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创伤摧毁的,往往不只是一时的平静,更动摇了我们对自我和世界的基本信任,在这种情形下,往往会出现一种常令人不解甚至心疼的表现,过度坦诚。
那些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在成年后可能会过度分享自己的感受,童年遭受打压的受害者,可能发展出近乎偏执的表达。
这不是因为不懂得社交规则,也远非表面的直言不讳,背后隐藏的需求,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接纳。
因为很多时候,外界标准是不允许一个人表达创伤的。
在一个常常排斥创伤表达,对痛苦怀有警惕的社会里,过度坦诚其实是很多人在创伤过后潜意识的一种无声抗争。
有好的一面,但更多地会形成心理困扰。
重点基于接纳需求的变化,过度坦诚往往也会呈现出两种不同方向。
一种是指向内部的、不断复盘的自省,表现为对自己的经历与感受近乎残酷的控诉,另一种则指向外部,表现为在人际关系中不加筛选地自我暴露。
过度坦诚往往也隐藏着双重需求。
一方面是对自我的强制性接纳,通过不断言说来逼迫自己正视过去。另一方面则是对外界的强制性索求,希望通过全然的真实来换取融入群体的许可。
对内的坦诚,是直面自身经历与感受的开始,这是疗愈的基石。
这是一个渐进的内在过程,只有在内心安全状态下,以自己的节奏,用自己的方式真正接受已发生的过去,才能开始将碎片化的创伤记忆重新梳理,实现真正的放下。
![]()
对外的坦诚则更具挑战,选择对谁坦诚、坦诚什么、何时坦诚,这涉及复杂的心理边界。
健康的对外坦诚,是一种有选择且有意识的自我披露,它审慎地考量时机、对象与后果,而创伤后的过度坦诚,往往缺乏这种筛选机制,变得难以克制。
这两种方向地不同,决定了坦诚最终对人的影响,到底是更成熟自洽还是内耗敏感?是有界限还是无边界?是积极还是破坏?
无论是哪种,其前提都是“允许自己表达”,无论内容多么痛苦,都准许它被言说。
这是一种试图在绝对真实中,寻找绝对安全的努力。
只是这种不加选择的过度坦诚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层的测试,通过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最不堪的部分,潜意识里是在向外界发出试探:
这样的我,是否仍然会被接纳?
如果得到温暖的承接与共情的回应,这可能成为疗愈的转折点,让受伤者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
但如果遭遇的是拒绝、误解或二次伤害,则可能将创伤固化,让其在“不被接纳”的绝望中,继续向外寻求那永远不够的全然包容。
由此可见,过度坦诚并非一个混沌的整体,要真正理解这种挣扎,我们便需要分别审视它自我的剖析,与向外寻求联结的试探,如何共同影响着创伤个体过度坦诚的状态?
1
创伤后过度坦诚的
最初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用坦诚来应对创伤是有利的?
因为坦诚首先是一种宣告,一种对真实自我的释放。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假我防御”,即在持续的创伤环境中为了生存,个体会发展出一个高度适应性的“假我”。
这个“假我”敏锐地察言观色,按环境要求进行表演,将真实的感受、需求和痛苦深深地隐藏起来。
因此在更多人的潜意识当中,会认为表达真实意味着危险。
当创伤事件结束,这个赖以生存的“假我”突然失去了目标,因为个体赖以生存的法则失效了,直接将全部经验推翻,此时,过度坦诚,就是一种对创伤经历的赋权。
