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石头
江子
1
比起很多地方的石头,庐山的石头是年长的、老迈的。
它们普遍有一副深沉的、经风历雨的、亘古不变的、宠辱不惊的表情。它们的质地是坚硬的,近乎铁器。它们的肤色,在黑白之间。
它们是第四纪冰川运动的遗物,它们的身体上,有着完整的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印迹,其同位素年龄为8.47亿年,属晚元古代,是石头家族里的老寿星。
而离庐山不远的龙虎山的石头,在庐山的石头面前简直就是小字辈,年龄才是两亿年至五千万年之间,也就是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四纪之间。没有足够的时间积淀,它们就远不如庐山的石头那样深沉、不动声色,而是色彩红艳,性子也如少年失于轻薄,质地也偏软,容易风化剥蚀。这样的质地,只适合作殷实人家新居的门框,图的是红色吉利,可以添门楣的喜气,却不能作千秋万代之考量。而庐山的石头,最适合作恒久远之念。
庐山的石头是好看的。——看看石门涧、栖贤大峡谷、锦绣谷、青牛谷、康王谷、剪刀峡、龙门沟、卧龙岗,看看石头建成的亭台、别墅、教堂就知道了。庐山的石头,在野则共同形成角峰、悬崖、沟壑,形成棱角、形状、表情,形成线条、块面、肌肉、骨骼,形成如狮如虎如蹲如立如卧的体态。用于建筑,每块石头皆有灵魂,既服务于结构与设计,又自显粗犷苍劲之个性,墙面纹理斑驳,自成一格。
庐山的石头可都是识文断字的。或者说,庐山的石头都是有才情的。庐山的石头,刻上字的有多少呢?数不清。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苏轼、米芾、黄庭坚、岳飞、董其昌、王铎、慧远、朱元璋、朱熹、王阳明、康有为、李烈钧,那些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皇帝大臣,文士军曹,书家诗人,王公贵族,五行八作,都在庐山留下题刻。东林寺的石壁上,花径的石门上,白鹿洞书院的石柱上,路边偃卧的石块上,草木掩映的别墅的门头上,都留下或行或隶或楷、寄寓深远的对联、诗句、横批、题匾,描述着山水自然的妙趣,隐藏着书写者的心迹,是解读历史和历史人物的一个旁证,构成了庐山最为显著的人文景观。
为方便世人了解,庐山管理者索性将庐山河西路29号的一幢英国人建造的别墅,改造为庐山石刻博物馆,展示了庐山石刻图片精华1300余处,是庐山最有看头的博物馆。
庐山的石头是有故事的。
——比如仙人洞旁白鹿升仙台上的“御碑亭”内,有块材质为大理石材的石碑,高3.6米,宽1.3米,厚0.2米,重达数千斤,碑首浮雕双龙戏珠、刻有篆书“御制”二字,碑石正面刻2080多字的《周颠仙人传》,背面刻《祭天眼尊者、周颠仙人、徐道人、赤脚僧文》及两首诗,碑文及诗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撰文,碑文及碑首篆文均为从事郎、中书舍人占希原所书。立碑原因,乃是朱元璋在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得到隐居庐山的仙人周颠相助,朱元璋成大业后,认为庐山及周颠仙人有功,遂封庐山为“庐岳”,在庐山仙人洞旁白鹿升仙台敕建“御碑亭”,立碑撰文,昭告天下。
又比如,庐山岵岭门牌号为中四路310号花岗岩石头别墅,依山而建,欧式风格,马口铁材质红色屋顶,是美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赛珍珠一家在庐山的住所。她在几个月大时,就随传教士父母来到中国,从孩童一直到长大成人,结婚生子,生命中有40年时光在中国度过。1897年,她的父亲赛兆祥在庐山购地盖房,此后,每到夏季,赛家便迁居庐山,至少住上两个月。赛珍珠对庐山以及别墅有着特别的记忆,1916年,24岁的赛珍珠在庐山邂逅了美国的青年农艺师约翰·布克,一年后,他们在这幢别墅里举办了婚礼。1922年夏,在庐山别墅里,她创作了第一部作品《也说中国》,从此走上文学创作道路。20世纪30年代,她完成了以中国农民命运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大地》,1932年凭借《大地》获得美国普利策小说奖,并在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31年夏天,她的父亲在庐山逝世,并安葬庐山。不久,她将庐山的别墅卖掉,1935年,她回到美国定居,因为种种原因,从此再也没能踏上中国,回到庐山。但她多次在著作里写道:“我忘不了庐山那片神奇的土地。”……
但庐山最有故事的一块石头,不是“御碑亭”,不是赛珍珠的旧居,不是白居易题写的“花径”匾额,不是米芾书写的“第一山”石,而是在庐山植物园里,著名学者陈寅恪和妻子唐筼合墓的墓碑。
陈寅恪于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去世,享年79岁。一个多月后,他的夫人唐筼随他而去。而他们归葬庐山植物园是2003年。从岭南到赣北,从1969年到2003年,围绕陈寅恪的入葬,有什么故事发生?这块有缘成为陈寅恪夫妇的墓碑的庐山的石头,汇集了怎样的风云,有着怎样的传奇?
