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清朝人口为什么会出现迅速增长,从7000万猛增到4亿,原因很简单

0
分享至

明朝末年的中国大地满目疮痍,战争、瘟疫、饥荒轮番上演,人口锐减到了极点。

清军入关时全国在册人口只有1400万,实际也不过7000万左右。

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在短短三百年间人口就暴涨到了4亿,占据了当时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这个惊人的增长速度放在今天看都觉得不可思议,那么清朝到底发生了什么?



康熙坐稳江山,百姓减少生育顾虑

1644年清军入关,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明末的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的战争把整个中国打得稀烂,田地荒芜,人口流失严重。

顺治年间的统计数字让人触目惊心,登记在册的百姓只有1400万,这还是经过多次催促统计的结果。

实际上很多流民根本没有户籍,藏在深山老林或者各地游荡,真实人口估计在7000万上下。



康熙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这个年轻皇帝面对的局面相当棘手。

南方有三藩割据,西北有蒙古各部虎视眈眈,东南沿海还有郑氏政权占据台湾。康熙用了几十年时间一个个解决这些问题。

1673年到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1683年收复台湾,1689年击败噶尔丹并签订《尼布楚条约》,到了18世纪初,全国基本实现了统一和安定。



这个安定对老百姓来说意义重大。战乱年代谁敢生孩子?

今天还在这里种地,明天可能就被拉去当兵或者逃难,孩子生下来养不活不说,还可能成为累赘。

康熙把局势稳定下来,流民开始返乡,荒地重新有人耕种,移民向四川、云贵等地迁徙垦荒。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定居为人口增长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康熙五十一年,也就是1712年,皇帝下了一道诏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这句话说得很明白,以后不管你家生多少孩子,朝廷收的税都按现在这个数字定死了,不会因为人口增加就多收钱。

这道诏令一出,老百姓心里有底了。过去朝廷按人头收税,家里多一个人就多交一份钱,很多农民生怕被查出隐瞒人口,宁愿少生。

现在皇帝明确说了不加税,生育的顾虑少了一大半。



雍正改税制,生娃不再是负担

康熙的承诺是个好开头,真正把税制改彻底的是雍正。1723年雍正登基,这位以勤政著称的皇帝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所在。

虽然康熙说了"永不加赋",各地官员在执行时还是有各种各样的办法变相收人头税。

有的地方把新增人口单独造册,名义上不收丁税,实际上换个名目照收不误。农民家里人口多,负担依然很重。

雍正决定来个彻底的。1723年,他在山西试点推行"摊丁入亩"政策。



这个政策的核心很简单:取消人头税,把原来按人头收的丁银全部摊到田地里去收。

你家有多少地就交多少税,跟人口数量完全脱钩。1724年,这项改革推广到全国。

这个改革的效果明显。原本那些有地但人口少的地主要多交税,但他们有钱,承受得起。

那些人多地少的贫苦农民反而减轻了负担,因为他们本来就没多少地,摊下来的税额很少。

最关键的是,生孩子彻底不用担心增加税负了。



农民的计算方式变得简单直接:多生一个孩子,长大了就是多一个劳动力,能帮家里多干活多赚钱,没有任何额外成本。

雍正在位13年,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康熙末年全国人口约1.3亿,到了乾隆初年就达到了1.43亿。

这个增长不仅仅是自然增长,更重要的是很多以前不敢报户口的隐瞒人口开始主动登记。

官府不收人头税了,藏着掖着也没意义,反而登记了户籍在当地更方便。



美洲粮食作物救了大清的命

人口要增长,光有政策不够,还得有饭吃。明朝中后期,美洲的高产作物通过海路传入中国。

玉米、番薯、土豆这些东西在美洲生长了几千年,进入中国后简直像开了挂。这些作物有个共同特点:产量高,适应性强,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

玉米最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就传入了,起初只是在东南沿海种植。到了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各地开始大规模推广。

玉米这东西好处太多,耐旱耐瘠,山坡地、沙土地都能种,亩产能达到三四百斤,比小麦高出不少。



乾隆年间,陕西、山西、河北等北方省份大片种植玉米,原本只能种豆类或者干脆撂荒的山地丘陵全都利用起来。

番薯的推广更加迅速。这东西在南方生长特别好,产量惊人,一亩地能收几千斤。

福建、广东的农民发现番薯不仅能当粮食吃,还能加工成番薯粉、番薯干,储存方便。



乾隆时期,番薯种植从东南沿海推广到长江流域,再延伸到西南各省。很多原本只能种一季水稻的水田,收完稻子后种一茬番薯,粮食产量直接翻倍。

土豆在北方山区的作用尤其明显。这东西耐寒,在高海拔地区也能生长。

云贵高原、西北山区的农民发现土豆是个宝贝,种下去三四个月就能收获,产量还不低



清朝中期以后,这些高产作物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全国耕地面积从明末的5亿多亩增加到乾隆末年的10亿多亩。耕地翻倍,粮食产量更是成倍增长。

