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达医晓护的第5793篇文章
“我们是好朋友啊!”急诊室里,一位7岁的小姑娘看着自己刚刚包扎好的手指,又委屈又不解地对妈妈哭诉。她不明白,为什么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会突然攻击自己。这样的儿童意外伤害场景在医院的急诊科并不少见,绝大多数发生在家庭内部的宠物咬伤事件,并非源于恶意,而是人宠互动中的误解与不当行为所引发。本文将通过这个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儿童被自家宠物咬伤的原因、现场急救措施、后续医疗处理,最重要的是如何教育孩子与宠物安全相处,避免类似伤害再次发生。
![]()
一、狗咬伤意外伤害病例的发生过程
一个平常的傍晚,医院儿科急诊室的门被匆匆推开,7 岁女孩欣欣被爸爸紧紧护在怀里。她的眼角还挂着未干的泪珠,右手食指缠着沾满血迹的纱布,提到 “豆丁” 时,她还是带着哭腔反复念叨:“它是我好朋友啊,为什么要咬我?”
医生迅速为欣欣展开规范处理:先用流动清水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伤20分钟,再用碘伏消毒,随后安排接种狂犬疫苗与破伤风抗毒素。在家长的安抚下,欣欣逐渐平静,断断续续说出了伤害发生的全过程,罪魁祸首就是家里养了两年多的宠物狗 “豆丁”。
事发当天,欣欣放学回家,像往常一样蹲下来摸了摸豆丁的头,便钻进房间写作业。被冷落的豆丁在门外等待良久,最终按捺不住,拱门而入,蹲到书桌旁。欣欣见状将狗抱上书桌,用铅笔点它的头。当豆丁想亲近时,却被欣欣按住头玩“憋气游戏”,并捏住它的嘴巴。狗狗不适地挣脱后,欣欣再次拉扯并用笔凑近。豆丁可能因疼痛突然失控,合嘴咬伤了欣欣托它下巴的手指。欣欣大哭着推开狗,喊来妈妈。妈妈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同时联系父亲,随即带女儿赶往医院。
二、狗咬伤意外伤害病例解惑
看似温顺的 “伙伴狗” 突然咬人,并非 “无情”,而是由儿童对宠物行为的误解、互动边界的缺失,以及狗的本能应激反应共同导致的。
1.儿童对 “人犬沟通” 的认知误区:把狗当 “会妥协的人类”
儿童的思维具有 “拟人化” 特点,会下意识地认为 “宠物狗和人一样,能理解我的想法,会包容我的行为”。就像欣欣,她对豆丁玩 “憋气”等游戏,都是把豆丁当作 “能配合的小伙伴”,却忽略了狗没有人类的语言理解能力,也没有 “妥协忍耐” 的思维 ,只会将这些行为感知为 “疼痛” 和 “威胁”。当疼痛超出承受范围时,咬人就成了它唯一的 “反抗方式”。
2.狗的 “应激攻击” 本能:疼痛与束缚触发的自我保护
从动物行为学角度看,狗的攻击行为分为 “主动攻击”如护食、领地防御, “应激攻击”如疼痛、恐惧时的反抗,欣欣遇到的正是后者。豆丁先后经历了被“按头”、“捏嘴巴”、“笔尖刺舌头”等, 这些行为持续让它处于 “身体不适” 状态,尤其是舌头是狗最敏感的部位之一,轻微刺激就会引发强烈疼痛。当狗处于 “无法逃脱、持续受伤害” 的环境中时,“咬人” 会成为它的本能反应。
3.儿童互动中的 “边界感缺失”:把 “恶作剧” 当 “亲密”
许多儿童与宠物狗互动时,会把 “捉弄” 当成 “表达喜欢” 的方式,拽狗尾巴、捏耳朵这些在孩子眼里有趣的行为,对狗来说却是侵犯边界的行为。欣欣把豆丁抱到书桌上,违背了狗 “喜欢地面” 的习性。狗的边界感比人类更强,当它的身体边界如嘴巴、舌头、尾巴等被反复侵犯时,即便平时再温顺,也会逐渐积累焦虑,最终通过咬人防卫。
4.宠物 “关注需求” 被忽视后的情绪积累:冷落 + 不当互动的双重刺激
本案例中,豆丁从 “门外等待” 到 “拱门求关注”,其实是在传递 “想和小主人互动” 的信号。欣欣最初“冷落”,后续互动中又用 “捏嘴、戳舌头” 等不当方式回应它的期待。这种 “先冷落、后伤害” 的双重刺激,会加剧狗的情绪波动。
三、如何防治儿童狗咬伤意外伤害的发生?
