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大批日本专家,抛弃日本涌入中国,表面为了赚钱,实则另有目的?

0
分享至

前言

近年来,一股前所未有的人才迁移浪潮正在悄然改写东亚科技版图:越来越多的日本顶尖科研人员正将事业重心转向中国。

这一现象在日本国内引发强烈震动,媒体频频发出“高端人才流失危机”的警告,而在中国,这些科学家却被奉为推动技术跃迁的核心力量。

从远藤常博到藤岛昭,从福田敏男再到御子柴克彦,他们的名字频繁出现在中国高校与科研机构的重大成果通报中。

人们不禁发问:究竟是什么,让这些本应在日本科技体系中安身立命的精英,集体选择跨越海洋?



日本科学家集体“西进”

2022年,中国家用电器制造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7万亿元大关,构建起全球规模最大、链条最完整的产业生态。

然而,在变频电机控制算法等关键核心技术上,中国仍长期依赖进口,尤其在高精度驱动领域,日本企业始终掌握着话语权。

正是在这个转折时刻,日本专家远藤常博做出了令人瞩目的决定——加入一家中国龙头企业。

他曾是日本工业界备受尊崇的技术权威,却毅然舍弃稳定的职位与优渥待遇,携当时最先进的正弦波驱动技术扎根中国。



他与中国研发团队并肩奋战,不分昼夜地攻克技术壁垒,短短数年间便使我国在该领域的整体水平向前推进三至五年。

这项突破不仅显著提升了国产空调的能效表现和静音性能,更标志着中国在家用电器核心控制系统上实现了自主可控。

如果说远藤常博是在产业一线打破封锁的“攻坚者”,那么藤岛昭则堪称学术前沿引领方向的“灯塔人物”。

这位拥有三百余项国际专利的科学泰斗,被公认为“光催化研究之父”,其研究成果深刻影响了环境治理与新能源发展。



尽管早年已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但他真正下定决心长期驻华工作,源于对日本科研体制日益加深的失望。

2021年,日本全国科研经费总额仅为18.1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不足一万亿元,尚不及中国的三分之一。

研究人员申请项目资金需经历层层审批,流程冗长且主观性强,往往还要顾及上级态度,难以专注于探索本身。



而在上海理工大学,藤岛昭迎来了截然不同的科研体验:学校专为其设立独立研究所,并提供高达数十亿日元的专项支持。

他的光催化材料迅速应用于空气净化、污水处理等多个环保场景,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高效转化。

这种快速落地的能力,是他过去在日本体制内倾尽全力也难企及的现实。



截至2017年,已有超过8000名日本科研人员在中国开展实质性研究工作,此后人数持续攀升。

苏州、深圳、上海等一批创新高地,逐渐演变为日本科技人才的新聚居地。

这已不再是简单的“人才外流”,而是一场系统性、结构性的“科研地理位移”。

尽管日本主流媒体不断追踪报道,却始终回避一个残酷事实:中国的科研吸引力,早已超越其传统认知范畴。



日本科研环境崩塌

上世纪,日本曾以卓越的科技创新能力闻名于世,在半导体、机器人、光学仪器与先进材料等领域长期领跑全球。

但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领先地位正逐步瓦解。深层原因并非技术落后,而是科研生态系统的全面老化。

上世纪末推行的大学“法人化”改革,名义上赋予高校更多自主权,实则导致国立院校财政拨款逐年缩水。

科研工作者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撰写申报书、应付评审会议,真正用于实验与思考的时间反而被严重挤压。



青年学者处境尤为艰难,他们必须在等级森严的体系中默默等待晋升机会。

统计显示,日本40岁以下的大学教师占比仅为23.4%,创下历史最低纪录。

即使才华横溢、创意十足,年轻研究者仍被“年功序列”牢牢压制,话语权几乎完全掌握在资深人士手中。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真锅淑郎曾公开抨击:“在日本从事科研,光有才智远远不够,你还得懂得察言观色,否则寸步难行。”