事情当然得从1969年说起。
2
1969年10月至11月,陈寅恪与夫人唐筼先后去世。摆在他们的女儿陈流求、陈小澎、陈美延面前的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这老两口该埋到哪里去?
她们最早的考虑并非庐山,而是杭州。因为陈寅恪曾有遗嘱,说百年之后要葬杭州。
一个江西人在广州逝世,却要埋到杭州,原因是,杭州是他的父亲陈三立、母亲俞明诗、大哥陈衡恪以及母亲俞明诗的哥哥俞明震的埋骨之地。西湖边有一块墓地,是陈家祖坟。陈寅恪希望自己的灵魂能陪着他的父母和兄长。而他的妻子唐筼,当然应该与他在一起。
陈寅恪家族与杭州西湖的渊源要推到光绪九年(1883年)。那一年,他的祖父陈宝箴升浙江按察使。当年春天,陈宝箴携子陈三立抵杭州就职。几个月后,陈宝箴因在前河南省任内刑狱事被诬劾免职,他们父子俩拂袖离杭。首遇杭州,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时间,但陈三立从此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30年后也就是民国二年(1913年),黄兴、李烈钧等兴兵讨袁,上海战事骤起,已在南京置宅居住的陈三立,为避战乱首次重访杭州,与好友程颂万(著名教育家、实业家、诗人)、妻兄俞明震(曾任台湾布政使,鲁迅老师)同游西湖灵隐寺、烟霞洞、理安寺等胜境。之后,他与1916年到1926年10年间频频造访杭州。杭州的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写下不少诗作记录他在杭州的行迹与心情。而同时,杭州又深度介入了他的家族的生死离散:他的妻兄俞明震民国七年(1918年)在杭州住宅去世,他于当年抵杭州料理俞丧事,又于次年到杭州将俞葬西湖吉庆山。民国十二年(1923年),他的夫人俞明诗与长子衡恪相继病逝于南京。两年后,他葬妻俞明诗、子衡恪于杭州牌坊山之原,并在俞夫人墓侧预留生圹,写诗曰“誓将同穴保湖山”,表明自己死后归葬之愿。民国十五年(1926年)10月底,他因避北伐战事离杭,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他因忧愤死于北平,享年85岁。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夏,他以骨灰重返杭州,归葬九溪牌坊山之原,如愿回到了夫人俞明诗、长子衡恪身边。
杭州于陈三立胜过故乡江西修水,陈寅恪对杭州怀有乡愁乃至归依之情乃是必然。更何况母、兄过世及下葬时,陈寅恪正在德国求学,1948年夏陈三立灵柩南归杭州安葬,陈寅恪又因清华政务未曾护送南下。他于1949年1月南下广州,从此定居广州20年,再没能到杭州双亲及兄长坟前跪拜祭扫。如此,他理想中的归宿,自然是陪伴于父母兄长身边,安眠于美丽的西湖之畔。
3
可是陈寅恪夫妇要归葬杭州谈何容易!1969年的陈寅恪,是“臭老九”,是多次被闯入住所抄家、殴打,多次遭到贴大字报、检查交代、专案调查、冻结工资和存款致生活困难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他怎么有死后想葬哪儿就葬哪儿的自由呢?
