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很多人在谈一土,我也是第一次听说。我也是做教育的,就想探究一下,一土,探究一下李一诺。
先有一诺,然后有一土。
上学的时候是学霸,清华生物系毕业,拿奖学金,后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进了麦肯锡,然后做到了全球董事合伙人,也是麦肯锡大中华区第一位女性全球董事合伙人。 2015 年,李一诺离开麦肯锡,加入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担任首席代表。
2016 年,出于对现有教育体系痛点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自己孩子教育问题的思考,李一诺联合他人在北京创办了一土教育。一土教育聚焦于基础教育阶段,旨在构建一所“以儿童为中心”的学校,打造一个以人为本、尊重个性、注重培养孩子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习社区。它强调回归教育的本质,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和全面发展,通过融合中西方教育的优势,探索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一土教育不仅关注学术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品格、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终身学习者。
让我感到诧异的是,到底是什么的契机,让李一诺离开盖茨基金而自己投入教育?
她在盖茨基金,应该受到很大的触动,“我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进入盖茨基金,因为要回国内发展,彼时的李一诺有三个孩子,两个男孩,一个女孩,分别是6岁,4岁和2岁,她要给他们找学校。
她当时可选择的有国际学校、公立学校以及民办学校。国际学校,把中国人当外国人养,她不认同。公立学校呢,又深陷应试的泥潭。有一些精英民办学校呢?大多在郊区豪华封闭的校园里,她觉得做不出真实的教育。
这些学校,在她看来,背后都是残酷的竞争和淘汰。在焦虑中,很多家庭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甚至牺牲妈妈个人发展的可能性,在痛苦和焦虑中,把孩子熬成一个可以上中国或国际名校的人。
这些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冲出来的孩子,在毕业后的光鲜的简历下面,是虚空的自我。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能做什么?
而那些没闯过独木桥的学生呢?
这时的李一诺萌生出的一个想法,有没有可能,从根本上有不同的教育思想,从淘汰到成全,能不能做尊重孩子、善待儿童的教育?
去培养内心充盈,热心生活的下一代人?
这种想法一冒出来,再看着自己的三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李一诺火热的心被自己鼓动了起来,她觉得一定要做些什么,这个时候,有一种使命感的东西在她的心头升起。
大家都知道教育是为了美好的生活做准备,但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教育本身就是美好生活?
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教师,都能在教育里感受到快乐和成长!
你看梦想、理想就这样立住了。
她从美国回到中国,其实还有一个执念,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啊,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度,有没有可能做出这个世界最好的教育?
我们自己培养,自由、多远、充满创造力的下一代人?
在2016年,李一诺以个人的身份探索一土教育,用社会创新的思路,去重构教育生态。做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其实蒙特梭利的教育,也是以儿童为中心。也是西方的创新教育,新教育之间还是有着若有若无的联系的。
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和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
她希望以一种社会参与的方式,探索一条通往未来的路径。
想要个内心充盈的孩子,首先要有内心充盈的成人。我想起十年前,上海克里希那穆提读书会的一些朋友,那个时候我们一周一次的读书会,我们探索的也很相近啊,新人类,新教育,心智革命。
随着李一诺的新教育探索,许多人开始加入进来,有从教多年的心怀理想的教师,有名校毕业放弃投行和商界的年轻人,有大学老师,有工程师,艺术家、创业者,这是一群朝气蓬勃、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人。
社会顶层的人才,很少会投入基础教育,而一土做到了。
在中国做创新教育很难,探索的有余空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这一路的阻碍,很艰辛很痛苦,一度想要放弃,而看到那些孩子,又不断给自己希望,
就这样,投入了这一场艰难、有意义的新教育探索。
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选择、所面对的现实,再难,也向光而行。
上面是一诺。
下面探究一下一土。
看一个教育体系,看它的理念,愿景,具体的目标,看重哪些素养,如何去培养,等等。
首先看理念,是针对当前的教育现状和这个体系下的学生的身心状态,以及以后步入工作后的生命状态的整体观察,提出了“培养学生幸福生活和应对不确定未来的能力。 ”
这个理念不新,但也朴实,这里就似乎体现了一土的精神,是一种回归吧。
再看愿景和使命——为中国的未来,培养幸福的一代人。
助力每一位学生发现自己的天赋和热情所在,并用个性化的支持和赋能型的高效学习模式,帮助他们成为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
你看,这也很平常,新教育一点也不新,就是做好基础。
育人目标:
1)内心充盈的乐天行动者:幸福生活的能力。
2)理性创新的高效学习者:应对不确定未来的能力。
3)身心健康:最重要的基础
这些,依然是很朴实的目标,幸福、有能力、健康,这是我们家长对孩子最朴素的愿望,这也是打动那么多父母的原因吧,不卷了,不卷了,让孩子过一个充实、健康而美好的童年、青少年。
我也符合我的教育观。
![]()
看一土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看得出在麦肯锡所训练到的结构化思维和结构化表达,从内而外逐渐扩展开来。
从内在的自我意识的建立,能够自我评估与自我促进,这是自觉自主之开始,有了这个“主”,根基就稳定了。
美好的身心、生活、人际关系、世界,这是以美好滋养生命,自美美他。
然后是组织能力,成事能力和担当力。
整体的构建很完善。
![]()
从学前,高中,打通了这个通路,为了打通这个通路,付出的代价是不可想象的,这个代价也是今天一土卷入暴雷风波的根源。
这是实现理想最重要的图,也成了让一土步入困境的因。
接下来再看所学内容。
小学部,双接轨,一边使用的是全国统一课程,语数英、体育、科学、美术、音乐和道法。一边使用英文课程。另外增加戏剧课和研学课(一土一路)。
![]()
联合国十七个可持续发展目标: 2015 年由联合国 193 个成员国正式通过,旨在 2030 年前统筹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维度的发展问题。
无贫穷
零饥饿
良好健康与福祉
优质教育
性别平等
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
廉价和清洁能源
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
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
减少不平等
可持续城市和社区
负责任消费和生产
气候行动
水下生物
陆地生物
和平、正义与强大机构
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
与这个课程体系并立的是国际方向的IB学部。
一土学部,一年的学费18.8万,确实是精英阶层能负担得起。
到了中学,就开始思考,要走国内高考还是国际学校了。
![]()
![]()
看到这里,我们能够明白最近一土出现一些状况,大家为何这样反应了吧。
多元,多种情绪在其中。
说点心里话,看到这些梦想、构建、创新行动,又有一种虚幻感,想到老子讲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过于追求这种美好,反而有一种不踏实感。
当我们在立这个新,标这个最好,一直想要美好的时候,事情反而不美好了。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一土虽然叫“土”,理念也好,可是操作层面,还是奔向那光鲜的精英,还是太精致了。
一开始的初心真的好,做着做着就要朝着高大上走了,非要争那个世界最好的教育,在明知有坑的情况下,还选择与致知合作,哪里还有“想要个内心充盈的孩子,首先要有内心充盈的成人”这句话背后的充盈与不急不躁呢,还是被各种想法裹挟了。
虽然如此,能有此理想,有此教育践行,善莫大焉!这就是“富而好礼”,挺好,我支持这样的教育探索。好事多磨,坚守初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含光而行,和光同尘,让那些支持者们,让那些可爱而美好的孩子们能得到这份美好的馈赠。
注明:图片来自一土教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