有了充足的粮食,养活更多人口就不成问题。乾隆年间的记载显示,即便是普通农户,一年收成也足够全家温饱,还有余粮储备。

饥荒的频率大幅降低,遇到灾年也能通过调配粮食渡过难关。吃饱饭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解决了,人口自然就上去了。



种痘技术普及,孩子不再夭折

古代最让人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婴幼儿死亡率高。一家人生五六个孩子,能活到成年的可能只有两三个。

“天花”是最可怕的杀手,这种传染病一旦爆发,死亡率极高,就算侥幸活下来也会留下满脸麻子。

清朝入关前,满族人就深受天花之害,顺治皇帝就是死于天花,康熙能当皇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出过天花有了免疫力。

康熙对天花有切身体会,他在位期间大力推广种痘技术。



这个技术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做法是把轻症天花病人的痘痂研磨成粉,吹入健康人的鼻腔,让人体产生免疫力。

这种人痘接种法在明朝就有,清朝政府把它推广到全国。康熙专门设立了种痘机构,培训种痘医生,还下令给皇子皇孙种痘。

种痘技术的普及效果显著。接种人痘后得天花的概率大大降低,即便发病症状也很轻微,死亡率从原来的百分之二三十降到了百分之一以下。



民间逐渐接受了这项技术,有条件的家庭都会给孩子种痘。到了乾隆、嘉庆年间,种痘已经相当普遍,天花造成的人口损失明显减少。

除了天花,其他传染病的防控也在改善。清朝各地的药铺、医馆数量增加,民间医疗知识普及,很多常见病能得到及时治疗。

孕产妇的护理经验积累增多,难产死亡率下降。儿童的营养状况改善,粮食充足让孩子们能吃饱饭,体质增强,抵抗力提高。

这一系列因素叠加起来,婴幼儿存活率大幅提升,人口基数迅速扩大。



乾隆时代的人口大爆炸

乾隆1736年登基,在位60年,这段时间正是清朝人口增长的黄金期。

乾隆继承了祖父和父亲打下的基础,国家安定,经济繁荣,政策延续性好。

乾隆年间继续推广高产作物种植,鼓励开垦荒地,移民边疆。西南、西北、东北的大片土地被开发出来,人口持续向这些地区流动。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乾隆初年人口1.43亿,到了乾隆三十年也就是1765年,人口突破2亿。又过了20年,乾隆五十五年达到3亿。



乾隆六十年退位时,全国人口已经接近3.2亿。这个增长速度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罕见的,短短60年间人口翻了一倍还多。

嘉庆、道光年间人口继续增长。嘉庆二十五年也就是1820年,人口达到3.8亿。

道光二十年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朝人口突破4亿大关。这个数字占当时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清朝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这种爆炸式增长的背后,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延续下来的稳定政策,是税制改革释放的生育活力,是高产作物带来的粮食保障,是医疗进步降低的死亡率。这些因素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人口激增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耕地虽然扩大了一倍,人口却增长了五倍多,人均耕地反而减少了。

道光年间,人地矛盾开始显现,很多地区出现了土地不足、人口过剩的情况。这也为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和清朝衰落埋下伏笔。

清朝的经验告诉我们:人口增长需要系统性的支撑,单靠某一方面是不够的。这个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为近代中国提供了韧性,即便面对列强冲击,这个国家依然能够延续下来!

信息来源
《清实录》康熙朝、雍正朝、乾隆朝实录
《清史稿·食货志》
何炳棣《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前途无量!17岁国足希望之星横空出世,日本媒体盛赞他可超过武磊

前途无量!17岁国足希望之星横空出世,日本媒体盛赞他可超过武磊

零度眼看球
2025-11-15 07:25:50
炸裂!国米主席亲口实锤:曾想签穆里尼奥,但雇他必后悔!

炸裂!国米主席亲口实锤:曾想签穆里尼奥,但雇他必后悔!

澜归序
2025-11-15 03:40:25
摩根声援C罗:反抗别人拉他却染红 晒梅西5秒3次肘击视频质疑双标

摩根声援C罗:反抗别人拉他却染红 晒梅西5秒3次肘击视频质疑双标

我爱英超
2025-11-14 22:37:50
日本专家对比中日军事实力:若发生空战和海战,还是日本更强?

日本专家对比中日军事实力:若发生空战和海战,还是日本更强?