求葬不得,他们的女儿陈流求、陈小澎、陈美延唯有把保存她们父母的骨灰作为第一要务。那个年代,多少人骨灰不存!她们当然为保存父母骨灰费尽了周折。她们先将他们的骨灰寄存在火葬场,混淆于无数普通人的骨灰之中,待局势缓和,又改存于银河公墓。
而陈家在杭州的祖墓一再传来不好的消息:
“文革”期间,陈家墓园内外大小建筑物被一扫而空,所幸深埋地下的陈三立夫妇、陈衡恪的灵柩丝毫未损。
1986年夏,经有关人士奔走呼吁,政府拨款8000元重修墓茔。因墓地早已被辟为茶园,重修墓茔只得量体裁衣,只对两座坟头围以砖墙,墓地面积早已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
又数年,杭州当地政府出台政策,所有原位于西湖的墓葬必须重新到有关部门登记,否则均被视作无主坟予以铲除。远在成都的陈流求闻讯后,立即奔赴杭州补办手续。
陈家祖墓得以保存。但在政府实施清除墓葬的过程中,墓地仍然遭到破坏,陈三立墓碑惨遭腰斩,并且上半部已不见,原作“诗人陈散原(三立的字)先生暨夫人俞氏之墓”仅存“之墓”二字。陈流求只好再度返杭,将旧碑照片放大,摹写勒石,重新竖立在祖父墓前。
陈三立爱西湖,可陈家祖墓在西湖并没得到善待。原有墓园尚且岌岌可危,陈寅恪夫妇落葬杭州不太现实。鉴于陈寅恪遗愿,陈寅恪大女儿陈流求多次寻求与杭州接洽,但最终都没有结果。
陈氏姐妹决定改变思路,想着将陈寅恪夫妇归葬江西庐山。
4
陈氏姐妹想着将父母骨灰葬到庐山并非心血来潮,而是陈家与庐山之渊源,也是深厚长久。
有着“文化圣山”之称的庐山,可以说是陈寅恪的另一个家。
陈寅恪家在江西修水,属于九江,庐山亦属九江,庐山乃是他的桑梓之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的诗,米芾、颜真卿的书法,白鹿洞的传说,东林寺前的虎溪三笑典故,那些与庐山有关的前朝往事,都是陈寅恪家族血脉里属于基因的部分。
不仅如此,陈寅恪在庐山是有真正房产的。房产称松门别墅,位于庐山月照松林景区,山水为邻,青松为门,是1929年,陈寅恪为完成父亲陈三立归隐庐山颐养天年的夙愿,用政府补发给他的留学经费,从一位挪威人手中买下的。时年10月,陈三立在次子陈隆恪的陪护下,从上海乘船溯流而上,抵达庐山,入住松门别墅,并且一住4年。4年来,这个别墅留下了陈家太多的记忆:
1930年,时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的徐悲鸿暑假登临庐山,常常来松门别墅拜访陈三立,并邀约陈三立同游庐山。
1931年,徐悲鸿在陈三立邀请下再次上山。他在松门别墅一住一个多月。离别前,徐悲鸿为陈家老小十余人每人画了一张肖像画,以作留念。
同年,陈三立将在庐山一年多时间创作的一百余首诗词汇成一卷,石印若干册,题为《匡庐山居诗》,分赠亲友。
1932年9月,陈三立在松门别墅举行了八十大寿生日会。一时间,天南地北的亲朋故友,纷纷上山;居于庐山的学士名流、各界要人也欢聚一堂。任教于清华大学的陈寅恪也赶到庐山为父亲祝寿,这是他买下松门别墅后首次上山。
1933年底,陈三立关闭了松门别墅,告别了庐山,去北平儿子陈寅恪处居住。虽然他离开了庐山,可他给庐山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在仙人洞花径景区,《花径景白亭记》碑文为他所写,荒废已久的“白司马花径”在他与李凤高、吴宗慈三位的倡导下获得新生,从而赢得政界要人、文人雅士和游客的广泛关注;“山北第一绝胜”碧龙潭由他开发;《庐山志》由他倡导续修,并请章太炎写跋。他家松门别墅前的巨石,由他题写的“虎守松门”四个大字,既是他某种心志的写照,也可能隐含着他对陈寅恪的期许——寅乃虎也,陈寅恪属虎,“虎守松门”,毫无疑问是希冀陈寅恪光耀门庭,不忘家乡。
