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乔芮)近日,一种被称为“便秘果”的食物在各大电商平台走红。商家宣传其为天然便秘药,纯植物制品,无副作用,可轻松润肠通便,“泡水喝一杯能拉一天”。
![]()
电商平台截图。
11月14日,中日友好医院肛肠科二部主任郑丽华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市面上流行的“便秘果,通常是指腊肠树(又名阿勃勒)的果实,也称“清泻果”,部分地区也可能将决明子或番泻叶的果实混称为“便秘果”。无论名称如何变化,其发挥导泻作用的核心成分基本一致,即“蒽醌类化合物”。
郑丽华进一步解释道,蒽醌类化合物是一类能够强烈刺激肠道神经、促进肠道蠕动的物质。“它的作用机理,与我们熟知的传统刺激性泻药,如番泻叶、决明子及部分处方泻药,在本质上相同或相似。它们通过刺激结肠黏膜,使肠道产生强烈的蠕动波,从而加速内容物的排空,达到‘腹泻’效果。”然而,商家“纯天然、无副作用”的宣传存在误导,郑丽华强调,长期或过量使用此类物质存在严重健康风险。
首先要警惕的是“结肠黑变病”。长期摄入蒽醌类化合物,会导致结肠黏膜的色素沉着,使肠壁变得黑褐相间,如同豹纹。“虽然结肠黑变病是否会导致癌变尚有争议,但它被视为一个警示信号,表明肠道黏膜长期处于不良刺激下,常伴随肠道息肉的发病率增高。”
其次,长期使用会产生严重依赖。郑丽华说:“肠道在反复的强烈化学刺激下,神经感受器会变得迟钝,蠕动功能逐渐减弱。这意味着患者需要不断加大剂量才能产生效果,一旦停药,便秘会比以往更加严重,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可能导致‘泻药结肠’,即结肠功能严重受损,甚至丧失正常蠕动能力。”
因服用泻药导致剧烈腹泻,会造成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对心血管系统造成额外负担,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者风险更高。
“面对网络上的各种‘神奇’产品,务必保持理性,任何宣称‘特效’‘天然无副作用’的保健品都要打一个问号。”郑丽华提醒,便秘是一种疾病症状,其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复杂的病因。面对便秘,科学做法是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规范诊断和治疗,切勿自行长期滥用成分不明的产品,以免为解决一个小问题,而付出损害肠道健康的大代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