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4日,武昌起义的第四天,正在老家洹上村过着赋闲垂钓生活的袁世凯得到朝廷的诏令,任命他为湖广总督,充陆军部长荫昌的副手,奔赴前线会办军务,指挥镇压革命军。
10月16日,袁世凯一番权衡后,拜折谢恩,正式应诏出山。
至此,蛰伏两年多的袁世凯,利用革命党的兴起,终于得以重新出山。
![]()
赋闲垂钓的袁世凯
而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袁世凯之所以能够重新出山,就是清廷打不过革命军,也指挥不动北洋六镇,无奈之下,这才重新任命袁世凯的,要不是武昌起义,袁世凯还继续待在老家呢。
这个结论对,也不全对。武昌起义,的确是袁世凯重新出山的契机。
但武昌起义前,执掌禁卫军并担任军咨大臣的载涛就有意让袁世凯复出了,但遭到隆裕太后的反对而未能实现,而后清廷上层因内阁总理之争日趋激烈,反而让袁世凯成为各方拉拢的对象。
可以说武昌起义前的袁世凯,距离复出只差临门一脚,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完全是透明人的存在。
要不然袁世凯也不会决意复出的时候,主动向清廷提一些条件,尤其是最为重要的“取得讨伐军总指挥权”。
![]()
护卫京城时期
不过要说袁世凯为什么能重新出山,得先谈谈袁世凯当初是如何被罢免的。
01
袁世凯罢免的时间是1909年1月2日,此时距离慈禧和光绪的去世不到两个月。
而当时袁世凯身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并与领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结好,权倾朝野,想要将袁世凯一撸到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时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的袁世凯
实际上,当时力主罢免袁世凯的,除了我们熟知的摄政王载沣之外,还有一直被忽视的隆裕太后。
在很多文章里,隆裕在清末就是一个小透明,除了在清帝退位这段时间提一嘴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存在感,但真实的隆裕太后,其权力意识与手腕仍不可轻视。
尽管慈禧遗命:
“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
但后面还有一句:
“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这意味着遇到重大事件,载沣这个摄政王需要请示隆裕后才可以推行。
很显然,慈禧就是防着载沣一手,让侄女隆裕对载沣进行牵制,防止再出现一个奕䜣乃至是多尔衮。
虽说慈禧的临终遗命奠定了宣统一朝的政治格局,但对载沣和隆裕的权力界限在哪,却是相当模糊。
毕竟什么是“重大事件”呢?什么时候需要向隆裕请旨呢?这里面都有太多的操纵空间了。
![]()
载沣
所以慈禧去世的第二天,隆裕就以“摄政王面奉皇太后懿旨”的形式向外界发布懿旨,正式行使太后的权力,并专门给载沣一封懿旨:
“各宫妃嫔不得传见摄政王”
既对外释放自己在宫中的独大地位之外,又防止同治帝其他妃嫔等人参与政。
而在确定“隆裕”徽号的第二天,隆裕再度发布懿旨:
“皇帝尚在冲龄,一时未能临幸颐和园。著该管大臣饬令司员等,将殿座陈设妥为封存看守。”
颐和园是慈禧当年养老的园林,如今让大臣封存看守就是暗示自己将参与政务。
这边隆裕积极巩固自身权力,那边载沣亦是如此,但慈禧的遗命,又不得不让他小心行事,更担心其他宗室人员和隆裕走的太近,威胁自己的权力,尤其是溥伟。
![]()
恭亲王溥伟
溥伟不仅是现任恭亲王,也是光绪驾崩后,重要的皇位候选人之一。
所以载沣一摄政,就立即传隆裕懿旨,表示除了规定的值班人员外,其余人等均不准在内住宿。
但溥伟呢?与皇位失之交臂,自然不乐意,以慰藉隆裕之际,主动表示:
“(要)自行要求停留宫中参与国政”
而这番话,自然引起载沣的忧虑,急忙喊奕劻一起面见隆裕,谈论溥伟出言无状等等,隆裕则下谕旨:
“黜陟赏罚,悉听监国摄政王裁度施行。自朕以下,均应恪遵遗命,一体服从。懿亲宗族,尤应懔守国法,矜式群僚”
可见,此时的载沣尽管有了摄政王的名号,却依旧需要借助隆裕的力量巩固了自己的权威。
而在后面的摄政礼节礼节制定中,也规定“监国摄政王在皇太后前称臣,行臣礼”,可见当时的隆裕权威是位列载沣之上。
