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吉林城外,国民党60军军长曾泽生接到上级密令:撤退前务必炸毁丰满水电站。
这座亚洲最大的水电站,一旦被毁,东北数百万民众将陷入黑暗。
曾泽生站在指挥部里,看着手中的命令,沉默良久。
![]()
撤离吉林前的抉择
1948年3月的东北,春寒料峭,曾泽生的60军已经在吉林困守了一年多。
粮弹告罄,援军无望,撤往长春已成定局。就在这个时候,一道密令送到了他手中。
![]()
密令的内容很简单:撤退前炸毁丰满水电站,不能让共军得到完整的设施。
曾泽生把密令放在桌上,点燃一支烟。窗外,松花江水在夜色中奔流不息。
副官走进来:"军长,工兵营已经待命,随时可以行动。"
曾泽生摆摆手:"先等等。"
他想起了1938年,花园口决堤的事。为了阻止日军,黄河大堤被炸开,89万民众死于洪水。
那之后,"花园口"三个字成了千古骂名。
丰满水电站的重要性,曾泽生心里清楚。
这座日本人用十几万中国劳工的血汗建起来的电站,装机容量26.5万千瓦,供应着整个东北地区的电力。炸掉容易,重建却要数年。
![]()
到时候,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3月8日凌晨,解放军的传单飞进了城里。传单上写着:警告国民党军队,不得破坏丰满水电站,否则将追究战犯责任。
曾泽生把传单拿在手里,看了很久。
天亮时分,他召集了几个心腹。
"诸位,"曾泽生声音不高,"上面要我们炸电站。"
几个军官面面相觑。
"军长,"一个团长说,"军令如山,咱们要是不执行……"
曾泽生打断了他:"我问你们,咱们打仗是为了什么?为了让老百姓过不上日子?"
房间里一片沉默。
"我决定了,"曾泽生站起身来,"炸,可以炸。炸配电盘,炸次要设备,让电站暂时停转。大坝和机组,一个螺丝都不能动。"
![]()
"军长,这……"
"别说了,"曾泽生摆摆手,"黄河决堤的事,诸位都听说过。我不想几十年后,有人指着我的鼻子骂:曾泽生是炸丰满的千古罪人。"
当天上午,工兵按照曾泽生的吩咐,炸掉了配电盘和部分次要设备。电站停止发电,主体结构完好无损。
3月9日,吉林解放,丰满水电站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
![]()
丰满水电站的战略价值
要理解曾泽生的选择,得先说说这座电站。
1937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后,看中了松花江丰满峡谷的水力资源。
他们要在这里建一座亚洲最大的水电站,为侵略战争服务。
![]()
设计方案出来时,连日本人自己都吃惊:大坝全长1080米,高91米,总装机容量56.3万千瓦。这个规模,在当时的亚洲前所未有。
工程从1937年4月开始,十万多中国劳工被强征到工地上,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吃不饱,穿不暖,生病了也没人管。稍有怠慢,就是一顿毒打。
永吉县警务科长野崎茂后来供认:七年间,死在工地上的劳工超过五千人。
![]()
尸体被随便扔进"万人坑",连个标记都没有就这样,丰满大坝一点点浇筑起来。
1942年10月,大坝开始蓄水。第二松花江被拦腰截断,形成了面积550平方公里的松花湖。1943年,第一台机组发电。
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八台机组装了四台,总装机容量26.5万千瓦。
这座用中国劳工鲜血浇筑的电站,成了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电力枢纽。
日本人走后,苏联红军接管了电站,拆走了部分设备。1948年初,国民党军队控制着这里。
![]()
这座电站的价值有多大?它供应着吉林、长春、哈尔滨等主要城市的电力,支撑着东北的工业生产。
没有它,工厂停工,矿山停产,城市陷入黑暗。
重建一座这样的电站,至少需要五年时间和天文数字的投资。
更重要的是,这座电站是十几万劳工用命换来的。
曾泽生心里明白,无论战争胜负如何,这座电站都属于中国,属于东北的老百姓。
把它炸掉,等于把东北的未来也炸掉了。
3月8日那天晚上,当班值长张文斌接到工兵的通知时,他就明白了曾泽生的用心。
![]()
