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肠息肉偏爱这类人,切除后也别掉以轻心!
拿到体检报告时,不少人会被 “息肉” 两个字揪紧心 —— 这个藏在身体里的 “小疙瘩”,到底会不会变成癌症?尤其是肠道里的息肉,临床数据显示,约 80%-95% 的结直肠癌是由肠息肉慢慢发展而来,这个过程可能长达 5-10 年。如果能在这段时间里及时发现并处理,就能有效阻断癌变之路。
今天就带你读懂息肉的真面目,学会从日常信号中发现隐患,科学应对不同部位的息肉风险。
肠道长息肉,上厕所会有4个提示
其实息肉并不神秘,它就是身体黏膜表面长出的隆起物,医学上称为“黏膜隆起性病变”,像肠道、胆囊、胃、子宫、鼻腔等有黏膜的地方,都可能出现这种 “小肉球”。正常的黏膜光滑平整,就像细腻的丝绸,可一旦受到长期炎症刺激(比如慢性肠炎、胃炎)、基因突变、遗传因素或不良生活习惯影响,局部组织就会异常增生,小的息肉直径不足 1 毫米,像一粒芝麻,大的能长到 3-4 厘米,堪比一颗葡萄,甚至会堵塞肠道或胆囊管。
不过息肉也分 “好”“坏”:大部分良性息肉(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生长缓慢,不会惹麻烦,有的甚至会自行消失;但像腺瘤性息肉这类 “危险分子”,被称为 “癌前病变”,若不及时处理,会经历 “腺瘤性息肉→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早期癌→进展期癌” 的发展过程,最终可能变成癌症。这也是为什么发现息肉后,既不能像对待 “小感冒” 一样不当回事,也不必像面对癌症一样过度恐慌,关键是通过检查分清类型、做好针对性应对。
上厕所时的 4 个 “预警信号”,
别忽视!
很多人觉得做肠镜麻烦、害怕疼痛,其实早期肠息肉会通过排便发出明显信号,只要多留意就能发现:
1、排便习惯改变
如果原本每天固定时间排便,突然变成持续 2 周以上的腹泻或便秘,甚至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要留意肠道是否被息肉刺激或堵塞;
2、大便形状改变
正常大便呈圆柱形,若突然变细,像铅笔一样,可能是息肉占据肠道空间,挤压大便导致形状改变;
3、反复便血或粘液便
要是反复出现黑便(颜色像柏油,说明息肉离肛门较远,出血后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或鲜血便(颜色鲜红,滴在大便表面或便后擦拭可见,说明息肉靠近肛门,如直肠息肉),且大便中还夹杂着透明或淡黄色黏液,更要警惕,这可能是息肉表面破损出血或分泌黏液的表现;
4、腹胀、腹痛
此外,经常出现下腹部隐痛、胀痛,尤其是排便后疼痛没有缓解,且找不到明确原因(如饮食不当、着凉),也可能是息肉牵拉肠道或引发局部炎症导致的。
肠息肉偏爱这类人,
切除后也别掉以轻心
为什么有的人容易长肠息肉,有的人却很少出现?
其实肠息肉的发生和以下因素密切相关,这类人群要格外注意:
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会刺激肠道黏膜,增加息肉发生风险;
爱吃油炸食品、肥肉、加工肉类(如香肠、培根、火腿)等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却很少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人,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缺乏膳食纤维会增加息肉发生几率;
有肠息肉或结直肠癌家族史的人,遗传因素会让息肉发生风险比普通人高 2-3 倍;
此外,患有糖尿病、肥胖症或长期久坐不动的人,也更容易长肠息肉。
提醒:如果做了肠息肉切除,也应遵医嘱按时复查,因为肠息肉还可能复发。
除了肠道,这些部位的息肉也得盯紧
不止肠道,身体其他部位的息肉也可能暗藏风险,发现后同样要科学处理,避免引发严重问题:
胆囊息肉:隐匿的 “健康威胁”
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表面的隆起物,大多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是在体检做 B 超时偶然发现的,少数人会出现右上腹隐痛、胀痛,尤其是吃了油腻食物后,还可能伴有恶心、厌油、消化不良等表现。胆囊息肉中,胆固醇性息肉占比最高(约 60%-70%),这类息肉通常不会恶变,而腺瘤性息肉虽然占比仅 5%-10%,却是胆囊癌的 “前身”,恶变风险较高。
胆囊息肉的处理方式要根据大小、类型和症状综合判断:直径小于 5 毫米的息肉,若没有症状,且 B 超检查确定为胆固醇性息肉,通常不需要手术,每 6-12 个月做一次 B 超复查即可;直径大于 1 厘米的息肉,不管是什么类型,都建议手术切除胆囊(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对正常生活影响不大),因为直径超过 1 厘米后,恶变风险会明显升高;如果息肉直径在 5-10 毫米之间,要是连续两次复查发现息肉生长速度快(比如半年内增长超过 3 毫米),或是同时伴有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经常出现右上腹疼痛),也最好及时手术,避免风险升级。
胃息肉:多数良性,但要警惕 “特殊情况”
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的隆起物,大多是良性的,常见类型有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其中增生性息肉和胃底腺息肉恶变风险较低,而腺瘤性息肉恶变风险较高,约 10%-20% 的腺瘤性胃息肉会在 5-10 年内发展为胃癌,因此这类息肉一旦发现,建议通过胃镜内镜下切除。
不过有几种情况例外,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胃息肉,只要直径≥2 厘米,都建议切除,因为大息肉不仅容易引起腹胀、腹痛、反酸等不适,恶变风险也会随体积增大而升高;要是息肉在半年内明显增大(比如从 1 厘米长到 1.5 厘米以上),或是引起了明显症状(如反复胃痛、黑便),也得及时干预;此外,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的人,若出现胃底腺息肉,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避免息肉进一步增多。暂时不用切除的息肉,建议每 1-2 年做一次胃镜随访观察,监测息肉变化。
子宫内膜息肉:女性要关注这些情况
子宫内膜息肉是女性子宫腔内的隆起物,常见于 30-50 岁的女性,尤其是有月经不调、不孕史或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的女性。大多数子宫内膜息肉是良性的,少数会出现恶变(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恶变率约 0.5%-4%。
子宫内膜息肉的处理,需要结合息肉大小、数量、症状、患者年龄及生育需求综合判断:如果息肉直径小于 1 厘米,且没有明显症状(如月经淋漓不尽、经量增多),尤其是年轻有生育需求的女性,可暂时观察,部分息肉可能会随着月经周期自行脱落;如果息肉大于 1.5 厘米,或是有明显出血症状(如非经期出血、经期延长超过 7 天)、数量多(超过 3 个),甚至导致不孕(息肉影响受精卵着床),建议通过宫腔镜手术切除,术后还需做病理检查,排除恶变可能。对于绝经后的女性,只要发现子宫内膜息肉,无论大小,都建议积极处理,因为绝经后激素水平变化,息肉恶变风险会升高。
来 源 / 华医网
平台调整了推送规则
并点击文末 “在看” 与 “点赞”
2026年卫生资格考试备考要趁早!华医题库更新快、功能全:视频课程、海量题库、精品模拟卷、晋高面审辅导一应俱全,更有每日免费刷题福利!点击卡片,立即开启高效复习!
![]()
*此处为课程推广广告

点击上方卡片了解详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