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浙江嘉兴,“南湖·1921”红色旅游列车载着游客,准点驶入火车站。富有年代感的木质座椅,古朴的内饰,“党史学习角”等,让这趟全国唯一的“重走一大路”特色旅游列车,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嘉兴体验红色之旅、追溯红色记忆。
![]()
△“南湖·1921”红色旅游列车。图片来源:中国铁路
嘉兴,又称禾城,位于长三角核心区,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行走在今天的嘉兴,静谧与繁华、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让人不由放慢脚步品味这座城市的别样内涵。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为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嘉兴市政协紧跟市委决策部署,牢记“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宗旨,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奏响谱写城市内涵式发展协奏曲。
文脉传承的禾城底蕴深厚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红色文化是嘉兴最闪亮的文化名片,建好新时代‘重走一大路’项目是嘉兴打造新时代红船旁党建高地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几年每年都有多位委员关注,通过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提出意见建议。”市政协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22年换届以来,围绕建好新时代“重走一大路”项目、建强基层党建阵地等,市政协举行了4次主席会议视察和专题协商会,推进党建高地创建行动、办好浙江红船干部学院、深化多党合作示范城市建设等意见建议被写入《嘉兴市深化打造新时代红船旁党建高地行动方案》。
嘉兴主城区的中心区域,是子城遗址公园的所在,如今变成了嘉兴人的“城市客厅”。每逢节假日,家长都喜欢带着孩子,走进子城的欢喜书屋。孩子们一一走进褚辅成、茅盾、沈钧儒、金庸、丰子恺等嘉兴文化名人书房,在书桌前翻阅他们的著作,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
![]()
△子城遗址公园。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嘉兴拥有众多文化遗产。近年来,嘉兴坚持以品质提升和人文彰显为内核,推动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品质升华”转变。特别是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实施了千年古城复兴行动,把1780多年的建城史写入中心城市品质提升过程,积极恢复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嘉禾八景”“七塔八寺”,重新展现承载着乡愁记忆的“老字号”“老街巷”,重点打造体现嘉兴文化特质的子城、东塔、民丰等片区。老百姓都说,如今的嘉兴,既有现代感,又有“禾城味”。
围绕助力嘉兴历史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市政协多次组织召开相关历史文化研讨会、面向政协委员征求意见会。一件件提案、一篇篇信息、一次次协商,无不见证着推动历史文脉保护传承的政协力量。
民生优享的禾城幸福满满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是城市工作的重点所在,也是政协履职的重点。
“市政府将全面启动2026年民生实事项目征集活动,希望广大委员积极参与、踊跃建言,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精心组织实施,努力让群众笑容更多、心里更暖。”近日,嘉兴的委员们收到来自市长李军的一封信。在信里,市长热忱地希望政协委员积极参与,提出“最希望政府办好的民生实事”。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2024年,嘉兴开全省先河,邀请市政协委员列席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民生实事项目。委员们提出的“开通校园定制公交”“深化‘名医到嘉’”“更新、加装住宅电梯”等意见建议得到重视,并被吸收到市政府2025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建设计划,目前正在有序推进。市政协委员工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每年民生实事项目进入实施环节后,市政府都会定期向市政协和政协委员通报民生实事工作进展,征集政协民主监督意见建议,以及时改进完善相关工作。
政协委员是界别群众的代表,委员的呼声来自百姓。市政协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持续构建完善民生协商议事体系,聚焦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履职建言,助力嘉兴城市宜居水平显著提升:中心城区“城中村”全面清零,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入选全国试点,智慧农贸系统让大大小小的菜场“火出圈”,禾城驿·温暖嘉服务驿站、平湖市城区滨水绿道等3个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如今的嘉兴,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医疗,从就业保障到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老百姓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市民在嘉兴“禾城驿”老建委城市驿站休息。图片来源:央广网
创新智慧的禾城活力十足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活力之源。各地都在发力“抢人”大战的今天,人口快速流动背景下,为何越来越多的“追梦人”选择嘉兴?答案或许蕴藏于润物无声的文脉气韵,蕴藏于民生优享的现代生活,但更来自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其中,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嘉兴的城市发展汇聚了澎湃动能。
年初,嘉兴市委召开全面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动员部署会,提出全面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围绕这一中心工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由市委、市政府、市政协联合确定为年度重点协商议题。市政协成立14个课题组,在市政协主席陈利众等领导的带领下,深入嘉兴本地的平台、企业实地调研,到杭州、合肥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和特色做法。
5月,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题的市委书记与政协委员面对面协商会举行。协商现场,政协委员和企业代表踊跃发言。他们中,有以生命科学服务人类健康的“哈佛博士”,有带领光伏玻璃向新出发的“创二代”,也有刚刚走出课堂的大学教授。
“建议建立政策评估反馈动态调整机制,加快政策兑现,并借鉴上海‘免申即享’模式,确保政策‘一键即享’。”
“国际社区是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的集聚地,建议由产业平台或招引机构运营,引入国际化管理团队,提升服务专业性。”
“建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科技、发改、经信、交通等部门协同发力,统筹全市场景规划与资源调配。”
协商讨论的过程,也是凝聚共识的过程。
“选题选得准,调研工作实,建言水平高。”市委书记陈伟高度肯定委员们的协商发言,并要求相关部门逐条梳理,深入研究,充分吸纳。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让委员们的意见建议步入转化落实的“快车道”。
半导体、氢能、核药、智能物联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纺织、服装、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焕发生机,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乌镇超算中心、南湖实验室……当前,一批高端科技和人才资源正在这里集聚,一个创新、智慧的嘉兴正在迅速崛起。
记者:鲍蔓华
编辑:石伟强
审核:周佳佳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