![]()
隆裕太后
在这种情况下,要罢免袁世凯,必然需要隆裕的点头才可以,当然隆裕本身对袁世凯也没什么好感。
一方面时是戊戌政变期间,袁世凯的所作所为,另一方面就是光绪继承人这个问题。
光绪驾崩后,袁世凯先让御史封奏以恭亲王溥伟继承帝位,而后又劝载沣自行即位,甚至表示,如果有督抚反对,应妥当压制等等。
而后奕劻提议由溥伦继位的提议也得到袁世凯的认可。
![]()
奕劻
虽说袁世凯是因为清末乱世,国赖长君的想法,才提议让成年皇族即位,但这么一来,会让隆裕太后失去挟幼帝以自重的机会,事后自然得到隆裕的不满。
至于载沣,同样也有为哥哥出气的因素在内,但还有赶走袁世凯,将军权收回朝廷的心思,所以和隆裕不谋而合。
而一开始,隆裕和载沣就是奔着袁世凯的命来的,但张之洞认为,宣统刚刚即位,就屠戮大臣,非国家之福,这才让袁世凯保住了一命。
而袁世凯也意识到风向不对,被罢免的第二天,就带着儿子匆忙逃亡天津,要是不走,怕不是回家养“足疾”这么简单了。
因为发布免职上谕后,宫内居然搜出了几封弹劾袁世凯的密奏,内容涉及戊戌政变的一些事,一旦公布,必加重处罚。
鉴于慈禧去世之后,所留遗物应当由隆裕掌管,而罢免袁世凯期间,又恰好发现不利于袁世凯的密奏,很显然,这背后有着隆裕的授意。
02
从隆裕罢免袁世凯这件事可以看出,隆裕虽然没有像慈禧一样在宣统朝垂帘听政,但会干涉和参与朝政,而她参与的方式就是时不时的赏赐包括载沣在内的军机大臣。
一般而言,受到赏赐的官员会在第二天入宫谢恩,而隆裕则会在这个时候“详询诸事”,甚至将召见时间定在早朝之间,就连载沣,也时常受到隆裕赏赐,甚至得入宫“叩谢慈恩”。
可见在召见过程中,隆裕想要干预甚至影响政事,并非什么难事,甚至还一度革了载沣亲信端方的直隶总督职。
1909年,直隶总督杨士骧逝于任上,由端方继任。
端方是满洲正白旗人,一度依附翁同龢参与戊戌变法,本以为这是自己平步青云的好机会,没想到戊戌变法败的如此之快,端方也被一撸到底,后向慈禧献《劝善歌》,才受到赏识,并跟着载泽、戴鸿慈、徐世昌和绍英等人,一起出洋考察宪政,成为宪政新贵,并进一步担任直隶总督。
![]()
端方
端方进京谢恩的时候,连续两天受到载沣接见,深受载沣嘉许,以至于每日和载沣奏对均有三小时之久,可见载沣对于端方还算很看重的。
可没多久,端方就被罢免了,而罢免的罪名就是在慈禧归葬途中,沿途派人照相。
原来端方前往西洋考察的时候带回了一台相机,没事就喜欢拍照,眼见着寻常风景已经拍的无趣,端方就生起了拍慈禧出殡的心思。
结果,出殡队伍走到东陵隆思殿的时候,跟拍的摄影师被官兵发现。
对于朝廷而言,私拍太后出殡,属于大逆不道,被押到肃亲王善耆那亲自审。
得知端方犯了事,载沣打算保全,但隆裕却以“恣意任性,不知大体”为由,直接罢免了其直隶总督职位。
![]()
慈禧出殡照
载沣自然不乐意,还想继续保全,结果被隆裕怼了一句:
“孝钦皇太后(慈禧)若在,谁敢然者?”
这句话一说,载沣哪里还敢保,只能选择放弃,而端方的免职,也让载沣在朝臣面前大失脸面,也透露隆裕想要揽权之心。
尽管载沣被折了面子,但并非没有想法的人,而为了稳固权势,载沣打算从兵权入手。
早在摄政不久,就立即组建禁卫军,派亲弟弟载涛担任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又让另一个弟弟载洵控制海军。
而军谘处成立后,又让载涛掌管,可以说,在载沣的支持下,载涛这个贝勒爷在宣统朝的地位与日俱增,并对隆裕、载沣的权力博弈中,载涛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1910年撤换军机事件。
03
1910年8月17日,军机大臣世续、见习军机吴郁生一起被撤职,取而代之的则是毓朗与徐世昌。
这次军机大臣非比寻常,自载沣摄政以来,除了罢免袁世凯以那桐代替之外,其余两次换军机都是原军机大臣去世后才更换。
比如张之洞去世后,是戴鸿慈担任,而戴鸿慈去世后,则是让吴郁生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而这次突然的撤换,其实就是载涛的推动。
![]()
载涛
原来载涛出访欧美后,就大为感叹,认为大清国运之所以无法昌盛,就缘于一帮老朽之徒掌控枢机,所以回国后就建议载沣进行内政的革新,然后就有了这次军机裁撤事件。
而在裁撤这两人的同时,载沣又任命唐绍仪署理邮传部尚书。
这就有意思了,因为唐绍仪是袁世凯一系的人,让他担任这个职务,显然有替袁世凯逐步重返政坛铺平道路的意思,而这个推动者,其实也是载涛。
为啥载涛对袁世凯如此青睐呢?
