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摄影报道
登临塔山公园,咖啡香与文脉交织相融,城市绿肺正在从生态公园转变为文旅综合体;漫步民族路,脚下是刻着四川方言的石板,抬头是美食彩绘墙,老街从传统美食聚集地蜕变为“商文旅”融合的新空间。
11月18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内江市市中区,见证这座城市如何以“城建靓区”为抓手,将“公园城市、安逸家园”的愿景,绘成触手可及的生活画卷。
塔山公园里的咖啡店
丰富文旅业态
咖啡店、爱情地标提升游园乐趣
上午9点,寒风呼呼掠过,空气里满是初冬的凉意,可塔山公园的步道上,仍有不少热爱运动的老人正在散步。
建成于2017年的塔山公园,占地1512亩且绿化率超95%,不仅是市中区当之无愧的生态名片,更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行列。然而随着岁月推移,公园部分设施逐渐显露出老化痕迹,加之不少市民反映文旅业态较为匮乏,整体体验感有待提升,曾经的“生态亮点”面临新的优化需求。
内江市市中区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周聪介绍,今年,内江市首个园林式的婚姻登记处落户塔山公园,国庆节前夕,新引进的两家咖啡店开门营业,丰富了市民的游园体验。
此外,公园内还新增了一些座椅、景观小品,设置了日出、日落、星空三处观景平台,新装的观光电梯也即将投用。今年9月动工的塔山体育公园项目,将新建体育馆、足球场、篮球场等运动空间,预计2026年建成投用。
一家咖啡店里,两名客人坐在窗边闲聊。店员一边洗杯子,一边搭话:“生意还行,尤其是周末节假日人多。”
另一家咖啡店将甜城元素融入文创产品,三元塔帆布包、城南新区“新十景”明信片成为游客必购伴手礼。
咖啡店售卖的文创产品
周聪表示,公园内正在规划更多业态:北广场将建设并运营大碗茶,增设戏台表演川戏;节假日期间在“梯子汇”举办状元文化情景剧;三栋闲置房屋计划打造成民宿;设置太空仓露营基地等。
随着文旅业态的不断丰富,塔山公园正在从生态公园向文旅综合体转变,既守护了自然本底与文化根脉,又培育了新的消费热点,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文旅价值的双向赋能,让城南新区成为宜居宜游的文旅新高地。
植入文化符号
提升改造让老街游客翻倍
“经佑”是照顾的意思、“巴不得”是希望的意思、“清早八晨”就是清晨的意思——在焕新后的民族路内江特色美食街区人行道上,120个本地方言词汇被镌刻在不锈钢板上,镶嵌于青石板间。这些藏在脚下的“语言密码”,成为游客探索甜城文化的第一重惊喜。
方言镶嵌在民族路的石板里
“路还是那条路,但现在随处是亮点、晚上有氛围,感觉比以前更热闹了。”市民张先生的感慨道出了许多老内江人的心声。
作为内江牛肉面的“根”与地标所在,民族路始终保留着最地道的甜城风味。今年国庆节,这条960米长的老街经过50天精心打磨,华丽变身。
内江市市中区文旅局产业股负责人康范告诉记者,改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改造和氛围营造,例如老旧建筑立面改造、安装氛围灯光设备等。
街区入口处,“民族路内江特色美食街”大型立牌格外醒目,成为游客寻味打卡的“第一眼标识”。街道两侧,电桩、墙面化身“创意载体”,内江牛肉面、大千干烧鱼等特色美食以及三元塔等地标建筑以鲜活彩绘形式跃然其上。
民族路怀旧物件陈设
橙色公共休息椅沿街排开,崭新公交站台立在路口,原本陈旧的电箱被包装成“礼物”样式,连斑马线都印着“食在民族路”的特色标语。
夜幕降临后,民族路更显迷人魅力。行道树上,圆润的黄色球形灯与彩色月亮、星星造型灯交织出温馨景致,与沿街商铺的霓虹招牌相映成趣。
民族路夜景(资料图)
据统计,今年国庆中秋期间,街区内“寡妇面”“鸭肠面”“灌汤包”等三十余家老字号小吃店人气爆棚,游客量较之前增长230%。
当老街烟火与公园生态交织共融,一个更具特色、更富活力、更有温度的“公园城市、安逸家园”正从蓝图走向现实,成为市中区老百姓可感可及的日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