允许自己说出那件糟糕的事发生,就是在内心完成一个关键的确认,允许自己感知并承认这份痛苦的存在,这往往是接纳的起点。
通过反复讲述,将那些创伤重新变成经验,在安全的环境中,通过重复叙述来降低情绪负荷。
最初的坦诚是需要跟自我对话,完成你需要理解自己的需求。
![]()
对于自我层面而言,过度坦诚是个人内心世界的真实面对,它不需要听众,只需要勇气。
承认我很受伤,承认我很痛苦,承认因为创伤自己的一部分被改变了,这些都是正常的创伤反应,是那时已经尽力了,这种对自我的坦诚是完全必要的。
许多人的困境在于,他们试图通过外部坦诚,结果到后面覆水难收,直接失去了坦诚的边界,最终依然没有解决自我坦诚的课题。
自己恨,但是更需要外界反馈一起表达恨意,从而实现被保护被支持的感受;自己痛苦,但是更需要外界的安抚来证明自己的难过被看见,从而实现被接纳的需求。
但这整个过程,其实归根结底只是外界的评断,没有自我对自我认识、理解、安抚、接纳的过程。
指望通过他人的接纳来获得自我接纳,需要外界认可这不是自己的错,应和创伤的痛苦,自己才能放过自己,那么结果往往是更深的失落。
所以坦诚并不是错误,也不是创伤后遗症,只是很多人将接纳的需求跳过了自己,将坦诚表达全部扔向外界而从不面对自己。
自己都无法容忍过去的创伤,最为关键的“自我坦诚”的正相循环都没有建立。
不要强迫自己一次性面对所有真相,可以从情绪弱的部分开始,逐步接近核心创伤,自我坦诚也不限于语言叙述,爱好表达、身体运动、梦境等都是有效的自我对话。
坦诚也需要阶段性适应自己压力的变化。
创伤后的过度坦诚,若能被自己理解而非评判,才可能真正回归平静,作为内心安全感与包容感的基础,外部坦诚才能够不越界,不过度。
2
过度坦诚的方向与
创伤的转化有什么影响?
分析完坦诚对于应对创伤心理的必要性,那么为什么创伤后的坦诚会变得过度不受控?
其实在创伤过程中的释放,如果自我无法接纳,自己对其无能为力,便会将方向转向外界获取反馈,并通过各种反馈来认识新的自己。
许多人会在受到创伤之后,突然意识到,自己怎么突然变成了这样?自己怎么突然无法控制情绪,怎么突然无法停下表达,怎么跟曾经截然相反。
并非所有的坦诚都通向疗愈,其关键在于方向,坦诚是创伤能量寻找出口的表现,问题在于如何掌控这种治愈方式?
健康的倾诉是建立连接,而创伤后的过度坦诚是测试连接。
![]()
很多人过度坦诚并非源于信任,而是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对他人、对世界,乃至对自身判断力的不信任。
因此,选择用一种自我牺牲式的,极具冲击力的方式,来强行探测环境的真实包容程度。
试探外界安全感
这种心理状态,会让人迫不及待地,甚至不分对象地抛出自己最不堪、最脆弱的伤痛,比如过去的错误、内心的羞耻、性格的缺陷……
过度坦诚的背后可能是一个害怕被审判,被攻击,被误解的深层心理。
因为潜意识认为这是一种高效的筛选。
交出自己的把柄,以此测试对方的忠诚度与包容性,已经把最坏的自己展示出来了,如果对方连这都能接受,那对方大概率是安全的。
根本原因是过去经历过回应方式的不稳定,内心充满了对被抛弃的恐惧。
这种过度坦诚,可以看作是一种“预弃式自我保护”,与其在了解自己之后将我抛弃,不如先将自己最坏的一面展示出来,由自己来主导这种可能。
如果对方留下,便是惊喜,如果对方离开,也在预料之中,痛苦似乎变得更加“可控”。
这种情况下,更加需要延时反应,给自己一个冷静期,告诉自己这种坦诚可以存在,但将心理冲动和释放表达与行动分离。
正视自己过度坦诚的冲动,将其视为了解自身恐惧与需求的信号,而非必须执行的动作。
信任的建立应像上楼梯,一步一阶。
开始时分享一个中等程度的秘密或感受,观察对方的反应。
对方是否尊重?是否倾听?是否给予了恰当的回应?是否会互相暴露?