凡此种种,松门别墅理所当然就算得上是陈家故宅,庐山理所当然就是陈寅恪的家乡。西湖难葬,陈寅恪归葬庐山,是魂归故里,是叶落归根,也正好印合了“虎守松门”的本意。他一生奔波,鞍马劳顿,回到庐山,他的灵魂一定能得到安息。
陈家姐妹开始行动,通过人脉与庐山方面进行接洽,庐山的回应是,陈寅恪夫妇骨灰归葬庐山,是件好事。但庐山也有暂时的困难,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庐山原有财产归属发生了变化,所有房产都归为国有,松门别墅也不例外。松门别墅作为公产已经安置了人居住,陈寅恪夫妇要归葬松门别墅,就要迁走现有居住者。改迁是件麻烦的事,需要做工作,需要新的房产安置,需要经费……当然当局会想办法。需要时间。到时联系……
庐山方面的人事一变再变。陈寅恪夫妇归葬庐山一事被迫搁浅。
5
2002年,著名画家黄永玉专为陈寅恪夫妇归葬庐山一事驱车登上了庐山。
黄永玉与陈寅恪,一个是江西修水人,一个是湖南凤凰人;一个出生于1890年,一个出生于1924年,相差34岁,差着辈儿呢。一个是中国史学界“国宝中的国宝”,教育界“教授中的教授”,一个是中国美术界的奇迹,名列中国画院院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他们完全是两条道上的人。他们根本就没有见过面。黄永玉凭什么管起了陈寅恪的身后事?
虽然没有见过,但黄永玉有理由认为陈寅恪是他的故知。黄永玉认识陈寅恪并不算早,1995年,他旅居香港,读到陆健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了解到陈寅恪先生早年游学日本、欧美多国,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古代宗教史、西域民族史、蒙古史、古代各民族语言、敦煌学、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都有卓越贡献,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称他是“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晚年受身体病痛和政治运动双重折磨,却勤于著述,坚守学术独立,他深为陈寅恪的博学强识、特立独行、精神高昂所折服。他致信上海友人黄裳先生,如此赞美陈寅恪:“这老杂种真经得住熬,比梁漱溟洗练出脱得多,而且耐得住寂寞。原来耐得寂寞是如此英勇的行为。中国哪怕只有这么三五个人,都能令世界灿烂得多。”
2001年,居住北京的黄永玉又读到张求会的《陈寅恪的家族史》,才知陈寅恪家族与他的家乡凤凰关系并不简单——顺藤摸瓜,黄永玉发现,陈寅恪这个瓜,瓜藤竟然长经过了凤凰沱江。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曾于光绪初年携子陈三立在他的家乡凤凰主政,署理湖南辰永源靖道事,治凤凰厅(今湘西凤凰县)历时一年零四个月。一年多时光里,陈宝箴施仁政,教当地山民植茶、栽竹、种薯,又率百姓凿沱江,结束沱江不通舟楫的历史,为凤凰做了许多利在千秋的好事,成为他非凡政治生涯的开端。同时,陈三立长子、著名画家陈衡恪(陈师曾)在凤凰诞生。
