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没有试过,因为一句话、一件小事突然就崩溃了?
比如,伴侣因为工作太忙,忘了你们的纪念日,你就陷入巨大的恐慌,觉得“TA不爱我了”;
或者,领导在会议上提了个普通的修改意见,你却如坠冰窟,感觉被全盘否定,被羞耻感和愤怒淹没……
这些看似“小题大做”的反应,让你无比自责:“我怎么这么脆弱?这点小事都崩溃?”
其实,这不是你脆弱,而可能是童年创伤的“延宕效应”——
指创伤事件发生后,并没有立即显现其对心理或行为上的影响,而是间隔了一段时间才出现。
而创伤突然爆发,并不是因为你“弱”,恰恰是因为你终于安全,变得足够强大了。
你终于有力量去回看当年那个,没被保护好的自己了。
这不是失控,而是疗愈的开始。
![]()
为什么创伤没在当时爆发?
童年时期,还是个孩子的你,心智和情感都并不成熟,基本是无力处理太大的伤害的。
所以,为了活下去,你的大脑会自动启动一套“自我保护机制”,把当时的痛苦封存起来。
就像小动物遇到危险时会把自己藏进洞里,童年的你,也在想办法“藏起”创伤。
这不是懦弱,而是一种生存策略。
1、为了维持“世界是安全的”幻觉
很多童年创伤,并非来自陌生人,反而来自身边最亲近的人。
比如经常否定你的父母、忽略你的长辈……
![]()
对一个孩子来说,生存要靠这些大人,TA们几乎就是自己的全世界。
要承认“我的父母/长辈伤害我”,就等于要承认“这个世界就是危险的”。
这会让一个孩子彻底崩溃。
所以在当时,更能活下去的做法是:
把问题归因于自己——“是我不够好,TA们才这样对我”。
于是,创伤就这样被“我不够好”的信念掩盖了。
虽然委屈,但至少保住了“世界很安全”的幻觉,生活也得以继续。
2、年纪还小的你,装不下那么大的情绪
儿童时期,尤其是婴幼儿时期,你的大脑皮层还没发育好,处理简单的开心、难过等情绪可能没太大问题。
一旦碰上太强烈的情绪,比如被欺负的恐惧、被抛弃的绝望等,就很难应对,只能先行封存,等以后再处理。
这些“装不下”的情绪,就被身体储存起来,成了“内隐记忆”。
3、用“解离”来终极防御
当创伤带来的痛苦远超一个孩子的承受极限时,大脑会启动一道终极防御——“解离”。
你会感觉自己似乎“灵魂出窍”了,像个旁观者看着正在发生的一切,麻木、抽离,感觉自己消失了。
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断电保护”,确保你在遭受巨大创伤时,精神不会彻底崩溃。
这些在当时有效的生存策略,保护着童年时期的你安全地度过了至暗时刻。
可它也只是将创伤暂时性地“掩盖”起来。
创伤从未消失,只是在暗处潜伏着,在你成年后,在某个始料未及的瞬间,以更猛烈的方式爆发出来。
![]()
![]()
为什么创伤会在成年后突然爆发?
那些被藏了十几年的伤口,为什么在成年后的某个瞬间突然爆发?
1、安全感足够了,防御开始松动
不同于童年时期总处于“战或逃”的应激状态,现在的你有了自己的空间、支持你的朋友或伴侣,有能力赚取稳定的收入,内心的安全感也在逐渐增强。
从前用来保护自己的防御机制逐渐松动,被“藏”起来的创伤开始慢慢冒出来。
这时候的爆发,其实是潜意识在说:“现在我安全了,可以处理当年的伤口了。”
2、相似的场景激活了创伤
很多时候,让你崩溃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这件事里的某个细节,和你童年的创伤“对上了”。
可能是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
只要和当年的创伤场景有一点相似,就可能激活之前被封存的情绪和身体反应。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情绪闪回”。
你的反应不是因为当下的事,而是因为过去的记忆。
3、你有了感知和命名情绪的能力
童年的你,面对那些复杂的痛苦情绪时,只会感受到模糊的难受。
成年的你,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开始能够更准确地分辨出那些情绪:
比如当伴侣吃饭爽约了,你能辨认出自己的难受是“被抛弃感”,而不是“饿”;
当犯错被当众责骂让你脸红耳赤,你知道那是“羞耻感”,而不是“热”……
这种对内心世界更清晰的觉察,让你“看见”了自己一直存在的伤口。
4、身体撑不住了向你求救
有时候情绪藏得太深,你始终没法察觉,身体就会向你“求救”。
比如反复失眠、莫名头痛、胃痛、总觉得累,可去医院检查却没异常。
![]()
这是身体在通过不舒服来提醒你:心里有个伤口该处理了。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躯体化”——
当情绪被压抑得太久,没办法用言语表达时,就会变成身体的症状,替你呐喊:“这里还有伤口,需要被看见、被好好疗愈。”
![]()
如何修复从过去“穿越”而来的创伤?
