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一个读书人,什么能改变命运?十有八九的人会告诉你,是科举。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旦金榜题名,命运就彻底改变了。
然而,有这么一位学子,在决定天下第一的殿试中,竟然不是靠文章,而是单凭一手好字,就让一位以严苛著称的皇帝为他“破例”,直接从第三名提拔为状元。
他则是来自江南的才子彭启丰。
一份“惊艳”了皇帝的考卷
公元1727年,也就是雍正五年的春天,北京城的气氛显得格外肃穆而紧张。
![]()
因为,决定无数读书人命运的殿试,正在紫禁城的保和殿内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贡士精英们,正襟危坐,屏气凝神,将毕生所学倾注于笔端。
在这群人中,有一位来自江南苏州的才子,名叫彭启丰,他一路过关斩将,在之前的会试中已经拔得头筹,是当之无愧的“会元”。现在,他离人生的最高荣耀,状元,仅一步之遥。
考试结束,阅卷官们开始紧张地工作。他们将考卷分门别类,仔细审阅。经过反复比较和商议,一份初步的排名名单出炉了。
![]()
彭启丰的文章写得相当出色,被阅卷官们一致推荐为一甲第三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探花”。
在古代,能中探花,已经是光宗耀祖、轰动一方的天大喜事了。
就在这份名单和前三名的考卷被送到养心殿,呈给雍正皇帝御览的那一刻。雍正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以勤政、严厉、务实著称,每天亲自批阅大量奏折,眼里揉不得沙子。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位铁面皇帝,同时也是一位书法造诣极高的艺术爱好者。
![]()
他拿起彭启丰的考卷,最初可能只是例行公事地审阅。可当他的目光落在卷面上时,瞬间就被吸引住了。
卷面上的字,写得太好了!那不是一般考生为了应试而写的、工整却呆板的“馆阁体”,而是在规范之中,透着一股灵动与飘逸的气韵。
雍正皇帝自己就是书法大家,他一眼就看出了这字里行间的功力。他反复端详,越看越是欣赏,甚至能从这笔墨间感受到书写者超凡脱俗的才情与心境。
史料记载,雍正对这手字的评价是“书艺绝伦”,甚至认为其书法“无俗气、无燥气”。
![]()
欣赏之余,雍正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决定。
他拿起朱笔,不顾阅卷官们已经拟定的名次,亲手将彭启丰从探花的位置,直接提到了第一名!
就这样,彭启丰因为一手好字,命运的齿轮在最后一刻发生了惊人的转动,成了雍正五年的新科状元。
雍正为一手好字破了什么例?
说到雍正为彭启丰“突破祖制”,很多人可能会好奇,清朝的法律里是不是明文规定了不许因为书法提拔状元?其实这里的“祖制”,并非指某一条写在法典里的具体条文,而是指科举制度自隋唐以来,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形成的一套核心选拔标准和价值取向。
![]()
这个核心标准就是“取士以文章为主”。简单来说,科举考试,尤其是到了殿试这个最高级别,比拼的主要是考生的思想深度、政治见解和文学才华,这些都体现在他们的策论文章里。
书法当然也很重要。
清代科举对卷面要求极严,考生必须使用工整、规范的“馆阁体”(又称“状元体”)来书写,如果字迹潦草,甚至可能直接被刷掉。
但是,书法在这里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门槛”或“基础分”,它要求的是规范、清晰、整洁,是为了让阅卷官能轻松阅读,而不是作为一个展现个人艺术才华的“加分项”。
![]()
大家都用差不多的字体,比的还是文章内容的好坏。
长期以来,这已经成了科举取士的一个基本共识和惯例,可以说是深入人心的“祖制”。
而雍正皇帝将彭启丰提为状元,其主要依据不再是文章内容上的细微差别,而是书法艺术上的绝对优势。
这相当于公开宣布:在他看来,一位顶尖人才的艺术修养和才情,其重要性足以与他的策论文章相提并论,甚至在关键时刻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
![]()
那么,一向以严谨和制度化著称的雍正,为何要这么做?这绝非一时兴起。
雍正本人就是书法高手,对董其昌等人的书法有很深的研究,他能识别出真正高水平的艺术,并且从不吝啬自己的欣赏。
当他看到彭启丰那充满灵气、远超普通“馆阁体”的书法时,强烈的共鸣感和惜才之心油然而生。
而且,雍正要选拔的,不仅仅是会写八股文的“考试机器”,更是有思想、有才情、有综合文化素养的“全才”。
![]()
在他看来,一手能够“书艺绝伦”的字,背后体现的是书写者长年的积累、非凡的悟性和沉稳的心性。
这位状元郎的书法究竟有多牛?