面对宠物狗咬人的风险,家长常存在以下这些认知误区,这些误区是伤害发生的 “隐形推手”。
1.自家狗养了好几年,和孩子感情好,不会咬人
“感情好” 不代表 “不会咬人”,狗的本能反应优先于 “感情”,本能优先于习惯。豆丁和欣欣相处了两年,平时温顺听话,但在持续疼痛时,还是会出于本能咬人。当狗感到疼痛、恐惧、被束缚时,都会通过咬人来保护自己。临床数据显示,儿童被狗咬伤70% 以上是 “自家养的狗”。不要认为“感情好就安全”,放松了监督。
2.孩子和狗玩闹是亲密的表现,只要不打架就不用管
“玩闹” 需有边界,超过狗承受范围的 “亲密” 就是 “伤害”。家长常觉得 “孩子摸狗、抱狗是喜欢的表现”,却忽略了观察狗的反应。如果家长能及时发现狗不喜欢的信号,制止孩子的不当行为,就能避免伤害。不管不顾的玩闹,本质是让孩子肆意侵犯狗的边界,培养狗的攻击情绪。
3.狗已经打了狂犬疫苗,就算咬了孩子,也不用太紧张
狂犬疫苗只能防狂犬病,无法避免伤口感染和生理伤害。即便狗接种了狂犬疫苗,咬伤后仍可能导致儿童伤口感染、神经损伤,尤其是手指、面部等神经密集部位,严重时还可能留下疤痕。
四、家长如何科学应对和施救狗咬伤?
一旦发生孩子被宠物咬伤、抓伤,请保持冷静,要按程序做好以下4个步骤操。
1.立即彻底清创
冲:用流动的清水和肥皂水、或生理盐水交替、用力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目的是彻底洗去唾液和污染物。
挤:如伤口未大量出血,可轻轻挤压周围,排出部分污染血液;若出血严重则直接按压止血。
消毒:冲洗后,用干净的纱布吸干伤口,然后用碘伏或75%酒精进行消毒。
2.判断伤情与就医
只要皮肤有破损、出血,无论伤口大小,都应在初步处理后,立即前往医院急诊科或犬伤科门诊。
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缝合、接种狂犬疫苗、破伤风针或使用免疫球蛋白。
3.后续观察与处理
遵医嘱,完成所有疫苗的全程接种。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观察有无红肿、流脓等感染迹象。
对伤人的宠物进行“十日观察”,但切记这是在已经启动免疫程序的基础上进行的。
4.更重要的是,如何预防?家长要当好“安全员”和“翻译官”
设立边界:明确告诉孩子,狗狗吃饭、睡觉、啃玩具时绝对不要去打扰。这是它们防卫意识最强的时候。
教育“狗语”:教会孩子识别狗狗的压力信号:如打哈欠、舔鼻子、眼神躲闪、身体僵硬、尾巴低垂或快速小幅度摇动、龇牙、低吼等。一旦出现这些信号,意味着狗狗不舒服了,必须立刻停止互动并远离。
尊重拒绝:让孩子明白,当狗狗走开、躲起来时,是在说“我不想玩了”,绝不能强行把它拉回来。禁止对狗做它不喜欢的不当游戏。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儿科 徐灵敏 主任医师
![]()
为了传播儿童健康知识,让家长学习到更多育儿知识和技能,也培养孩子看书学习的好习惯!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徐灵敏主任医师撰写,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科普图书《儿科急诊急症解惑http://product.dangdang.com/29146436.html》,为2019年上海市优秀科普图书《儿科常见病解惑http://product.dangdang.com/25293161.html》姊妹篇。本书从如何防治“可怕的婴儿猝死综合症”开始,阐述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急诊急症的防治原则,以及如何面对发热、惊厥、大小便异常、哭闹、声音嘶哑等儿童常见急症。被评选。您可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购书。
![]()
![]()
![]()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