祖父陈宝箴是湖南巡抚,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父陈三立为著名诗人,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领袖;兄陈衡恪(陈师曾)是中国意笔人物画现代转型的先觉者,中国现代漫画艺术的先驱;他用调侃的语气称作“老杂种”的陈寅恪,更以学问渊博,学贯东西,涉猎广阔,识力精到,而又性气和爽,志行高洁,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巅峰与传奇……如此豪横文化家族,与凤凰有如此深厚瓜葛,当然是凤凰的巨大福分。为彰显凤凰文明,教育凤凰子孙,黄永玉撰《华彩世家》碑文,历数陈氏家族一百多年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辉煌,以及与凤凰的渊源关系,镌刻在凤凰旧衙门口的墙壁上。
“陈氏三代和湖南、和凤凰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如上简单的历史掌故,立碑于当年宝箴先生任职的旧址旁,谨作为对陈氏三代贤者的历史美德和道德美感的追忆,使后人能沐浴这文化历史的荣光。后学凤凰黄永玉敬书二〇〇一年六月于京华万荷堂。”在历经百年炼成的文化世家面前,一向桀骜不驯的黄永玉收起了他的戏谑与顽劣,变得谦恭而柔顺。
了解到陈寅恪夫妇骨灰落葬庐山关山重重,黄永玉慷慨担当“义人”,与朋友从长沙驱车先到南昌,再到庐山,希望能以自己的人脉和影响力,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早日让陈寅恪夫妇入土为安。
事情看起来非常顺利:他们先后与江西地方领导见面,得到相关部门的郑重承诺。他们还在第二天一早赶赴庐山对松门别墅进行了考察,对具体在别墅中的哪块石头背后雕洞,作为骨灰安置之所,别墅里的人如何搬迁,费用如何解决等等问题展开了商讨。同去的陈寅恪家人代表也表示赞同。得到庐山方面的表态,黄永玉一行十分满意,吃过午饭后就从庐山驱车回到长沙。——事情顺利的程度,让他们觉得在庐山住一夜都是多余!
可是不久,庐山反馈,庐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规定,凡景区内不可增加新的墓葬。在月照松林景点凿穴做墓,没有可能。当然,如果要在庐山专门的墓地购置墓穴用于安葬陈寅恪夫妇,可以另行协商。
国家规定当然非同儿戏。而让文化泰斗陈寅恪夫妇的骨灰安放于普通墓园万万不能。陈寅恪夫妇归葬庐山一事再度搁浅。
6
然而正如山的外面可能是另一座山,路的尽头极有可能是另一条路。庐山终究是不肯负陈寅恪的。正当陈寅恪归葬庐山一事看似陷入了死胡同,庐山植物园管理者听说陈寅恪归葬庐山不得,断然出手,表示愿意迎葬陈寅恪夫妇到庐山植物园。
庐山植物园是中国第一座亚热带山地植物园,是庐山“世界文化景观”和“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秦仁昌、陈封怀于1934年创建。
为结束偌大中国没有植物园的历史,1934年,胡先骕、秦仁昌、陈封怀三人选择在天然的绿色宝库庐山开始了创建工作。他们带领园林工人在荒山野岭间开辟出一片片沃土,几年的时间,4000多亩荒山被他们奇迹般地辟为园址,引进的数十万株苗木生长在园区里。一座以亚高山植物为主要特点的植物园,奇迹般矗立在峰峦耸峙的匡庐之巅。
