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地产市场从2021年 至今 已 调整4年, 2025年6月末,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二手住宅价格同比分别下跌3.7%、6.1%,新房价格环比连续25个月负增长,6月末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仅有西宁1个。
这是几名普通深圳人的售房经历。他们的房产买在2017年至2020年间,那正是楼市最后的高光阶段,他们身处其中,很难不被烈火烹油的洪流裹挟。他们选择回老家买房,最直接的原因是手中的首付款有限,当然,抱着回乡定居打算的人也占了多数。
他们从未在深圳拥有过房产,而那套位于老家、曾经寄托着他们对稳定的渴望和生活憧憬的房子,在他们亏损数十万出手时,都还是毛坯状态。
![]()
亏掉80万,解套老家房
今年8月份,在深圳生活的于襄,卖掉了位于武汉白沙洲片区的两居室。从2020年购入这套房产到今年最终出手,她前后去过白沙洲片区三次,房子卖出时还是毛坯状态,算上房贷利息、税费、物业费等支出,她在这套房产上的亏损接近80万元。整个卖房过程持续了3个多月,从挂牌到成交,也是于襄一步步降低心理预期的过程,“真正体验了什么叫买方市场”。
今年上半年,于襄在是否“割肉”的问题上摇摆不定,不少个夜晚她被折磨得失眠。做决策实在困难,五一前夕,她和丈夫决定回武汉考察一番再做抉择。
5月3日走出武汉高铁站,夫妻俩直奔小区,在小区周边转了一圈后,俩人“感觉不太好”,隔壁几个住宅区虽有一定入住率,但于襄的小区交房时间较晚,入住率大概只有三四成,很多房子还处于空置状态。
于襄和丈夫对白沙洲片区和武汉楼市了解有限,逛完周边后,他们联系上小区附近的房产中介。听完对方的介绍,俩人随即就下了卖房的决心。
楼盘附近没有好的教育资源,买房时于襄还是单身,未考虑这一问题。白沙洲的新楼盘星罗棋布,大部分楼盘的建设时间跟她的小区相近。况且,她购买的楼盘,开发商缺乏知名度,小区体量不大,物业公司也没有名气,服务质量也不尽人意。楼盘是超高层,她购买的两居室,在武汉的市场流通率偏低,大家更倾向于买三房或四房。综合来看,她的房子居住体验一般。
中介告诉她,附近保利等大开发商的楼盘,市场价已经下降了很多,如果两居室挂同等价格,跟知名楼盘竞争缺乏优势。
“整体看过之后有点心寒,感觉房子除了临近地铁口,几乎没有其他竞争力。我们一手业主基本上都是高位接盘,买的就是一个炒作价格,这个地方也就值1万均价。”于襄无奈地接受了现实。当天晚上她和丈夫返回深圳,次日联系中介将房子挂牌。
中介建议于襄挂牌98万,他预计最终能以90万左右的价格成交,这个价位她在心理上勉强能接受。
98万的价格挂出后,整个5月于襄几乎没收到什么反馈,她意识到这个价位,应该超出了买家的心理预期,“没有买家接手,你的挂牌价就毫无意义”。6月初,中介给她分享了一些买家的意向价位,都未超过75万。7月初,于襄主动联系中介,中介告诉她,武汉最近几个月市场惨淡,5月、6月交易量直线下滑,卖家的中介费也从原来的1%升至1.5%。
中介劝说于襄调低报价,她没有松口。半个月后,她发现楼上同一户型的房子,以73万的价格成交。她询问中介得知,这户卖家还不上房贷,只能以较低价格出手。于襄清楚,出现了这个地板价,同小区的房子很难再卖上价,她让中介把挂牌价调至89万。
调价之后,于襄陆续接到中介的电话,报价都在70万出头。其中一位报价75万的中介联系她多次,电话里这位中介的话实在不中听,“说来说去,就是有人出价就不错了,错过这个买家,房子价格只能越来越低。”她心里不舒服,不肯答应。一直到8月份,她接到一名女性中介的电话,对方的报价也不高,但话说得有理有据,她挣扎一番后,最终以不到80万的价格成交,远远低于她的预期。
