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深夜火烧心,警惕反流性食管炎来袭!
撰文 | 碧瑶
近日,杭州一则健康案例引发关注。28岁程序员小郑因长期高强度加班,作息饮食紊乱,自今年4月起,每晚11点躺下后胸口便有灼烧感,从胸骨后窜至喉咙,需垫3个枕头入睡,仍常被呛咳惊醒、口中反酸。短短两月,他体重骤降8斤,原本紧致的脸颊明显凹陷,往日里神采奕奕的模样荡然无存,整个人透着一股超出年龄的憔悴,朋友见了都忍不住感慨:“像一下子老了五六岁。”
小郑到医院就诊,检查显示食管下段黏膜糜烂4cm,确诊反流性食管炎(RE)C级,单日胃酸反流98次,最长持续32分钟。医生问诊发现,他每日喝5罐碳酸饮料提神,常熬夜至凌晨1点后,还频繁吃炸鸡配啤酒等夜宵。
![]()
图源:钱江晚报
年轻人警惕!我国胃食管反流病患病率10.5%,RE患者逐年增多
医生解释,碳酸饮料的二氧化碳与糖分升高胃内压,深夜饱食后平躺易致胃酸“倒灌”,长期使贲门括约肌松弛,引发食管黏膜糜烂,还可能诱发Barrett食管等癌前病变。
其实小郑并非个例,近年来RE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不良生活方式被这种疾病盯上。根据2025年北京协和医院与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联合发布的研究显示,我国18~64岁成年人中,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患病率高达10.5%[1],而RE作为GERD的一种常见类型,其实际患病人数也不容小觑。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RE?
RE是GERD的一种,当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同时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就称为RE。其成因较为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分为以下四方面:
1、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食管下括约肌是食管与胃之间的阀门,长期过量摄入高脂肪食物,可使该括约肌压力在餐后1小时内显著下降,抗反流功能减弱;抗胆碱能药、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也会干扰其收缩。此外,食管裂孔疝患者因括约肌位置改变、结构受损,反流风险为普通人群的数倍。
2、食管清除能力降低食管依赖蠕动清除反流物。随年龄增长,老年人食管蠕动波幅度、速度下降,清除能力减弱30%-50%;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食管神经支配,进一步降低清除能力,导致反流物长时间刺激食管黏膜。
3、胃排空延迟:胃内压力过高时易推动内容物反流。暴饮暴食、摄入过多难消化食物(如高脂高蛋白餐),可使胃排空时间延长2-3小时;胃溃疡、胃肿瘤等疾病也会影响胃蠕动,导致食物潴留。研究显示,胃溃疡患者患RE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2]。
4、其他因素长期吸烟会减少食管黏膜血流量、降低修复能力,酗酒则直接损伤食管黏膜;胆囊收缩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会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食管裂孔疝患者因裂孔扩大、膈食管膜松弛,也会破坏抗反流功能。
治疗RE不盲目!4类疗法帮你选
RE的治疗旨在缓解或消除症状、减少复发、预防并发症,主要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方法来实现。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控制: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酸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柑橘类水果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反流症状;
减少巧克力、咖啡、浓茶的摄入,它们会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导致反流;建议少食多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睡前3小时内不进食,防止夜间胃酸反流;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全谷物等,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减少反流。
■体位调整:
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胃酸反流;
日常避免弯腰、紧身衣物等增加腹部压力的行为,以免促使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
■体重管理:
肥胖是RE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减轻体重可降低腹部压力,减少反流发生。
2、药物治疗
抑酸药: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治疗RE的首选药物,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能抑制胃酸分泌,快速缓解烧心、反酸等症状,促进食管黏膜愈合。一般建议早餐前半小时服用,疗程通常为8-12周。组胺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也可抑制胃酸分泌,适用于轻、中度患者,但其抑酸效果较PPI弱。不过,近年大量研究显示,传统PPI类药物起效慢、个体差异大、长期使用容易产生“反跳性胃酸分泌”等问题[3]。新型的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s)类药物,如沃克等开始在临床应用,其能更快速、强效且持久地抑制胃酸分泌,为RE治疗带来新选择[4]。
促胃肠动力药:可增强食管蠕动和胃排空,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常用药物有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这类药物可与抑酸药联用,提高治疗效果。一般在饭前15-30分钟服用。
黏膜保护剂:可在食管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减轻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食管黏膜的刺激,缓解症状。常用药物有铝碳酸镁、硫糖铝等,通常在症状发作时按需服用。
3、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存在严重并发症(如食管狭窄)或不愿长期服药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抗反流手术如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通过重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少反流。但手术有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食管穿孔等,且术后可能出现吞咽困难、腹胀等并发症,需严格评估适应证,在专业医生建议下选择。
4、内镜治疗
内镜下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食管微量射频术、内镜下胃底折叠术、内镜下注射或植入技术等。这些方法通过改变食管下括约肌的结构或功能,增强其抗反流能力。内镜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术后出血、穿孔、食管狭窄等,且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小结
小郑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了生活习惯,辅助服用抑酸药和促进肠胃蠕动的药。3个月后复查胃镜,他胃里糜烂的地方基本愈合,每天胃酸反流的次数减少到了5次以内,体重也增加了3公斤,整个人又恢复了往日的精神状态。小郑的经历提醒我们,只要我们重视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发现、早治疗,就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RE,守护好我们的消化系统健康。
参考文献:
[1]Li X, Wang Y, et al. Prevalence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Lifestyle Factors in Chinese Adults: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Cross-Sectional Study. Gastroenterology. 2025, 168 (4):710-722.
[2]Chen J, Zhao Y, et al. Esophageal motility disorders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 2024, 36 (9):e14720.
[3]质子泵抑制剂优化应用专家共识(2024 年,上海). 中华消化杂志,2024, 44 (5):297-307.
[4]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24, 44 (7):441-462.
医学界急诊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责任编辑: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