云上乌托邦
2025-09-04 11:45:33
孙俪发长文为儿子等等庆生,邓超回复:不要再伤害我的视力了

孙俪发长文为儿子等等庆生,邓超回复:不要再伤害我的视力了

红星新闻
2025-11-14 10:47:24
“没班味”大湾鸡爆红!给“鸡宝宝”庆功奖状已经在做了,走红背后:全员16岁以下,每天负重8公斤,最颠的动作都是自由发挥

“没班味”大湾鸡爆红!给“鸡宝宝”庆功奖状已经在做了,走红背后:全员16岁以下,每天负重8公斤,最颠的动作都是自由发挥

极目新闻
2025-11-14 22:27:23
中方决定擒贼先擒王,反击第一枪打向德国,更多手段还在后头

中方决定擒贼先擒王,反击第一枪打向德国,更多手段还在后头

娱乐小可爱蛙
2025-11-14 14:53:25
中国唯一建在温泉上的城市,常年22℃,银杏美了千年

中国唯一建在温泉上的城市,常年22℃,银杏美了千年

中国艺术家
2025-11-15 05:34:52
希腊女博士研究东方文化得出结果:中国人掌握最准确的未来结果

希腊女博士研究东方文化得出结果:中国人掌握最准确的未来结果

山九
2025-11-14 08:10:09
霍震霆没料到!44岁儿媳郭晶晶再次官宣喜讯, 让整个阔太圈沉默了

霍震霆没料到!44岁儿媳郭晶晶再次官宣喜讯, 让整个阔太圈沉默了

阿纂看事
2025-11-14 08:30:50
不回头了?富士康决定转移3000亿产能,外媒:郭台铭把饭碗端走了

不回头了?富士康决定转移3000亿产能,外媒:郭台铭把饭碗端走了

混沌录
2025-10-22 21:54:06
复盘四川双江口垮桥:货车司机发现裂缝后上报,官方快速管制免于伤亡

复盘四川双江口垮桥:货车司机发现裂缝后上报,官方快速管制免于伤亡

吃货的分享
2025-11-15 02:38:49
2026届新秀有多强?NBA高管:弗拉格若明年参选可能跌至第6位

2026届新秀有多强?NBA高管:弗拉格若明年参选可能跌至第6位

罗说NBA
2025-11-15 07:20:01
玛丽莎,新锐大码模特,身高180 ,鲜明特征 让人过目不忘

玛丽莎,新锐大码模特,身高180 ,鲜明特征 让人过目不忘

阿废冷眼观察所
2025-11-15 07:47:12
西班牙王后访问中国,美得国色天香,雍容华贵,引发全网热议

西班牙王后访问中国,美得国色天香,雍容华贵,引发全网热议

魔都姐姐杂谈
2025-11-14 06:59:23
变天!库班回归掌权!欧文浓眉克莱全卖!

变天!库班回归掌权!欧文浓眉克莱全卖!

柚子说球
2025-11-14 10:29:17
太阳35分大胜!布克33+7火箭旧将爆发,西卡19+5,步行者又伤一人

太阳35分大胜!布克33+7火箭旧将爆发,西卡19+5,步行者又伤一人

鱼崖大话篮球
2025-11-14 12:49:47
高市早苗放言干涉台海,引得多国不满,高市早苗连忙改口

高市早苗放言干涉台海,引得多国不满,高市早苗连忙改口

快看张同学
2025-11-15 08:57:48
夫妻综艺,被满脸赘肉的陈松伶吓到,整个人面相变了,跟张铎不搭

夫妻综艺,被满脸赘肉的陈松伶吓到,整个人面相变了,跟张铎不搭

小娱乐悠悠
2025-11-13 16:06:27
张家界荒野求生最后一名女选手“冷美人”退赛,还剩14名男选手,赛事方:她呕吐晕倒被送医

张家界荒野求生最后一名女选手“冷美人”退赛,还剩14名男选手,赛事方:她呕吐晕倒被送医

极目新闻
2025-11-14 14:44:15
2025-11-15 09:48:49
荐史
荐史
读史使人明智,品史使人明理。
3396文章数 14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牛弹琴:中方对高市早苗的愤怒升级 严重后果正在显现

头条要闻

牛弹琴:中方对高市早苗的愤怒升级 严重后果正在显现

体育要闻

7-0狂胜!15万人口小岛离世界杯只差1分

娱乐要闻

王家卫让古二替秦雯写剧情主线?

财经要闻

银行直供房激增 有房产低于市场均价54%

科技要闻

2025年天猫双11近600品牌成交破亿

汽车要闻

小鹏X9超级增程动态评测全网首发 高速实测车内65分贝

态度原创

游戏
教育
旅游
亲子
时尚

盘点《穿越火线》口碑最好的六把武器,好像很多都已经没人用了

教育要闻

直播预告 | 一所小学的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是怎样“炼”成的?周日见!

旅游要闻

大槐树景区跻身全国百强!

亲子要闻

教育部最新发布:建议0-3岁幼儿禁用视屏类电子产品!

什么?!你告诉我佘诗曼已经50岁了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