好在,房子卖出后,于襄没有再失眠过。在深圳,不少同乡朋友和她一样,在楼市最火热的年头在武汉购置了房产,他们也在承受房价下跌带来的阵痛,一些人回到武汉,住进了市场价“骨折”的房子里,一些人正在观望,还在考虑未来留深还是回武汉。
![]()
房产泡沫下的普通人
白沙洲的这套两居室,是于襄“头脑一热”买的,相比于卖房过程中的谨慎和犹豫,于 襄 2020年 买房时相当干脆,甚至有些轻率。
“那会儿大家的想法就是,你不赶紧买,就上不了车了”。那两年,于襄的朋友同事中,手头宽裕的在深圳买房了,预算有限或不确定定居地的,多数也在老家买了房子。
于 襄 是湖北人,当时她正考虑回武汉定居。几个朋友买了白沙洲的房子,便向于 襄 推荐那一片的新楼盘,她的一个朋友正在选房,考察白沙洲后认为这一片区“还可以”,位置在三环以内,附近有地铁,还给她发了一些现场视频。没有做更多的调查和考量,于 襄 抽时间从深圳赶往武汉,买下了白沙洲片区这套靠近地铁口的两居室。
于 襄 承认,大环境的裹挟,是她贸然做出买房决策的主要原因之一。买房之初,她担心过楼市震荡。只是,经济下行、房地产市场巨变带来的冲击,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
![]()
2010年以后,房产泡沫之下,房价扶摇直上,市场一片烈火烹油,无数普通人在热潮中涌入楼市。小月、朱铭、林小凤比于襄入市的时间更早。
2017年,小月和丈夫还未结婚,两人在重庆买了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子。 买下这套房子,俩人更多是出于理财的考虑。 自始至终,小月和丈夫从未打算回重庆发展,俩人都在深圳的集成电路行业工作,而这行的机会“除了深圳就是上海”。
买房决策 多多少少受到了丈夫大哥的影响。 丈夫老家在重庆,2016年大哥在重庆买房, 婆婆给两个儿子每人10万元的购房款。小月和丈夫随之动了买房的心思, 当时两人在恋爱期,“总想到处玩儿”,手里留不住钱,买房“就当是存钱了”。他们当时收入不高,上车深圳有些勉强,便将目光转向了重庆。
即便没有长居的打算,小月和丈夫对那套房也注入了很多憧憬。他们喜欢安静,便选择了离地铁站稍远的小区,他们放弃了小区里更实惠的户型,选择了视野、景观更好的大平层,他们打算每年回重庆期间,就在这套房子里生活。
朱铭和林小凤老家都在江西。2018年,朱铭在上饶经开区买下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她解释自己当时的买房心态,“ 怕涨价,怕晚买几天,几个月就白干了,深圳买不起,别的地方买不起,只有老家勉强能上车。 ” 今年5月份,朱铭挂牌58万,她接到的中介电话中,有买家只愿意出价45万,她拒绝了。她的购房成本95万,“现在想卖50万都难”。
林小凤比朱铭晚一年买房,2019年五一前夕,公司里几个要好的同事聊天时,另外几个人说起回老家买房,林小凤也心痒了,她很少关注江西老家的房价,当时各地房价高涨,她也担心自己错过上车的机会。
五一假期,她和丈夫带着孩子从深圳赶回江西,南昌的均价已经在1.5万左右,超出了她的预算,她的老家在上饶鄱阳县,上饶市区距离鄱阳太远,她觉得不够方便,转而去到九江。
林小凤在九江读完大学,很喜欢当地的生活环境,山美水美,生活节奏也让人安心。夫妻俩在九江看了几个楼盘,相中了市政府旁边的一个住宅区,附近的初中、小学学位都很优质。丈夫当时在深圳从事美术培训,一直有回老家开培训机构的打算,如果将来一家人回老家生活,孩子的教育不成问题。
这一年林小凤30岁,手里只有5万块钱,夫妻俩跟亲戚借了20万,才算凑足首付,每月要还五千左右的房贷。
当时,林小凤和丈夫工作稳定,月供在他们经济承受力之内,“完全忽略了30年的房贷周期,以及年龄增长和市场环境变化,我们的赚钱能力会大打折扣。”买房后不久,丈夫所在的教培行业变了天,他经历了漫长的失业期,两人要“养俩娃,还房贷,付房租”,这也让林小凤陷入了长时间的焦虑状态。