经过几代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庐山植物园现已建成杜鹃园、松柏区、蕨苑、树木园、温室区、岩石园、猕猴桃园等17个专类园区,9000余种来自全世界的植物在这里自由生长,它们高低错落,形状各异,色彩斑斓,各美其美,让这里有着童话的质地,恍如一个巨大的梦境。
庐山植物园由江西省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双重管辖,相当于庐山风景区的一块飞地,虽在地理上属于庐山,行政上却并不归属庐山风景区管委会,陈寅恪夫妇落葬植物园,无须受国家关于“景区内不可增加新的墓葬”规定的限制。
追本溯源,陈寅恪与庐山植物园有着天然的亲属关系:
它是中国科学院的下属单位,而陈寅恪与中国科学院早有瓜葛,1955年,陈寅恪曾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它的创始人之一陈封怀,先后于1936—1938年、1946—1948年、1950—1953年三次到庐山植物园任职,为庐山植物园付出了巨大心血的陈封怀,有着“中国植物园之父”之称的陈封怀,是陈宝箴开始的陈家第四代子孙,陈寅恪的大哥陈衡恪的次子,陈寅恪的亲侄子。他与陈寅恪年龄仅相差10岁,两人有着相当亲密的关系。陈寅恪12岁开始出国留学,居海外10余年,每次回家,都与陈封怀同居一室。1962年,陈封怀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与三叔陈寅恪同处广州,陈封怀频频探视,给了陈寅恪生命最后7年相当大的宽慰。他于1993年辞世,葬于庐山植物园,与另外两位创始人胡先骕、秦仁昌躺在一起(三老墓),离松门别墅不远。
陈寅恪夫妇归葬庐山植物园,既有山水草木护佑,更有亲人陪伴,又有植物园的职工精心照料管理,同时又临近松门别墅,遵循了父亲陈三立“虎守松门”的祖训,是最理想不过的了。
而且植物园迎葬文化名人早有先例,植物园草木丛生,花木扶疏,最适合做文化人物的永息之地,梁启超家族的几位重要人物,就被北京植物园接纳,传为佳话。
植物园管理者说干就干。他们首先联系陈寅恪女儿陈流求、陈美延姐妹。陈家姐妹自然是高兴的。得到她们授权后,植物园上上下下开始行动起来。
植物园所有人都明白这件事的意义非凡。往小里说,这是为他们的创始人陈封怀乃至中国科学院迎接两位亲人,往大里说,这是为中国文化史一桩30多年的悬案做一个了结,也可能,是为三百年中国学问第一人的灵魂,安一个家,五千年中国士人风骨,做一次托举。
他们制定方案,选择基址,移植花木,组织施工。他们选择了“三老墓”附近的一个小山岗做了墓园之地,并将之命名为“景寅山”。他们在墓地周围布置了30多种植物,其中有陈先生留学的6个国家的植物,如美国凌霄,德国鸢尾,法国冬青,日本红松。他们挖了一个墓穴,墓穴里的积水也淘干净,并通过晾晒对墓穴进行了干爽处理。他们定制了一个很重的石头盒子,是把一整块石头凿空了的盒子,用于放置骨灰盒。
墓碑的建造是整个迎葬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长期与植物打交道、深谙生命美学的他们对如何安放陈寅恪夫妇的灵魂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认为,陈寅恪夫妇的墓葬,一定不能是阴森的、暗淡的,而应该是庄重的、优美的、风雅的,与植物园的郁郁苍苍吻合的;一定不能是雕饰的、局促的、悲伤的,而应该是自然的、开放的、安详的;一定不仅仅是象征着死亡、终结,而更应该暗喻着孕育、生长、传承。如此,墓碑的设计就极其重要。——怎样的墓碑,可以与陈寅恪先生的一世英名、绝世才华与风骨匹配,可以体现陈寅恪先生文化的分量和灵魂的重量?
