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东的登机口,一位握着护照的上海阿姨叹气:“上个月定好北海道看雪,机酒小两万,退一半,这退休工资哪承受得起?”旁边的西装男摊手:“提醒是提醒,日本总体还挺安全,注意点不就行了?”
镜头一转,是东京羽田的落地采访。有人说双十一抢的票,抵达才刷到新闻;有人已经约了朋友,只打算白天逛、晚上早点回。还有留学生拖着大箱子返校,带着同学托的火锅底料,说最近尽量不去人多的地方。外交部领事司在11月15日发出提醒,多家国内航司推出至12月31日的涉日客票免费退改,部分特价也放开。但从北上广出发的多条航线,客座率仍不低,机场里中文导游旗并不罕见。另一边,个别日本政客高调放话“不欢迎中国游客”,舆论火药味陡增。
![]()
:该不该还去?安全真有那么难以保障吗?更现实的是,已经下了定金的普通人,怎么两头都不伤?
要理解这个选择,我们得先识别几个力量的拉扯。第一是沉没成本。机票、酒店、门票提前锁定,退改手续费动辄几百上千,很多家庭难以承担。第二是信息滞后与预期差,不少人是在促销期下单,等到提醒发布才“追上新闻”。第三是刚性需求,商务洽谈、学业安排并非一句“暂停”就能解决。第四是风险感知差异,日本社会秩序良好是很多人的既有印象,而“个别政客发言”与“街头具体风险”的关系,被不少人主观折扣了。
与此相伴的,是网络上日益激烈的道德叙事。国家层面的安全提醒释放的是一盏“黄灯”,强调的是风险上升与必要防范;个体层面的出行决策则是概率与成本的权衡。当“理性算账”遇上“立场先行”,标签化与对骂就不可避免。更何况,少数博主把“逆风打卡”当流量,把他人理性选择污名化,进一步加剧撕裂。
![]()
但现实并非黑白两极。在日本的机场,店员举起中文提示牌提醒注意安全;在横滨中华街,不少华人商家挂出“支持一个中国”的标语,强调“政治归政治,游客是无辜的”。旅日华人这段时间也更谨慎:尽量结伴、备好现金与多元支付、随身证件备份,以降低不确定性。
回到最实际的层面,如果行程已定,如何把损失和风险降到最低?
- 先与航司确认免费退改的适用条件,保留沟通凭证;同步联系酒店与平台,争取免罚或部分退订。
![]()
- 若必须成行,提前在领事保护渠道备案(“中国领事”App/小程序),随时关注使领馆公告,购买含紧急医疗与行程变更条款的旅行险。
- 行程上选择成熟线路与正规团队,避开人群密集与敏感场所,减少夜间外出。
- 分散支付方式与现金,护照与重要联系方式分开存放,给家人共享定位与日程。
![]()
- 准备应急联络卡(含使领馆、保险、同伴电话),遇到纠纷先求助官方渠道,避免与挑衅者正面冲突。
- 若可调整,不妨转向东南亚等替代目的地,气候合适,性价比也不差。
这场关于“去不去”的讨论,其实是一次公共风险沟通的现场课。提醒不是禁令,它是把不确定性显性化的告知;自由也不是任性,它需要对自己、对同行人负责的风控。最该避免的,是让沉没成本绑架安全判断,也不必把个人行程上纲上线。互相尊重、彼此体面,是跨境旅行的底线与前提。
![]()
最终的答案只有每个人自己能给:你的目的是什么、可承受的风险边界在哪、替代方案成本多大。出发也好,按下暂停也罢,记住这句话就行——风景会一直在那里,安全永远要走在前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