如果现在的你,正被突然爆发的童年创伤困扰,不受控地“小题大做”。
别慌,这不是你的错。
看见并承认它的存在,就是疗愈的第一步。
你可以试试以下4个方法:
1、停一停,做个“情绪标记”
当你因为某件小事被牵动起那股熟悉又剧烈的情绪时,不要被它带着走,也不要压抑它。
先停下来问自己:“我现在是什么感觉?委屈?愤怒?还是害怕?”
然后试着把这些情绪说出来:“我现在很委屈,因为小时候,我妈就总抓住一个错处就一直说我……”
当你能用语言描述感受,大脑前额叶(负责理性的区域)就会参与进来,让你从被情绪淹没的状态里抽离出来,夺回控制权。
2、看见并安抚你的内在小孩
那个突然爆发的、不讲道理的“你”,其实就是当年那个受伤的小孩。
找一个安静的空间,想象TA就坐在你对面,告诉TA:“你当时的感受,我都懂。”
然后,以现在成年人的身份和力量去回应TA。
比如,抱抱TA,告诉TA:“我知道你当时被欺负时很害怕,也怕爸妈说你没用。但其实,你已经很勇敢了,你能自己憋着眼泪回家。现在我长大了,能保护你了,你很安全。”
![]()
3、用新的体验覆盖旧的记忆
创伤记忆往往会让你的大脑把某些场景和“危险”绑定,比如“被批评=不被爱”。
要疗愈它,就需要创造新的、积极的体验来覆盖它。
比如,害怕被忽视,就主动和身边的亲人、伴侣、朋友表达内心的想法和需求;
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就每天写下3件“我做得不错”的事,不管大小。
这些微小的、积极的新体验,就像滴水穿石一般,慢慢在你的大脑重塑出“我是安全的”“我值得被爱”的正向信念。
4、找个值得信任的、感到安全的人聊一聊
有时候,不敢面对创伤,是怕说了之后没人理解,甚至被说“矫情”。
这时候,找个“安全的人”聊一聊,比如靠谱的朋友、家人,或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和TA们哪怕只是说几句,都会轻松不少。
因为有时候,创伤的愈合,只需要有人坚定地站在你这边,告诉你:“你的感受是对的,你没有错。”
最后,我想对正在经历创伤爆发的你说:
“那些突然袭来的情绪,不是来摧毁你的,而是你正在变强大的证明。
你不再是那个孤立无援的小孩了。现在的你,有足够的力量保护当年的自己。”
如果你发现,靠自己的力量有些困难,已经尝试了不少方法,却还是被这些情绪深深困扰。
那么,请不要再独自挣扎。
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关怀。
![]()
咨询师会提供一个安全、接纳的环境,陪伴你一起,温柔地打开那些封存的痛苦,帮助你理解它、整合它。
最终,让伤口真正愈合。让过去的创伤,成为你人生的一部分,而非主宰你人生的全部。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选择咨询师,可以看看这位科班出身、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咨询师——王幼惠
王幼惠老师是国家二级咨询师、高校兼职咨询师,从业超10年,积累个案时长6300+小时。
她在童年创伤、个人成长、情绪管理等议题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会结合心理动力取向、客体关系取向、自体心理学等,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制定咨询方案。
为鼓励求助意愿,王老师特地开通了3个半价咨询名额,原价600元/次的咨询,现仅需300元。
和王幼惠老师一起
↓打开一扇通向幸福的门↓
如果你也有被过分控制、被情感忽视、在委屈、痛苦中挣扎等未愈合的童年创伤,又想选择更多不同风格的咨询师,不妨试试壹心理的「半价咨询」,找到更合适你的那一位咨询师↓
作者:小西
图源:图虫创意、Unsplash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