今年3月份,林小凤把房子挂了出去,主动联系她的中介很少,且每次的报价都比上一次低。4月份最终出现了一名意向买家,担心对方变卦,她最终答应了买方的意向价,算上房贷利息等各项购房成本,这套房子让夫妻俩亏损了50万。跟于襄的房子一样,这套房子卖出时依然是毛坯房。
![]()
再看房子的意义
几名购房者中,于襄的卖房决定做得最为艰难。
买下白沙洲这套房子时她还是单身,更倾向于回武汉定居。签完购房合同不久,她在深圳结识了丈夫,恋爱、结婚、生子顺理成章。2023年房子交付时,孩子出生,她没有精力考虑房产的去留。
事实上,婚后她和丈夫已打算定居深圳。她在外贸行业,丈夫从事低空经济相关工作,无论是职业机遇还是收入,深圳对二人都是最具优势的城市。
![]()
去年,动了卖房的念头后,于襄才开始真正关注武汉的楼市和房价,当时她的小两居市场价在100万左右,她犹犹豫豫一直拖到今年。今年交房满两年,她从年初开始考虑卖房,偶尔咨询中介,每次对方的回复都让她心情低沉,房子的市场价一路下滑,已经滑到了100万以下,还没有到底的迹象,“想到辛辛苦苦挣的钱就这么亏掉了,有时都睡不着”。
“与其这么痛苦,不如卖掉算了”,丈夫劝她。房子是卖还是不卖,于襄几乎咨询了身边所有已购房的朋友。有朋友在深圳做过中介,建议她尽快出手,未来行情难以预料,也有朋友跟她分析大环境,经济下行,楼市行情更糟糕。不过,老家的一些亲友劝她别卖,他们对武汉的房价走势相对乐观,劝于襄装修出租止损,将来还能给孩子留个学位。
几个月的时间里,于襄摇摆不定。五一回武汉前夕,她还与当地的装修公司约定签约,直到亲自到白沙洲看过一番后,才算真正接受现实。
相比之下,小月的整个卖房过程异常果断。
去年,小月听说相熟的朋友卖掉了长沙的房子,对方说市场行情不好,卖出价勉强与购房成本持平。小月不是重庆人,对重庆的行情关注不多,不过听了朋友的卖房经历,她心里大概知道不乐观。
他们供房5年多,每月房贷接近5000元。房子一直是毛坯状态,婆婆放不下的杂物,堆积在这套房里。她跟丈夫商量,索性把重庆的房子卖掉,两人计划在深圳买房,他们担心一旦遇到合适的房子,两套房的房贷压力太大。
联系上中介后,小月对卖房的唯一要求是“快”。中介建议的112万的挂牌价,她说“行“,一段时间后,中介告诉她楼上同户型卖出了111万,挂牌价要不要下调,她说“好”。
“我觉得这个月卖不掉,下个月不一定能卖掉,拖拖拉拉我还要出每个月的房贷,我一年要出四五万的房贷,不能因为一两万块耽误事情。”
很快意向买家出现,两方以110.5万成交,这个价格与她的购房价格持平。她对结果是满意的,没有过多纠结过去五年支付的房贷。在她看来,如果当年没有买重庆的房子,2020年前后她和丈夫大概率会购买深圳的房产,“哪怕是借钱凑首付,以我的性格,也一定会买的,那我们会亏得更多”。
小月不懊悔当初的买房决策,那会儿她需要房子带来的安全感,也躲避不开环境的影响,“你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谁都很难不被那个欣欣向荣的氛围鼓动,这一点你要接受。”
![]()
经历过地产泡沫带来的重创后,于襄、林小凤、朱铭认为自己目前无力在深圳购房,于襄住进了公司分配的人才保障性住房里,房子是小两房,面积不足60平方米,可以满足三口人居住。
“想跟和我一样的打工人说,放弃对房子的执念。尤其是贷款买房的人,要想想之后的几十年,人总有下坡的时候。”林小凤说。出售九江的房产期间,她申请到了深圳的保租房,夫妻俩和两个孩子搬进了85平方米的三居室,孩子也顺利转学插班,对于这个结果,林小凤很是满意,“感觉跟买的房也没有差别”。
跟住上保租房一样,林小凤也将九江房产的成功脱手视为幸运,即便亏损了50万。房子卖掉后,她在社交账号里写下:从此房价涨跌与我无关,不再担心房贷,安心做深漂。
(备注:文中人物于襄、林小凤、朱铭为化名)
文丨黄小邪
本文由深圳微时光原创发布
转载需授权,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