工兵说要炸主设备,张文斌故意把他们领到配电盘那里:"这就是最重要的设备。"
炸药包响了,电站停转,大坝和机组却安然无恙。
第二天,解放军进城,张文斌第一时间报告:电站主体完好,修复配电盘后即可发电。
![]()
曾泽生在东北的困境与转变
撤到长春后,曾泽生的处境更加艰难,3月10日,他的60军和郑洞国的新7军合编为第一兵团。
郑洞国任司令,曾泽生任副司令。名义上是副司令,实际上是被监视对象。
![]()
郑洞国
为什么?因为60军是滇军,是龙云的旧部,不是蒋介石的嫡系。
1946年秋天,60军刚到东北时,曾泽生就发现不对劲。
滇军的三个师被分散使用,补给总是最差的,打仗总是冲在前面。援军呢?永远在路上。
1946年到1948年,60军打了大小几十仗。
每次都是硬碰硬,每次都损失惨重,每次都等不来支援。
曾泽生不是傻子,他看明白了:蒋介石就是想让滇军在东北当炮灰。
长春城里的生活更是煎熬,粮食靠空投,一天比一天少。士兵吃不饱,百姓更惨。
![]()
街上开始有人饿死,起初一天几个,后来一天几十个。
曾泽生看在眼里,心里五味杂陈。
他想起1938年在台儿庄,60军血战禹王山,打退日军无数次冲锋。那时候,他们是民族英雄,是保家卫国的子弟兵。
现在呢?
打内战,打同胞,困在一座孤城里,看着老百姓饿死。
这仗,到底为了什么?
6月,解放军开始围城。城外的喇叭天天广播:放下武器,既往不咎;起义官兵,一律不杀。
![]()
曾泽生听着这些话,开始动摇。
他找过郑洞国,试探着说:"司令,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郑洞国叹口气:"我也知道,可是……"
可是什么?大家心里都明白,只是不敢说破。
蒋介石倒是没忘记他们。亲笔信一封接一封地空投进来,又是安慰又是勉励。曾泽生还把信裱起来,收在箱子里。
只是,再多的好话,也填不饱肚子。
10月14日,锦州失守的消息传来。东北国民党军队最后的退路被切断了。
长春,成了一座真正的孤岛。
当天晚上,曾泽生派了两个副师长出城,带着一封信。
![]()
信里写着11个问题,都是60军官兵最关心的:起义后怎么安置?有没有生命危险?能不能保留建制?
两天后,解放军的回答送进城来。
曾泽生看完,心里有了底。
![]()
长春起义的最终选择
10月16日中午,郑洞国召集会议,讨论突围方案。
曾泽生坐在会议室里,听着参谋们纸上谈兵。他心里清楚,这个方案根本行不通。
![]()
会后,他回到指挥部,把几个师长找来。
"诸位,"曾泽生开门见山,"我决定起义。"
几个师长都没说话,显然早有心理准备。
"今天夜里行动,"曾泽生看着他们,"我知道这一步不好走,跟着我,可能要背骂名。不想走的,现在可以退出。"
没有人退出。
暂21师师长站起来:"军长,我们跟您干。"
当天黄昏,曾泽生派两个副师长为正式代表,带着蒋介石的突围手令出城,和解放军商定起义细节。
![]()
时间定在17日凌晨4点前,那一夜,长春城格外安静。
10月17日凌晨1点,60军指挥所搬到五四七团团部。曾泽生给各部队下达命令:撤出阵地,向指定地点集合。
凌晨4点,接防部队进城。60军的两万六千多名官兵,安静地撤出了防区。
曾泽生最后拨通了郑洞国的电话。
"司令,"他的声音很平静,"60军已经起义。这是全军官兵的一致要求,别无选择。请司令谅解。"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
"老曾,"郑洞国叹了口气,"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
![]()
17日下午5点,曾泽生发出起义通电。
18日晚,郑洞国率新7军放下武器。
长春,兵不血刃地和平解放。
60军改编为解放军第50军,曾泽生任军长。
1950年,50军入朝参战,在汉江南岸顽强阻击50个日夜。
1955年,曾泽生被授予中将军衔。
多年后,有人问他:当年保住丰满水电站,想过后果吗?
曾泽生摇摇头:"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那座电站是中国人的命换来的,不该毁在我手里。"
![]()
他说这话时,已经是1960年代。
丰满水电站经过修复扩建,装机容量达到55.4万千瓦,成为新中国电力工业的摇篮。
千古罪人的帽子,他终究没有戴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