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你一定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
·打开手机要发条消息,不知不觉却划到了短视频软件;
·东西老是不知道放在哪里,找都找不着;
·发朋友圈想写个文案,绞尽脑汁也蹦不出来几个好词;
·注意力越来越细碎,坚持工作1小时不刷手机都是奇迹......
越来越多的现代人用“脑腐”(Brainrot)这个流行词来形容自己,因为总是接触那些碎片化的低质量内容,导致自己的大脑变得有些不好使了。虽然大家都知道要多读书看报,锻炼一下大脑,但这对于很多人来说也并不容易。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介绍6种在日常生活中随手就能做的养脑小事,让大脑越活越年轻。
1.培养创造性爱好
在脑科学领域有一个名词,叫做脑钟(Brain clocks),指的是根据大脑活动模式计算出的大脑年龄,而它与我们的实际年龄之间的差值,就叫做大脑年龄差(Brain age gaps),如果它大于0,就说明大脑年龄比自己的实际年龄要更老,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自己明明还不老,但是脑子却变得越来越不好使了。
那有什么办法能够延缓大脑的衰老呢?
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坚持投入到一件能发挥创造性的爱好中。
一项今年发表的最新脑科学研究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研究者招募了232名参与者,其中有擅长某个创造性领域的专家,包括探戈、音乐、绘画和电子游戏四类,也有只是略懂该领域的新手,研究者通过AI算法和脑电波数据,分别计算了专家组和新手组的大脑年龄差。接着,研究者另外找了一群不会玩电子游戏的新手,让他们接受30小时的游戏训练,看看他们在短期训练后是否会让大脑变得更年轻。
结果发现,专家组的大脑年龄比新手组的人平均年轻了大约5.5岁,即使是经过了30小时短期训练的新手,他们的大脑年龄也比训练前年轻了大约3.06岁。而且,研究者还发现,这种延缓衰老的效果是按“剂量”生效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练习越长时间,大脑就会越年轻。[1]
![]()
图源:参考文献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有些区域特别容易随着年龄增长而功能下降,比如负责高级认知功能的额顶叶神经网络等,大脑年龄越老,这些脑区的效率就越低,而坚持创造性活动就像给大脑“健身”一样,能够让这些比较容易衰老的区域活跃起来,使其运作更高效和协调。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其实只要我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某一项活动中,而且它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力,需要我们想到新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就有延缓大脑衰老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爱好都能发挥我们的创造性,而且也很好玩,可以让自己快乐地“长脑子”,比如跳舞、木工、陶艺、桌游、策略型电子游戏、乐器等。
所以,如果你感觉自己的脑子“越来越不好使了”,就试试培养一两个这样的爱好吧!
2.多和朋友聊聊天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社交这个词多少带着一点消耗的意味。但是,如果是愉快的社交,就是对大脑最天然的一种保护和锻炼。
心理学中的社会脑假说(Social Brain Hypothesis)认为,由于人类生活在高度复杂的社会网络中,所以相对于其他灵长类动物(如猴子、猩猩等)来说,人类大脑的新皮层体积最大,这有利于人类处理复杂的社会信息和任务。有很多心理学研究都证明了这个理论,而且处于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也能反过来保护大脑。
《柳叶刀》杂志的一项文章对1200多名7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跟踪研究,这些老人的认知能力一开始都是正常的,而在三年后有176名老人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者对他们的社交网络丰富程度进行分析后发现,阿尔茨海默病往往发生在那些社交网络非常贫乏的人身上,患病率达到15.7%,而在社交网络丰富的人群中该比例仅有1.9%,最严重的就是单身且独居的群体,其患病风险比那些仍与老伴同居的人高90%。[2]