这句尖锐批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压抑多年的无奈与挣扎。



理想的科研氛围应当鼓励质疑与试错,而非强调服从与守旧。

而日本经济长期停滞进一步加剧困境:日元持续贬值削弱购买力,科研预算捉襟见肘。

为扭转颓势,政府推出“超级全球化大学”计划,每年向少数顶尖学府注入约20亿美元资金。

但《Nature》杂志明确指出,这类“重点输血”策略只是表面文章,无法根治体制顽疾。

问题的本质不在资源短缺,而在管理僵化与创新机制缺失。



今日的日本科技体系犹如一棵根系深厚却枝叶凋零的老树,看似根基稳固,实则缺乏新生力量。

正因如此,一批批富有潜力的研究者开始另寻出路。

他们的离开无关忠诚与否,而是为了摆脱窒息般的制度束缚,追寻能够施展抱负的空间。

有人称之为“科学家的大逃亡”,但从本质上看,这是用行动投出的信任票——一场关于科研自由的选择。

他们奔赴的,是能让理想开花结果的地方。



中国吸引力爆发

与日本科研界的沉闷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的创新生态系统正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过去十年间,中国研发投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20年总投入达2.44万亿元,成为全球科研资本扩张最快的力量。

一系列体制改革释放出巨大动能,让科学家真正拥有了主导研究的权利与空间。



在苏州高新区,已有600余家日本企业落户,其中95%设立了实体研发中心。

这些机构并非象征性存在,而是深度参与技术研发、产品迭代与成果转化的实际作战单元。

在深圳、上海、杭州等前沿城市,各类新型科研平台如春笋般涌现,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孔雀计划”“海聚英才工程”等专项政策。

顶尖人才不仅能获得高额安家补贴与启动经费,还能快速组建专业团队,开启独立课题。



东京大学教授服部素之在接受访谈时坦言:“在日本,一名青年学者可能需要熬过十年才能独立主持项目;而在中国,只要具备实力,三年内便可领衔自己的研究方向。”

这句话精准揭示了两国科研环境的根本差异:中国看重实际贡献,不拘资历年限,唯成果论英雄。

年轻研究人员得以尽早脱离依附状态,独立承担任务,获取资源,发表成果,形成良性循环。

被誉为“纳米机器人开创者”的福田敏男,最终选择来到中国继续科研生涯。

如今他在深圳带领团队攻关微型医疗机器人,不仅获得充足经费保障,更重要的是研究成果能迅速对接临床应用。



脑科学家御子柴克彦同样感受到巨大反差:在日本进展缓慢的基础研究,在中国仅用半年就完成技术验证并投入试点。

对于真正的科研人而言,这种“能干事、干成事”的环境,远比高薪更具吸引力。

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天然试验场。

一支日本生物团队曾在本土研发抗衰老疗法,因资金链断裂濒临终止,但转入中国市场后仅六个月即实现商业化,销售额破亿元,反哺后续研发。



如今,日本已连续三年无缘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排名也滑落至第13位。

与此同时,中国的科研产出正加速井喷,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航天探测等多个领域接连取得突破。

这一切并非偶然,而是长期战略投入与制度优化积累的结果。

正是因为中国为科学家营造了尊重创造、包容失败、支持转化的生态环境,他们的智慧才能在此生根发芽。



结语

人才的流向,永远映照着时代的风向。日本科学家赴华潮,不是对故土的背离,而是对理想土壤的主动选择。科学没有国籍界限,但科研生态却有优劣之分。

当日本的体制仍在用陈规束缚天才的成长,中国的开放与改革正为全球科研人员搭建崭新的舞台。

一位又一位日本专家在中国实验室重燃研究热情,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全球科技权力格局重构的缩影。

未来的创新策源地,不再局限于东京或硅谷,而是正稳步向东亚大陆转移。

这不是短期的“淘金热”,而是一场深刻的“科学复兴运动”,也是中国迈向科技强国最坚实的脚印。

信息来源:

2022-09-21 重才学,重贡献:日科技人才喜欢赴华“打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G20峰会前夕,美俄领袖双双缺席,中方拒见日首相释放强硬信号

G20峰会前夕,美俄领袖双双缺席,中方拒见日首相释放强硬信号

历史求所知
2025-11-19 13:01:26
美国政坛大地震来了?

美国政坛大地震来了?

