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在广州,一场被称为“中国式体育盛宴”的开幕式,把国际奥委会的目光牢牢吸引过来了。不光新任主席考文垂亲临现场,就连名誉主席巴赫也一同现身,75分钟的开幕式他们一秒不落地看完了。两个字评价:震撼。连他们自己都说,全运会的规模已经超过不少奥运会。
与此同时,国内社交媒体却传出一个信号:中国人对奥运会的热情,已经没以前那么高了。中国还要不要继续申办奥运会?国际奥委会的态度变了,中国的态度也变了。这到底说明了什么?中国是真的不打算继续“伺候”奥运会了吗?全运会真就成了世界级的“天花板”?
![]()
这届全运会打破了不少想象。第一次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联合承办,运动员多达3.6万人,志愿者超过4.5万人,赛事横跨19座城市,规模和复杂度极高。
别说别的国家,就连国际奥委会都承认,这样的操作他们根本没见过。更别提这届全运会还安排了两场跨境赛事,让港澳和内地的观众,真正实现了“一日三地看比赛”。
主火炬的火种不是随便点的,而是采自南海1522米深海的可燃冰,象征着科技与自然的结合。火炬传递中,智能机器人和无人驾驶车辆频繁亮相,不是作秀,而是实打实地参与流程。
![]()
赛场上,AI直播相机精准辅助裁判,智慧无障碍看台让残障人士也能无忧观赛。这种科技密度,不少国际赛事都还没做到。
不少观众一边看比赛一边旅游。深圳看完游泳,澳门看场乒乓球,晚上还能去香港看击剑。组委会提出的“竞赛动线即文旅路线”,不是口号,而是真正落地的操作。官方通报显示,全运会期间,6000多名内地人员赴港澳,3000多名港澳观众来内地,通关顺畅,流程清晰。
![]()
不少人说这次全运会是“务实”的。90%的场馆是老场馆改造的,没有大拆大建,反而推动了超过1160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灯光亮了,学校操场翻新了,小孩放学后就跳起绳来。赛场之外的烟火气,才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群众项目也不再是配角。群众赛事设了23个大项、166个小项,参与人数达到1.1万人。邻居、同事、孩子的老师都有可能站上赛场。全民健身不再是喊口号,而是真实参与。2017年全运会首次引入群众项目,现在已经成了标配。
![]()
群众和精英两条线一起拉满,让人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全民全运”。从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喊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开始对接奥运项目,再到2008年之后逐步向全民健身转型,一步步走来,方向没偏,目标更清晰。
考文垂不止一次表示,中国的体育经验值得全世界借鉴。她在11月9日看完开幕式之后,用“精彩”“震撼”来形容现场效果。11月15日的马拉松比赛引发港澳观众关注,不少人表示“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内地大赛”,情绪自然流动,说明的远不止观赛热情。
![]()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也在11月8日强调,中国愿意为国际体育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这话说得不高调,但分量十足。
国际奥委会现在面临的挑战不小,巴黎奥运会预算高达80亿欧元,很多国家都开始对申办大型赛事变得谨慎。中国此时展现出的组织能力和赛事模式,无疑成了一个“可复制”的样板。
![]()
有意思的是,朋友圈里不少人调侃说“奥委会急了”。其实也不算夸张。现在的中国,早就不靠奥运会来证明自己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走出去”的名片,而现在,全运会已经成了展示国家自信的新窗口。
全运会的开幕式也让人印象深刻。雨季没躲,反而把雨水收集起来净化,做出了一个“水舞台”。AR技术和裸眼3D让20个演员演出千帆竞渡的气势。白海豚跃出水面,接着画面切换到广州塔、维多利亚港、大三巴牌坊,岭南文化被编排得恰到好处,情感连接远比喊口号来得真切。
![]()
64岁的刘德华唱起《中国人》,全场大合唱,情绪拉满。《古惑仔》几位演员同台也唤起了不少人的青春回忆,赛博光影下的粤剧脸谱更是视觉冲击力十足。这样的开幕式,靠的不是人海战术,而是文化厚度和技术能力。
对比之下,国外的全国性综合运动会,大多无法做到这一步。日本有国民体育大会,韩国有全国体育大会,美国则是州级赛事为主,基本没有全国统筹的机制。中国的全运会,从1959年起就是国家工程,29个代表团、1万多名运动员、36个项目,靠的是强大的动员能力。
![]()
这次三地联办,难度更高,协调难度更大,但最终跑通了。“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不只是政策口号,而是一整套流程再造。人、物资、信息在三地之间顺畅流动,背后是治理能力的全面升级。
全运会期间的每一场比赛,都是对这个系统的测试。从跨境赛事的顺利进行,到人员流动的高效通关,再到文旅路线的设计,整个赛事已经超越了“比赛”本身,成了城市治理、文化展示、社会参与的多维平台。
![]()
奖牌榜也在不断刷新。截至11月16日,广东以34金、35银、36铜暂居榜首,超过山东。这背后,不只是运动员的努力,更是各地对体育的长期投入和人才培养体系的体现。一个省如果能在多个项目上持续输出,就说明它的体育体系已经形成闭环。
有人喜欢把全运会和奥运会拿来比,但其实没必要。一个是全球舞台,一个是国内大考,定位不同,功能也不一样。但中国这套办赛方法,确实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把赛事当平台,把人流当资源,把协同当能力,才是真正的中国智慧。
![]()
赛事之外的那些“小事”,更能打动人心。有位妈妈带着孩子看完开幕式说,“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现在能带他来现场,真值”。这不是大口号,而是实打实的感受。当体育真正走进社区、家庭、通勤路线,健康和参与的理念才会真正落地。
朋友圈刷屏“奥运天花板”的说法虽然听起来有点夸张,但也反映了一个真相:我们确实已经有能力把一场国内赛事,办成国际级标准。而且,我们并不是为了吸引谁来看,而是为了更多人能参与、能享受、能从中得到更好的生活体验。
![]()
如今,这不是我们高攀不上谁,而是我们自己早就有了更从容的选择。全运会不再是“跑奥运资格”的跳板,而是真正成为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体育从“大”到“强”的全过程。
国际奥委会的“急”是有原因的,而中国的“不伺候”也不是赌气。我们已经用行动证明了一件事:不靠谁,也能办好属于自己的精彩。简单来说,这届全运会的价值,不在于震惊了谁,而在于真正让体育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这场赛事,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