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上午,2025南京整合消化内镜学学术会议在南京开幕。本次会议聚焦消化系统疾病诊疗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前沿热点,吸引了众多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学科发展方向,交流临床实践经验。
![]()
早癌防治成效显著,基层能力提升成关键
“今年的会议亮点纷呈,全国众多消化领域的顶尖专家、院士以及各级委员齐聚,带来了最前沿的学术分享。”江苏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主委、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缪林表示,本次会议专门设置了早癌诊治会场,并安排了几十台复杂内镜手术演示,包括超声下治疗、超微创胃肠吻合等前沿技术,为参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实战学习机会。
![]()
记者了解到,整个会议历时三天,将有多场专题学术报告以及操作演示,涵盖了目前国内消化系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具体包括提升早期胃癌诊断能力的临床及培训模式探讨、胃癌前病变干预性治疗研究进展、微生态医学前沿、消化内镜机器人的现在与未来、中国超级微创的现状与发展、AI赋能内镜数智化升级等议题。
“在临床上我们发现晚期肿瘤的患者在减少,有赖于早癌的检出率大大提升。”缪林说,如今我国消化道早癌检出率已经超40%,但距离国际上不少国家70%的标准还有差距,因而还要继续推广早癌诊断和治疗技术,让更多基层医生都能掌握。同时,缪林呼吁,40岁以上人群一定要定期做胃肠镜体检,如果有家族史,检查的年龄还要相应提前。
专委会成立搭建桥梁,全周期预防守护健康
会议同期,江苏省预防医学会消化系统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作为该专委会主委,南医大二附院消化医学中心主任医师季国忠表示,预防是健康管理的核心,消化道作为人体与外界相通的重要通道,做好其防护可预防50%以上的相关疾病。
![]()
“我们要树立全生命周期健康理念,从出生到老年都重视消化道健康预防。”季国忠指出,消化系统疾病种类繁多、症状不明显,鉴别诊断难度较大,因此构建“防-筛-诊-治-康”全链条管理体系至关重要。专委会将重点开展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等工作,推动预防与治疗深度融合。
针对消化道肿瘤等重点疾病,季国忠介绍,专委会将联合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开展课题研究,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等方式,探索疾病成因与防治规律。同时,将加强健康科普宣传,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引导公众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减少胃食管反流病、炎症性肠病等高发疾病的发生。
据了解,首届专委会由102位委员组成,涵盖消化科专家、公共卫生学者、慢病管理专家等多个领域,其中包括80多位常务委员和20多位年轻委员,将为消化系统疾病防治工作注入多元力量。
微生态医学新刊上线,解锁消化道健康新密码
本次会议的另一大亮点,是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创办、Wiley全球发行的英文期刊《Microbiota Medicine Research》正式上线。南医大二附院副院长、微生态医学中心主任张发明表示,该期刊将为全球微生态医学研究提供重要交流平台。
“人类的生存繁衍离不开共生的微生物群体,很多医学问题的答案都能在其中找到。”张发明介绍,微生态医学是一个全新的学科领域,而消化道尤其是大肠,是微生物最集中、最重要的部位。肠道菌群失调不仅会引发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还可能影响神经精神系统,与糖尿病、焦虑抑郁等多种疾病相关。
![]()
张发明团队创立的肠道菌群移植技术,已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于抗生素治疗无效的艰难梭菌感染,肠道菌群移植能快速救治危重患者。”他还提到,微生物与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一些细菌可能导致肿瘤细胞转移或快速进展,这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他提醒,抗生素滥用、长期服用胃药、熬夜、酗酒、吃烧烤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引发疾病。“‘病从口入’不仅指食物,也包括药物,大家要重视饮食和用药健康,守护肠道微生态平衡。”
此次2025南京整合消化内镜学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我国消化内镜领域的学术实力与发展成果,更通过专家分享与经验交流,为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预防与研究指明了方向。随着早癌防治技术的推广、预防体系的完善以及微生态医学的发展,将有更多人受益于学科进步,筑牢消化道健康防线。
通讯员 陈艳萍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