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华夏大地上最震撼人心的山间隧洞之一。
它并非由专业工程队用机械开掘,而是一位平凡农妇用十三载春秋,在悬崖峭壁上一锤一凿凿出的生命之路。
![]()
![]()
当隧道正式通车那天,麻怀村迎来了历史上首辆驶入村口的机动车。
![]()
邓迎香伫立在洞口,双手紧紧抱住冰冷的岩壁,泪水无声滑落……
2
1993年那个暴雨倾盆的夜晚,成为她一生都无法抹去的记忆。
她怀里才三个月大的婴儿突发高烧,哭声微弱。
她和丈夫轮换着背孩子翻越陡坡。
在泥泞不堪的小径上艰难前行,还未走出山坳,孩子的啼哭便渐渐停歇。
她在黑暗中感受着体温一点点消逝,直到彻底冰凉。
对一位母亲而言,这无异于剜心剔骨之痛。
“如果有条能通车的路……”
这个念头如钉子般深深嵌入邓迎香的脑海。
![]()
3
彼时的麻怀村被群峰环抱,与外界隔绝。
村民外出需徒步三小时以上,跋涉于险峻山路之间。
运送生猪只能宰割成块分担进山,山货腐烂田间是家常便饭。
儿子的离世像一把火点燃了她内心的执念。
她立下誓言:哪怕耗尽此生,也要为乡亲们开出一条通途。
![]()
4
转机出现在1999年,国家实施电网改造项目。
然而因交通断绝,电线杆与变压器无法运抵村落。
电力工程被迫中断,每到夜晚,村庄重归漆黑一片。
村里召开会议决定,利用南侧天然溶洞开辟出山通道。
邓迎香早有此愿,当即挺身而出带头响应。
![]()
5
她扛起铁镐,挥舞钢钎,跪在地上向岩石发起挑战。
在低矮潮湿的洞穴中,村民们点燃蜡烛照明,靠人力一寸寸劈开山体。
日复一日,膝盖磨破结痂再磨破,血水混着石屑凝成硬块。
手套磨穿数十双,掌心裂口渗出血丝,浸透工具手柄。
但对于一个敢于直面大山的女人来说,这些伤痛不足挂齿。
![]()
6
随着工期拉长,部分村民开始动摇,有人提议放弃。
尽管自己双手布满血泡,邓迎香仍坚定鼓舞大家:
“慢一点没关系,只要不停下脚步,终会有贯通的一天。”
![]()
7
2001年农历正月,历经两年多奋战,隧洞初步贯通。
沉重的电线杆终于被抬进村寨,麻怀村首次通电。
当第一盏电灯亮起,照亮整座村落,她忍不住泪流满面。
但这只是起点,并非终点。
此时的隧道仅容一人通过,车辆依旧无法进出。
![]()
![]()
8
对村庄发展助力有限,改变依然有限。
但一则好消息传来——
邓迎香因在修路中的突出表现赢得群众信赖。
2009年6月,经村党支部培养考察,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
9
这份身份更让她坚定了扩建隧道的决心。
此后数年,她带领村民持续攻坚,昼夜不息。
凭借顽强毅力,终于在2011年夏季完成拓宽工程。
一条全长216米、可供车辆通行的隧道横空出世。
整整十三年!
曾经需要数小时攀爬的艰险山路,
![]()
如今只需几分钟便可轻松穿越。
![]()
10
村民生病不再需要强忍病痛长途跋涉。
孩子们上学不必凌晨摸黑出发,也不再担心失足坠崖。
![]()
因为这条麻怀隧道,
邓迎香那三百多双磨烂的手套、无数次遭遇塌方的生死考验,全都值得。
![]()
11
她的事迹传遍四方,贵州省主要领导曾亲自接见。
称赞脱贫攻坚最需要的,正是像“现代女愚公”邓迎香这样百折不挠、信念如磐的精神。
令人动容的是,这样的凡人英雄并非孤例。
![]()
12
你是否听说过一个人,仅凭一把铁锹,独自凿穿山体?
他就是年逾七旬的赵成新,被誉为当代“愚公”。
如今广为人知的“网红景点”龙王庙隧道,正是他用坏十二把铁锹,一寸寸挖出来的。
施工初期,许多村民围观嘲笑,称他“脑子有病”。
![]()
13
如此浩大的工程,单人怎能完成?
但他坚持数十年如一日,顶着风霜雨雪,每日劳作长达十四小时。
最终,他独力奋战一百一十天,打通了一条86米长的穿山隧道。
不仅如此,他还义务修路、植树造林,凡是利于乡里的事都主动承担。
![]()
14
这种毅力令人叹服!
记者探访时发现,他家中陈设简陋,生活清贫。
但书架上整齐摆放着大量书籍,其中尤以红色经典居多。
![]()
15
他坦言:“红书能指引方向,教人走正道。”
一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若放在古代,此人足以“配享太庙”。
无论是邓迎香还是赵成新,他们都彻底改变了家乡面貌,让乡亲过上更好生活。
![]()
16
世间本无神明庇佑。
他们也只是最普通的劳动者。
山村没有机械设备,没有财政拨款,全靠心中信念支撑。
一年又一年,默默承受着繁重体力劳动。
![]()
17
这种心里装着他人、做事坚韧不拔的精神,比黄金还要珍贵!
相较于那些违法乱纪挖掘地道之人,他们才是真正值得敬仰的“无名英雄”。
![]()
18
可细细思量,付出如此巨大牺牲,
他们获得了应有的回报吗?
真心希望这些“当代愚公”,不仅能收获掌声与点赞,
更能得到切实的生活保障与政策支持。
![]()
19
他们的精神值得全民学习,但切莫盲目效仿徒手凿山!
我们要传承的是那份为民谋福的情怀、永不言弃的斗志。
也期盼国家基建力量更多关注偏远山区角落。
让“愚公们”的汗水不白流,让善行终得善果!
![]()
20
若您读完此文,请在评论区献上几朵鲜花。
致敬这些默默奉献、平凡却伟大的“人民脊梁”。
人民网《邓迎香:"女愚公"闯出新天地》(2019-11-20)http://cpc.people.com.cn/n1/2019/1120/c428852-31464942.html
大河报《110天、五辆架子车、十二把铁镐...》(2022-02-12)http://m.toutiao.com/group/7063620037382259230/
贵州日报《邓迎香:领着乡亲凿出路》(2025-05-01)http://szb.eyesnews.cn/pc/cont/202411/23/content_139843.html
河南省林业厅《2024年生态建设典型案例》(2024-10-17)http://lyt.henan.gov.cn/2024/10-17/2826537.html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