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大爷今年58岁,退休之后,生活一片悠然。可最近,他却总觉得有些烦躁。原因居然是“排便次数”!每天早餐后不到两小时,肚子就会催他跑厕所,有时一天得上三次。据说有人好几天才上一次厕所,黄大爷有些迷茫:“难道我这样反而不好?”
![]()
一次与邻居李阿姨的闲聊中,李阿姨笑着说自己三天才大便一次,还觉得这是肠胃“省力、省心”。
两个人一拍即合地跑去问了小区门诊的陈医生。陈医生听完,不禁微微皱眉:“其实,一天3次和3天一次,并不单凭次数评判好坏。很多人最容易掉进第2个误区。”
到底,排便次数多还是少更健康?几天排一次才算正常?问题并没那么简单。你真的了解自己的“排便节奏”吗?接下来,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贴身又尴尬,却关乎健康的大问题。
许多人习惯将“每天一次”当成健康标配。一旦次数多于或少于这个数字,总觉得肠胃出了大问题。其实,健康排便从来不是单靠次数判定。
中华医学会肠胃病学分会发布的指引明确指出:“正常成人排便频率为每天3次至每周3次之间,只要没有明显不适,均属正常范围。”
![]()
美国胃肠协会在近期发布的统计数据中提到,大约12%的人群一天排便超过2次,但健康指标与正常人并无显著差异;而那些3天一次排便的中老年人,只要没有其他症状,也不必过于担心。
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你排了几次”,而是“排便是否顺畅、有无不适及性状变化”,例如便秘、腹泻、粘滞、带血等。过于关注数字而忽略身体感受,恰恰容易导致健康焦虑,这就是医生经常提醒的第2大误区。
虽然大便次数在合理范围,两种极端排便习惯各有隐忧,关键看背后的“信号”。
如果一天大便三次,且每次质地正常、无腹痛、无消瘦,可能与肠道蠕动活跃、膳食纤维充足、生活作息规律有关。
哈佛医学院曾长期追踪1200例65岁以上老人发现:每天2-3次大便者,肠道菌群多样性水平高,慢性便秘、肠癌等风险低于对照组约11.2%。(参考9)
![]()
但如果伴随如下情况,就值得警惕:
大便持续稀薄,呈水样,有腹痛、体重减轻,近期饮食、药物、情绪有明显变化,这些可能提示肠道炎症、感染或内分泌失调,要及时就医,而3天一次的排便,若大便不硬、不费力、量足,身体无特殊不适,也算正常。
若排便需用力、便干硬如羊粪状、总有“没排干净”的感觉,常伴口气重、脸色暗黄、腹胀等,这提示可能存在肠动力下降、肠道蠕动缓慢、膳食纤维或水分摄入不足等问题.
![]()
2021年中国慢性便秘专项调查显示,65岁以上人群便秘发生率达22.6%,而便秘者患痔疮、肠道肿瘤及糖代谢紊乱的风险提升了13%-24%不等。
陈医生提醒,无论你是“早点大队”还是“三日一行”,关键要看“便感”,顺畅、不费劲、无异常。
饮食调节:适量增加膳食纤维,如水果、蔬菜、谷物。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成年人每日应摄入膳食纤维25-30克。
例如:早餐燕麦粥+粗粮、午餐蔬菜两份、晚餐水果一个;保证每日水分摄入,建议1500-1700毫升饮水量。这些有助于软化粪便、促进肠道蠕动。
科学运动:适度运动(如饭后散步30分钟)可促进肠蠕动。据北京协和医院研究,每周运动4-5次者,便秘风险下降约14.8%。
![]()
作息规律:坚持每天早上定时排便,形成“生物钟”,有助于保持肠道活跃。切忌“憋便”,一旦有便意快去解决。晨起喝一杯温水,助力肠道“苏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