根据史料分析,彭启丰的书法主要继承了明代帖学大家董其昌和元代书法巨擘赵孟頫的风格。
赵孟頫的字以秀美圆润、笔法娴熟著称,而董其昌的字则以疏朗空灵、淡雅飘逸见长。
![]()
彭启丰非常聪明,他没有死板地模仿某一家,而是将二者的优点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既有赵体的温润雅致,又有董字的灵动飘逸。
在当时以呆板、僵化为通病的“馆阁体”中,简直如同一股清流。当时大多数考生写的“馆阁体”,追求的是“乌、方、光”,即墨色乌黑、字形方正、笔画光洁,写出来就像印刷体一样,千人一面,毫无生气。
而彭启丰的字,虽然同样工整规范,符合考场要求,但他的每一个笔画都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刚柔并济,既有风骨,又有神韵。
![]()
虽然当年那份让雍正惊艳的殿试考卷已经很难见到,但我们可以从彭启丰流传后世的作品中,一窥其书法的神采。
他有一部非常著名的传世之作,名为《帝王无双谱》。这是一部书画合璧的册页,其中描绘了中国历史上三十三位帝王的画像,并由彭启丰亲笔用小楷书写赞文。这部作品现藏于香港,是研究彭启丰书法艺术的极重要资料。
在这部作品中,他的小楷笔法严谨,结构匀称,每一个字都如珠玉般温润。
![]()
但细看之下,又能发现其笔画的起承转合之间,充满了流畅的动感和文人特有的典雅意趣,完全没有普通馆阁体的板滞之气。
可以想象,当雍正皇帝在殿试考卷上看到这样“活”过来的字体时,那种发现瑰宝的惊喜之情是多么强烈。
在雍正看来,这样的年轻人,正是他理想中的朝廷栋梁。
于是,一次看似冲动的破格提拔,实际上是雍正深思熟虑后对自己人才观的一次实践。
![]()
从状元到朝廷重臣
高中状元后,他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职,这是一个专门负责编修国史、起草重要文书的清贵职位,也是状元的标准起点。
然而,彭启丰并没有因为这份从天而降的幸运而沾沾自喜、不思进取。
他深知自己肩负着皇帝的特殊期望。在之后的几十年官宦生涯中,他历经雍正、乾隆两朝,凭借自己的才干和品行,一步一个脚印,稳步高升。
他先后担任过侍读学士、詹事、内阁学士等职,最终官至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成为朝廷中举足轻重的大臣。
![]()
在为官期间,彭启丰以谨慎、勤勉而著称。他为人低调,做事踏实,从不拉帮结派,也鲜少卷入朝堂的纷争。
他将自己的才华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实际工作中,无论是处理繁杂的兵部事务,还是负责人事选拔的吏部工作,都做得有条不紊,深受乾隆皇帝的信任。
他用自己一生的成就证明,雍正皇帝当年的眼光没有错。
![]()
彭启丰绝不仅仅是一个只会写字的“艺术家”,更是一位有能力、有担当的实干家。
他的书法才华为他赢得了机会,而他扎实的学问和稳重的品格,则让他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