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那天雨一直下,我在社区诊室里遇到一个总爱说谎的孩子,小岚。学校说他把同学的玩具藏起来,家里人说他顶撞、逃学,一团乱。桌上放着两杯热茶,窗外的雨像疾速的针线,一点点把时间缝成夜晚。我问他:“你编的家人到底是谁?”他挤出一个无力的笑,指向墙上那张泛黄的全家福。照相机的光线打在他的瞳孔里,像要把秘密照亮。他说:“他们都不在家,照片里的那些人其实都不是我真正的家人。”每一个谎言,仿佛都是一个被看见的渴望的影子。
我慢慢和他对话,把谎言拆成一个个线索:一个真实的感受需要被承认,一份稳定的家庭感需要被触达。我对他说:你愿意把每个谎言背后的真实情绪说出来吗?他点点头,声音很低:“我想要一个简单的朋友关系,一次不被打断的陪伴。”于是我们把谎言变成任务:先说出一个真实的挫败感,再用一个画面表达它。对话像慢火煎蛋,一点点把心性露出表皮。
在这个过程里,我意识到:每一个“撒谎背后”其实都是被爱和被看见的需求在发出信号。这不是指责的材料,而是可被理解的灵魂地图。小岚的故事让我明白,善意的倾听能把破碎的线头重新缝好。
不久后,街角又出现一个暴躁的老人,王伯。一次他对年轻人怒吼,牵扯出一连串尖锐的指责。旁人拍照、录视频,议论像风一样扩散。我本想拉开他,让他安静,可他越说越火,仿佛要把所有不甘都抖落出来。他说:“年轻人自私,什么都不懂。”我没有急着辩解,先坐在他对面,点了一杯热茶。
后来从邻居那里知道:王伯并非单纯的发脾气,而是对衰老的恐惧。年岁像一把慢慢扣紧的锁,控不住的事物让他觉得自己快失去掌控。愤怒成了他唯一能维持的“力量感”。我跟他聊,语气尽量缓和,问他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他抚摸着桌上的杯沿,低声说:“我怕变成没人需要的老人。”这时我们才看到:他不是要伤害谁,而是在用暴躁对抗时间。
![]()
我用另一种语言回应他:“你并不需要一个人承受所有情绪。”我们把愤怒转化成可操作的行动——为他设计每日的可控步骤:固定的散步时间、固定的电话家人、一个小目标的练习。我们没有粉饰现实,却给他一种可摸到的掌控感。对比前后,态度的变化像季风:从指责转向理解,从孤立走向连接。
这些遇见把我推向一个清晰的结论:所谓“偏离常规的行为”,多半不是坏的,而是一种在黑暗中摸索温暖的方式。作为咨询师,我学到的不是纠错,而是陪伴、转化——让意识与潜意识对话,让行为变成表达内心需要的桥梁。我们可以给自己和他人提供具体的替代满足,避免伤害的同时仍然满足深层渴望。
可落地的小策略也很简单:深呼吸与正念,让情绪降速;需要个人空间时,安排独处或走进自然;焦虑时,写下“担忧清单”并把心事具体化;失眠时,给自己制定第二天的可执行计划,获得掌控感的同时减少脑内杂音。把这些做法变成日常,用温柔对待自己的每一个情绪。理解比评判更有力量,同理心是最早的治疗师。
自我评估小测试(开放式结尾,方便你在现实中应用)
![]()
A 责备/指正 B 尝试理解
A 立即做计划与分解 B 逃避或拖延
A 找到具体行动来维持控制 B 否认或回避
![]()
A 是 B 否
A 是 B 否
A 会 B 不会
如果你愿意,可以在评论区把你的选择和原因写给我看。也欢迎你把类似的经历分享出来,我们一起把“痛点”变成可触达的光。你认为,在你身边,哪一个人最需要被理解而不是被指责?你准备如何开始这份理解的对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