西楼饮月
2025-11-20 22:59:32
中日一旦爆发战争,开打后2~3小时对日本很关键,或产生三大后果

中日一旦爆发战争,开打后2~3小时对日本很关键,或产生三大后果

墨兰史书
2025-11-19 03:50:03
全封闭!湛江这里,交通管制→

全封闭!湛江这里,交通管制→

湛江日报
2025-11-20 21:34:27
广州法拍房,快被玩坏了!

广州法拍房,快被玩坏了!

广州PLUS
2025-11-20 19:51:14
京东PLUS会员权益又被砍,都怪外卖业务太烧钱

京东PLUS会员权益又被砍,都怪外卖业务太烧钱

三易生活
2025-11-19 21:01:45
小米市值,两个月跌没了整个“蔚小理零”

小米市值,两个月跌没了整个“蔚小理零”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1-19 18:32:09
中国军售迎来重大突破,红旗9B现身海外阅兵,单价超15亿美元

中国军售迎来重大突破,红旗9B现身海外阅兵,单价超15亿美元

第一军情
2025-11-09 11:30:03
2909亿身家有何用?97岁的李嘉诚无力回天,两个60岁儿子已成心病

2909亿身家有何用?97岁的李嘉诚无力回天,两个60岁儿子已成心病

牛牛叨史
2025-11-20 02:07:53
快扔掉!戴一天,辐射量相当于拍117次胸片

快扔掉!戴一天,辐射量相当于拍117次胸片

FM93浙江交通之声
2025-10-28 00:01:43
陈梦哭泣拥抱范思琦!五战全运1金1铜收官 直言不可思议+奇迹发生

陈梦哭泣拥抱范思琦!五战全运1金1铜收官 直言不可思议+奇迹发生

颜小白的篮球梦
2025-11-20 23:16:10
场均23分,摆上货架却无人问津!2年9600万顶薪,你离退役不远了

场均23分,摆上货架却无人问津!2年9600万顶薪,你离退役不远了

老梁体育漫谈
2025-11-19 23:38:18
今夜,跳水!不平静!

今夜,跳水!不平静!

中国基金报
2025-11-20 00:27:57
内忧外患,乌克兰到了最艰难的时候

内忧外患,乌克兰到了最艰难的时候

史政先锋
2025-11-20 20:46:19
联合国聚齐193成员,美国支持日本入常,中俄反对,韩国让人意外

联合国聚齐193成员,美国支持日本入常,中俄反对,韩国让人意外

史料布籍
2025-11-19 22:48:46
韩网吐槽韩国电影完蛋了,三大奖变水,全是关系户玄彬都成影帝了

韩网吐槽韩国电影完蛋了,三大奖变水,全是关系户玄彬都成影帝了

萌神木木
2025-11-20 12:20:45
日军公布5.8万人军演宣传片,说要亮出“武士刀”

日军公布5.8万人军演宣传片,说要亮出“武士刀”

远方青木
2025-11-17 23:54:55
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两个看点值得关注

福建舰开展入列后首次海上实兵训练,两个看点值得关注

澎湃新闻
2025-11-19 07:30:29
新华保险原董事长李全被判死缓!五道口同学帮集体落幕!

新华保险原董事长李全被判死缓!五道口同学帮集体落幕!

一口娱乐
2025-11-20 06:08:11
41款进口药退出中国

41款进口药退出中国

临药网
2025-11-19 16:10:30
2025-11-21 00:31:00
壹知眠羊 incentive-icons
壹知眠羊
茶遇水而生,水见茶而活
2735文章数 63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马云发话了:冲第一

头条要闻

媒体:中日之间交锋继续 全世界都是"当事方"

头条要闻

媒体:中日之间交锋继续 全世界都是"当事方"

体育要闻

Faker,何以成为Faker

娱乐要闻

胡彦斌的每一任都是大美女

财经要闻

揭秘三体公司原CEO许垚投毒杀人案始末

汽车要闻

AI驱动内容营销新纪元 2026网易年度新车总评榜揭晓

态度原创

时尚
家居
房产
数码
军事航空

全球颜值最高女孩集体掀桌,网友:太爽了

家居要闻

黑白极简 慵懒通透空间

房产要闻

超95亿!三亚巨量资产,突然甩出!

数码要闻

智能家居标准Matter 1.5发布,终于支持摄像头

军事要闻

日本称已向美国出口爱国者导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