
这个案例证明,记忆并非单一系统,而是分类型、分区域存储的。
·短期记忆像“前台临时货架”,能保存约一分钟,容纳7个左右的简单信息,比如记一串电话号码;
·长期记忆则像“后台仓库”,还分了不同区域:运动记忆(比如骑自行车)存储在大脑运动区,语义记忆(比如“地球是圆的”)存储在大脑皮质表面,情景记忆(比如童年回忆)被认为是所有记忆中最复杂的,研究人员认为这是人类最新演化出的一种记忆,主流理论认为它也分布在大脑皮质的表面。
![]()
让记忆从“临时货架”搬入“永久仓库”的关键,要么是重复练习,要么是强烈的情绪。
书中提到,在情绪高涨的时候,杏仁核会和海马体一起,将记忆从短期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这是有道理的:如果你经历了一些使你产生深刻情感的戏剧性的事情,无论是好是坏,你可能都想记住它,这样你就可以在未来寻求或者避免这种事。当然,这也有负面影响。如果你经历了一些非常有害或痛苦的事情,你将很难忘记它。
![]()
真相4:我们死亡后,大脑还在“偷偷工作”?
你以为心脏停止跳动,大脑就立刻罢工?其实不然。科学家在监测大鼠和人类死亡过程时发现,心脏停跳后的前30秒,大脑会出现一阵剧烈的“活跃高峰”——γ振荡会突然增强,通常是有意识的心理过程的信号。
整个大脑中都出现了这种振荡,尤其是从前脑到后脑的连接中。研究人员认为,濒死体验可能是大脑试图理解它正在发生什么变化——类似于濒死神经元的“最后喘息”。
更神奇的是,死亡的“边界”其实很模糊。曾有个2岁女孩掉进结冰的小溪,在水下浸泡1小时后被救起,当时她的心脏早已停止跳动,所有人都以为她没救了,但是低温就像在身体上覆盖一层冰,基本上可以阻止细胞代谢,减少脑水肿和炎症,从而防止细胞死亡。加上及时的心肺复苏,使她活下来。
很多从死亡边缘回来的人,都会描述相似的经历:看到隧道尽头的光、感觉自己飘在空中、和逝去的亲人相遇……
这是因为大脑在缺氧或濒临死亡时,会触发一系列神经化学变化。血清素和DMT(一种致幻物质)水平会突然飙升,模拟出类似致幻剂的效果。更关键的是,大脑里负责感知“自我位置”的颞顶联合区,在死亡前可能出现功能紊乱,让你产生 “灵魂出窍” 的错觉 ——不是真的离开了身体,而是大脑没法准确判断自己的位置了。
![]()
书中最温暖的发现是:死亡可能是可怕的,但就像面对其他令人恐惧的事物一样,找出我们活在人世间的目的和意义,可以减轻对死亡的恐惧。
![]()
真相5:AI可能抢不走你的工作,但会倒逼你了解自己
“人工智能会抢走我的工作吗?” 这个让人焦虑的问题,答案藏在大脑与AI的本质区别里。
其实,人工智能的灵感正是来自大脑的神经元结构,但它终究只是简化版模仿。
19世纪,科学家高尔基用“黑色反应”染色法,第一次看清神经元的树突、轴突和突触,发现大脑是通过神经元的连接和信号传递工作的——这就是人工神经网络的原型。人类大脑的860亿个神经元,每个都与数千个其他神经元连接,形成数万亿个突触,而且这些连接还能根据经历不断调整,这种可塑性是目前AI无法复制的。
AI确实有超越人类的地方,比如运算速度更快、可以无限扩展“神经元”数量、能专注于单一任务做到极致。目前,最大的人工智能在神经元数量方面并不强于普通大脑,但从技术上讲,人工智能可以拥有的神经元数量没有上限。未来的人工智能可能拥有比我们多出数百倍甚至数千倍的神经元,因此远比我们人类强大。但它缺少人类大脑的核心能力:意识、情感。
AI能分析梵高画作的色彩和笔触,却感受不到画中的孤独;能算出最优恋爱策略,却体会不到心动的悸动。
![]()
华大集团CEO尹烨评价这本书说:“这不仅是知识科普,更是一趟认识自我的奇幻旅程。”
作为普通人,我们不需要成为神经科学家,但了解大脑的运作原理,能让我们更包容自己的情绪,更理性地面对诱惑,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的行为。
当你知道刷手机停不下来是奖励系统被“劫持”,就能主动设置屏幕使用时间;当你明白情绪低落是大脑的化学平衡被打破,就不会过度自责,而是主动调整作息和运动;当你了解记忆的规律,就知道用“重复+情绪强化”的方法高效学习;当你清楚AI的局限,就能更专注于培养创造力和同理心。
大脑是宇宙中最复杂的存在,也是我们最亲密的伙伴。
毕竟,下一个关于大脑的伟大发现,可能就来自你的大脑。
大脑的N个核心真相,颠覆你的认知
数百幅手绘风格的趣味漫画,附赠萌趣贴纸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我们还有下面这些活动↓
![]()
![]()
-End-
2025.11.18
编辑:闪闪 | 审核:孙小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