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湖晚报)
转自: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王卫国
通 讯 员 宋 春 李佳欣
本报讯 秋假期间,南湖区新嘉街道西马桥社区活动室内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11月15日上午,南湖区“小科星”儿童友好科普活动迎来收官课程,一场以“自动浇灌系统”为主题的科普实践课在此开展,10余名孩子在动手制作中学习科学原理,感受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植物也需要‘喝水’,怎样才能在无人照料时让它们按时补充水分?”课程一开始,老师的提问便引发了孩子们的浓厚兴趣。通过生动讲解与实物演示,老师将自动浇灌系统的工作原理转化为孩子们易于理解的语言:“这个小小的传感器就像植物的‘眼睛’,能感知土壤的干湿,而这个微型水泵则像植物的‘小手’,能在需要时自动为它浇水。”
老师从传感器的功能到水泵的控制方式,逐步讲解了自动浇灌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工作原理。二年级学生侯琳娜兴奋地分享自己的理解:“它就像一个贴心的园丁,能感知,能判断,还能行动,真是太聪明了!”
理论讲解结束后,孩子们化身“小小工程师”,动手组装自动浇灌系统模型。大家互相协作,认真连接电路,调试传感器,测试水泵运行状态。当第一个系统成功启动,水滴缓缓落入土壤时,现场响起一片欢呼。“原来科技这么有趣,我自己也能做出自动浇花的装置!”一名学生激动地说道。
据了解,本次课程安排在秋假期间,旨在充分利用假期时间,为青少年提供寓教于乐的科普体验。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识别元器件、组装结构、测试功能,展现出浓厚的科学兴趣与积极的动手能力。
“小科星”项目作为南湖区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品牌活动之一,全年围绕人工智能、创新力学等四大主题共开展12期课程,始终坚持“不设标准答案、不用专业术语、不搞单向灌输”的教学理念,推动科普教育走进社区、融入生活。
新嘉街道科协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希望通过这类‘接地气’的科普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让科技教育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阳光雨露’。将自动浇灌系统作为今年‘小科星’的最后一课,既是对全年课程内容的呼应,也希望孩子们能将科学思维带回家,持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创造力。”
随着最后一个自动浇灌系统调试成功,本年度的“小科星”系列活动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圆满落幕,科学的种子已在孩子心中悄然发芽。据悉,南湖区“小科星”项目将持续策划更多贴近生活、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为青少年搭建课外实践平台,助力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