他们决定就地取材,以植物园内的漂砾石为墓碑材料。庐山冰期漂砾石,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于20世纪30年代到庐山作冰川地质科考所认定。而李四光是陈寅恪的少年同学。20世纪初,14岁的李四光与13岁的陈寅恪同在日本弘文学院留学,在异国他乡,两个少年相依为命,情同手足。鉴于这段历史,他们认为,用李四光认定的漂砾石做陈寅恪墓碑,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他们到植物园杜鹃谷寻找合适的漂砾石,终于找到了一块白色的、不规则椭圆形的石头,与其他石头一起,按照美学要求,安放在了陈寅恪夫妇的墓前。
7
2003年4月,陈寅恪三女陈美延将父母骨灰从广东送到庐山。当月30日上午,植物园全体员工为陈寅恪夫妇骨灰盒举行了庄严的安葬仪式。——至此,陈寅恪夫妇骨灰经过34年的时光,终于入土为安。
从2003年至今20多年来,庐山植物园的陈寅恪夫妇墓地,早已成为庐山标志性的人文景观。随着时光流逝,人们越发了解到陈寅恪家族的不可复制,了解到陈寅恪的不世出之才学与人格,对陈寅恪就越发景仰。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来拜访他,就是想向一种绝世的风度与人格致敬。
那块白色不规则椭圆形漂砾石,也因此声名大振,一跃而成为庐山最有故事的石头——说它是庐山的心脏也不为过。
每次去庐山,我都要去拜访陈寅恪夫妇墓地,去瞻仰那块非同凡响的石头。它与其他几块石头在一起。它的左边,是一块长条形竖状摆放的石头,上用红色小字写:陈寅恪唐筼夫妇永眠在此。石头有凹凸槽印,毫无疑问是第四纪冰川期遭受撞击所致,是经受过冰雪考验的信物,可以比拟陈寅恪与唐筼白首相守的爱情。其他的石头,或蹲或立,共同托起不规则椭圆形白石。白石之上,从右到左竖刻着黄永玉先生用行书体所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落款“后学湘人黄永玉”七个字写得很小,且与主体十个大字离得很远,彰显了黄永玉先生心中的谦恭敬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字为绿色,以书法标准看用笔并非精到,结体并不合法度,可棱角分明,桀骜不驯,特立独行,是黄永玉先生个性的反映,同时体现了黄永玉对陈寅恪人格精神的理解,也是对这十个字的理解。
石头前面,是一株“铺地龙柏”。它郁郁苍苍,匍匐在地,仿佛是陈寅恪先生的弟子,在听陈寅恪先生授课,或者是借助它表达对陈寅恪先生高山仰止的景仰。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出自1929年陈寅恪给投湖自尽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撰写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而我认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还应该是对中国古代士人道统的历史传承与现代性提升。中国古代士人,战国时代,尊崇“士不可以不弘毅”“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北宋时期,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南宋期间,追求“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明朝中期,追求“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到了清末民初新旧交替之际,以陈寅恪为代表的中国学人,面对新的变局,在三千年中国士人道统基础上,提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现代性主张。
站在陈寅恪夫妇的墓前,我猜度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两句话。我疑心刻写了这样两句话的那块石头是有生命的。它是墓碑,可它更像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蛋。它宣告着死,可却也昭示着生——这样一句话所蕴含的能量,是足可以穿越时光,启迪未来的。
——我疑心它有着老虎一样的心性。在午夜,它会发出虎啸声也不一定。它存在于世上应该有亿万年之久。它早就饱汲了这天地之间的精气。它早就知道造物主创造了它,是为了谁,为了什么。它的长度是113厘米,正对应着陈寅恪2003年落葬之日为113岁冥诞。难道这是巧合的吗?20多年来,它守在这里,或许早就有了主人的人格和精神。主人属虎,它也当然具有了虎性。“虎守松门”,其实就是它的使命:既守护主人的灵魂,也守护陈家在庐山的记忆,同时也守护着中国士人的道统及风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不就是一句虎啸,一声响彻山林的呐喊。再说了,这个世界,有什么是石头干不出来的呢?无须提《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西游记》(石头缝里蹦出猴子),无须提雕刻成菩萨的石像,无须提天下的钻石、翡翠,掌握了仿生术的化石、树化玉……
它来自大海(亿万年前庐山是一片海洋),它的体内,还回荡着大海的涛声吗?
(节选)
原载《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5年第11期
责任编辑:侯 磊
【 作 者 简 介 】
![]()
江子,本名曾清生,男,1971年7月生于江西吉水。有两百多万字发表于《人民文学》《十月》《北京文学》《天涯》《钟山》等刊物。出版长篇散文《青花帝国》,散文集《回乡记》等,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等奖项。现在江西省作协工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