根据对方可靠的反应,决定是否以及何时迈出下一步。
强迫性暴露的循环
这种心理恐惧,会让我们失去了筛选听众的能力,这种倾诉就变成了一种“强迫性暴露”。
渴望被接纳,但用的却是一种可能将人推远的方式,这并非本意,而是因为创伤的巨大能量,让人无法为这份真实建立合适的边界。
![]()
向一个可能不可靠的对象坦诚,无意识地重演创伤场景,这个对象身上可能带有与过去伤害者相似的特质,可能疏离、打压、情绪不稳定……
这种潜意识创伤会让我们形成一个负面信念,感觉终将被抛弃,终将不被接纳,终将不被理解,为了验证这个信念,选择那些最终会证实我们负面信念的伴侣或朋友。
过度坦诚地告诉外界,你是好的,我是弱的,我不会威胁你,却唯独不敢对自己坦诚,我很累、我不同意、我值得被尊重。
果不其然,对方给予了预期的背叛、不理解甚至打压。
这种情况下,请有意识地接触那些让你感觉陌生但安心的人。
他们可能看起来不那么刺激,但稳定、可靠、尊重边界,最初你可能因为不熟悉而感到不适,但这正是创造新经验的关键。
验证自我价值和存在
当一个人无法从内心确认自己的价值时,他就像一面镜子,必须依靠他人的反射才能看到自己。
过度坦诚,就是在表达,自己眼中的自己全是缺点和痛苦,但请对方告诉自己,他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但其实,这是一种关系中的透支行为,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对完美救赎的渴望。
用全部的、真实的,但往往是负面的自我,来一次性兑换对方全部的、无条件的爱与接纳,这种状态本身就不可能长久。
![]()
通常这种状态也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压力。
因为健康的亲密关系是循序渐进的自我揭露,而这种全盘托出,往往会让对方不知所措甚至想要逃离。
而对方的逃离,又恰恰印证了内心最深的恐惧,从而坠入更深的自我否定深渊。
所以需要重新健康的需求表达我感到有些不安,需要拥抱,需要鼓励,而不是绝望地失望,痛斥把所有坏事都告诉对方,让对方持续安抚自己。
主动去发现并收集自己值得被爱的证据,从自我接纳出发,理解价值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评价,可以通过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兴趣爱好中,去体验那种自己创造的内在满足感。
外部边界过度模糊
健康的边界感意味着知道什么情绪、责任、隐私是属于自己的,什么是他人的,严重创伤会摧毁这种边界感,使其变得更加脆弱。
这种心理会错误地将“透明度”等同于“亲密感”。
认为既然最亲密的人之间,应该没有秘密,那么只要对所有人都没有秘密,就能快速建立起亲密关系。
其实在本质上,这是一种对亲密关系的机械化和功利性理解。
需要有意识地在不同圈层控制自我暴露的深度,对熟人只分享兴趣爱好,对朋友可以分享一些烦恼,对亲密朋友和伴侣才分享更深层的感受和秘密。
![]()
在准备袒露深层隐私前,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分享这个信息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人有资格听到这个故事吗?
分享这个信息,对我自身和这段关系是安全的和有益的吗?
这四个角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相互交织、层层递进的心理闭环:
因为边界模糊,在关系初期就进行过度坦诚,既是一种测试对方的包容底线,也是一种绝望的情感需求。
当这种模式反复上演,往往会无意识地选择会伤害自己的人,从而完成对创伤剧本的强迫性重复,而重复的创伤,又进一步摧毁了他的自我价值和边界感。
最让人难以逃离的是,这种看似自毁的行为,其最初的本意都是为了自我保护。
那么,这种强烈的、有时甚至是危险的坦诚能量,如何才能健康地转化为经验和动力?
真正治愈自己的坦诚需要经过意义化与边界化,关键在于完成两个转变:
从“诉说痛苦”到“寻找意义”,以及从“本能反应”到“主动选择”。
真实值得被看见,但并非所有人都配得上自己的真实。
当我们能从控制不住地要对所有人坦白,转变为选择对信任的人,在合适的时候坦诚,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坦诚,这是一种新的选择。
创伤后的过度坦诚,开始时可能显得笨拙甚至具有破坏性,但那是对真实与连接的深切渴望。
真正的疗愈,不是消灭这种坦诚,而是引导它,最终变成一种更深沉的能力。
依然敢于真诚,但学会了用智慧和坚韧来守护这份真诚,让曾经的伤痕,成为我们理解生命,连接他人最独特的经验。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