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最近,诊室里来了一位50岁的王先生。“张医生,我这打嗝快两年了,药吃了几十盒,胃镜也做了四次,就是好不了……”他的声音里满是疲惫。
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张骏翻看他厚厚一叠外院胃镜报告,结论都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病理提示胃角轻度萎缩性炎伴轻度肠化。表面看确实没什么大问题,但经验告诉他:这份“平静”背后,很可能藏着被忽略的蛛丝马迹。
![]()
“您的问题可能没那么简单。”医生郑重地说,“我建议做一次精查放大胃镜——不是重复之前的检查,而是像用放大镜一样,对胃里每个可疑角落进行地毯式搜寻。”
“我都做了四次胃镜了,再查还能有什么不同?”医生表示,很多患者都会这样想,为什么做了多次胃镜,医生依旧要求再做胃镜。事实上,普通胃镜是常规扫查,精查胃镜让我们能在可疑部位“蹲下来”一寸寸找。有些病变,只有在染色、放大和精准活检下才会现形。
结果证实了医生的判断。王先生的精查胃镜显示:在胃角处,有一个看似普通的轻微隆起,放大后可见3毫米的茶褐色凹陷,边界清晰,表面结构和微血管都已异常——高度怀疑早期胃癌!
后续的內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很成功。病理确认是胃角腺癌,切缘阴性,意味着病灶被完整切除。因为发现得早,他躲过了开腹手术和化疗的折磨。更让人欣慰的是,术后一个月,纠缠他两年的“打嗝魔咒”终于解除。
张骏医生说,“这个病例让我感触很深。在消化科这么多年,我见过太多患者一有胃不舒服就自己买药,或者医生开点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症状缓解就以为好了。但我要提醒大家:在没搞清楚病因前就吃药,就像蒙着眼睛开车,方向错了,油门踩得再猛也没用。治疗的前提是诊断。明确病因是有效治疗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跳过这一步,所有努力都可能是在浪费时间,甚至延误病情。”
很多人以为胃镜是“机器扫描”,其实它非常依赖医生的经验。同样是胃镜,普通检查可能只是“走流程”,而精查胃镜会:放大几十倍观察微血管和微结构;使用染色剂让异常黏膜“显形”;在可疑区域精准活检。
有些早期病变可能只有0.5厘米,颜色和周围黏膜差不多,经验不足的医生很容易“滑”过去。所以,选对医生,做一次到位的检查,胜过做十次“走过场”的胃镜。
特别提醒以下几类人群
,如果出现上消化道不适,应该考虑精查胃镜:
①症状反复发作:长期上腹部不适、呃逆、嗳气、反酸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②有胃癌家族史:直系亲属有胃癌病史;
③高危人群: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重度饮酒;
④40岁以上人群首次出现上消化道症状。
欢迎加入 “浙医在线—消化病交流会”
如果您或身边的亲友也有胃病相关困扰,欢迎扫码添加小助手9号,备注“消化”,小助手会邀请您加入“浙医在线—消化病交流会”。我们会邀请专家进群,不定期解答问题。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吴双
通讯员 吴煜
编辑 成嘉怡
审核 张倩 冯云浓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