那怎样才算社交网络丰富呢?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交的广泛程度,也就是我们平常能接触的社会关系多不多,比如亲人、朋友、邻居、同事以及社区团体等关系,另一个则是关系的满意程度,即使我们能联系的人不多,或者平常聊天的频率也不高,但只要这些关系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和支持,就有延缓大脑衰老的作用。
3.抽空做做正念
现代人经常会觉得脑子很乱、难以控制情绪,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脑长期处于高负荷的运转之中,不仅上班的时候需要处理各种事情,下班了也总在刷手机或回消息,导致大脑没有时间处理那些无用的信息,自我控制能力也受到一定的损害。
心理学实践和研究都一致表明,正念(Mindfulness)就是极佳的大脑放松方式,它相当于一种大脑“按摩”,让紧绷的大脑逐渐舒缓下来,同时皮质醇水平(代表着压力水平)也会有所降低。我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仅仅接受5天的正念练习,每天20分钟,就能显著地提升参与者的专注力和抗压能力,情绪状态也有很好的改善。[3]
练习正念并不困难,它强调以开放、接纳、不评判的态度,观察自己当下的体验,简单来说就是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身体感觉、情绪或想法上。对于入门者来说,可以先从观察呼吸开始:
·深呼吸,闭上眼睛感受自己呼吸的节奏,无需刻意控制;
·专注于呼吸时身体的感受,比如鼻腔、肺部和腹部等;
·练习时间不必长,每天 10 分钟左右即可,坚持比完美更加重要;
·利用睡前或白天短暂休息的时间来做,感受大脑放空的体验。
4.学会犒劳自己
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奖赏系统(Reward system),当我们完成一个目标或得到正反馈时,这个系统就会释放出多巴胺,这是一种与愉悦、动机和学习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相当于在告诉大脑:“这件事情值得我去做!”而这种积极的信号,不仅会让我们感到快乐,还能强化我们的行为,让大脑更愿意为此投入认知资源,形成一个“行动-正反馈-再次行动”的良性循环。
这种奖赏并不一定来源于外部(比如工资奖金、夸奖认可),自我犒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能在完成一件事情后,给予自己某种形式的犒赏,不仅能给自己带来愉悦感,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我们的内在动机和自主感。
这时候我们就会产生一种自我认同:“这就是我喜欢做的事情”、“我能自由选择并掌控自己的行为”、“我认可自己付出的努力”。有研究发现,当人们的自主动机越强,在完成任务时的表现、韧性、创造力和幸福感就更高。[4]
自我犒赏有很多方式,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比如用语言或书写的方式告诉自己“你辛苦了”“你真棒”,也可以在完成一个小目标后给自己一个小奖励,比如一顿美食、看一场演出或周末出去郊游等。
5.漫无目的地闲逛
不知道大家有多久没试过随心所欲地去外面闲逛了呢?
闲逛听起来好像很浪费时间,但其实对大脑很有好处。当我们在街道或公园漫步时,大脑会启动一种叫做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的系统,它主要负责内省、记忆整合、创造性联想和未来规划等功能。
当我们漫无目的地随意行动时,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就会自动整理最近发生的事情,产生一些新的想法,还会自然地规划未来的事情。有研究还发现,默认模式网络比较活跃的人,往往大脑的工作记忆容量(相当于“大脑的内存”)也更大。
此外,注意力恢复理论认为,持续付出定向注意力会消耗我们的认知资源,比如专心工作、解决问题等,而非定向的注意则对大脑有恢复性的作用,比如被环境中有趣或迷人的事物(如落日、鸟鸣)自然而然地吸引。[6]
所以,如果我们能走出房间,最好是能走出城市,在大自然环境中闲逛,就能很好地“重启”我们的大脑,让大脑变得更轻松、更有效率。
6.尝试 MIND 饮食法
MIND饮食是一种结合了地中海饮食和防高血压饮食优点的健脑饮食模式,由芝加哥拉什大学的研究团队提出,旨在通过健康饮食的方式延缓大脑认知的衰退。
研究者通过对960名老年人进行最长1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越是遵从MIND饮食模式,认知能力下降的速度就越慢,用数据来说,坚持MIND饮食的人,其大脑状态比不坚持的人年轻约7.5岁之多。[6]
![]()
图源:参考文献
而且,MIND饮食法也很容易做到,它主要有两个原则,首先是要多吃丰富多样的蔬果、全谷物(如糙米燕麦)、坚果和优质蛋白(如鸡肉和鱼肉),其次是少吃5类不健康食物,包括红肉(如牛羊肉和猪肉)、糕点甜食、奶酪、黄油以及油炸食品与快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