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汪宏胜) 眼下,走进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五峰村的高标准农田,连片稻穗缀满沉甸甸的谷粒,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金黄光泽。近日,这片600多亩的水稻田迎来集中收割,一幅颗粒归仓的丰收图景在吴地沃土上生动铺展。
据介绍,这片高标准农田区位优越,东接一九三村道、西临藏中路、南至穹灵路,总面积达679亩,科学划分为4个灌区并全部采用管道灌溉。3台水泵各司其职保障供水:一号泵覆盖1-3号地块77.67亩,二号泵服务4-9号地块166亩,三号泵则承担10-20号地块434.88亩的灌溉需求。“灌溉水源来自南侧木光运河的活水与北侧山泉,源头均为太湖水,不仅清冽甘甜,更富含天然矿物质,从源头上筑牢了稻米品质的根基。”负责农田运营的工作人员介绍道。
田间地头,收割机往来穿梭,成为丰收场景里最亮眼的“主角”。银亮割刀飞速运转,稻秆瞬间被整齐切断;成片水稻顺着输送带涌入机身,短短几分钟内,稻穗剥离、脱粒等工序便一气呵成,金黄稻谷源源不断落入收集箱,现代农业的高效便捷在此展现。而这份丰收的底气,既源于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更得益于科学精细的种植管理体系。
“我们始终坚守生态种植理念,采用‘人工除草+无人机播种’的绿色农法,坚决杜绝过量化学药剂使用,只为守住土地的本真滋味与农产品安全底线。”负责人表示,此次种植的“南粳46号”水稻品种,由江苏省农科院王采林博士培育,稻米品质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蒸煮后的米饭晶莹剔透、柔软滑润,即便冷却后也不失筋道,正是老苏州记忆深处那缕浓郁的“家乡味”。
事实上,五峰村的丰收序曲早已奏响。今年6月,这片农田的小麦率先开镰,每亩产量约600斤,总销售额达50万元,为水稻种植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与经济基础。而不断升级的高标准农田配套设施,更是丰收背后的“硬核支撑”:今年村里投入311万元完成水源河道竖河疏浚整治,既保障了灌溉水源的稳定充足,也让农田景观愈发秀美;投资256.2万元新建的790平方米农业设施用房,专门用于农机设备、化肥农药的存放管理,让种植全流程更趋高效有序。
“农时不等人,秋收与秋种必须无缝衔接!”负责人的话语中透着紧迫感。早在一个月前,团队便对所有农机具开展全面保养,在农机停放区,拖拉机、撒肥机、播种机整齐“列队”,农技师们细致检查收割机零件、更换磨损部件,以万全准备迎接接下来的秋种工作。
据了解,五峰村高标准农田自2024年6月1日起,由穹窿山(藏书)管委会以整体租赁外包模式,交由苏州市胥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业运营。这种“专业团队+优质资源”的合作模式,既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强劲活力,也让高标准农田的效益得到最大化释放。待新稻加工成米后,承载着木渎古镇千年吴地韵味的“五峯大米”,将带着太湖流域独有的生态清香走向市场。这健康醇香的“家乡味”,不仅是对土地馈赠的感恩,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生动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