这是因为袁世凯在任时期,曾派遣唐绍仪推行推进中美关系以抵制日本的外交战略,而这个战略也随着袁世凯的下台而没了下文。
而袁世凯被罢免后,日本和俄国居然在1910年7月签订了第二次密约,并着手吞并朝鲜,严重影响清朝东北的安全。
鉴于日本和沙俄的蠢蠢欲动,朝廷一部分又开始认可袁世凯之前的主张了,认为应该和美国也签订某种密约以制衡日俄,这自然受到刚从欧美考察归国的载涛的青睐。
事实上,自载涛归国后,就频频向载沣述说起用袁世凯的必要,认为国事举步维艰之际应迅速起用授予要职,一番话说的载沣大为心动,甚至派庆亲王奕劻前往河南传达了这个意思。
![]()
袁世凯
但袁世凯呢?认为现在局势没有明朗,以病未痊愈为借口没有同意,提议先起用唐绍仪,代替自己授予要职,观察情势之后再定去就。
不得不说,现在袁世凯的观望的确是一个比较实在的策略,毕竟袁世凯当初被罢免,除了载沣力主之外,还有隆裕的支持。
所以,他先让唐绍仪先行复出试探一番。
果然,隆裕对载沣没有与其商量就裁换军机一事大为不满,迫令载沣将此二人撤去。
载沣婉言请稍从缓,隆裕不答应,没办法,载沣以太后不应干预用人行政之权为借口,强行留下了毓朗与徐世昌。
既然隆裕对这次人事变动激烈反对,那必然也是不乐意袁世凯的复出的,这就导致先行探路的唐绍仪面临的处境倍加艰难。
其中和隆裕关系密切的度支部尚书载泽就激烈反对载涛主张重新起用袁世凯的建议,除此之外,和载泽姻亲湖广总督瑞澂,也弹劾唐绍仪的人品断不可用。
![]()
唐绍仪后出任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
果然,唐绍仪上任几个月,就“因病乞解职”,取而代之的就是盛宣怀。
04
尽管袁世凯的这次复出受到了很大的阻力,但很快,局势开始变得有利于袁世凯起来。
众所周知,慈禧去世前,已经准备立宪的,但需要进行一系列准备,最快也得到1916年举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
但一帮立宪派等不了,催促朝廷立即立宪,载沣无奈,于1911年5月8日搞出了皇族内阁,由奕劻任内阁总理,一时间舆论哗然,而奕劻也反复力辞。
为平息舆论,清廷又下谕:
“傥至数月以后,精力实有难胜,彼时再候谕旨”
意思几个月后,重新安排新的内阁总理。
![]()
皇族内阁成员
虽说皇族内阁引起舆论的极大反应,但一帮上层还是眼巴巴的想当这个内阁总理的,于是参与立宪而又威望极高的袁世凯因内阁总理之争,成了多方势力拉拢的对象。
而当时朝廷有志于内阁总理的又三派,分别是庆亲王奕劻一系、载涛与毓朗一系、载泽一系。
而这其中,掌握兵权又参与撤换军机大臣的载涛呼声最高,唯一不足的就是年龄。
这一年载涛年仅24岁,严重缺乏政治经验,此前奕劻就向载沣推荐过载涛,但载沣知道这个弟弟的斤两,予以否决。
和载涛相比,载泽这一年43岁,属于年富力强的年纪,而且还作为五大臣之一出洋考察宪政,有一定的立宪声望,目前任度支部尚书,掌握财政。
除此之外,载泽幼时在醇亲王府生活过,和载沣关系密切,按理说,是不错的内阁总理人选。
只是载泽和载沣关系密切的同时,又和隆裕关系不错,深为载沣顾忌,如果载泽出任内阁总理,无疑会加强隆裕的政治影响力,毕竟隆裕权力提高后,必然会谋求垂帘听政。
此前陆军部尚书铁良、协办大学士荣庆就曾提议隆裕垂帘听政,虽说没有成行,但要是载泽日后鼎力支持,不无可能。
这么一来,载沣更加不会选择载泽了。
![]()
载泽
既然载涛与载泽都不适合,加上皇族内阁饱受非议,那让政治经验丰富且威望较高的奕劻继续留任也是不错的选择。
至于奕劻呢?继续留任内阁总理也可以,但得启用袁世凯为协理大臣,要是真如此,那袁世凯的重新出山的阻力就大大减少了。
毕竟载沣要留住奕劻,必定会同意他的要求,至于隆裕,虽然不太喜欢袁世凯,但新的内阁总理难以选择,也不便强行阻拦。
事实上,皇族内阁要成立之前,就有人提议启用袁世凯了。
比如东三省总督锡良曾致电朝廷起用袁世凯这些“旧日声望素重之大员”以济时艰,虽说未被采用,但皇族内阁出台的第二天,协理大臣那桐在第二天具奏请辞时就称赞袁世凯“智勇深沈,谋猷闳远”,推荐袁世凯继任协办大臣。
就连袁世凯的政敌盛宣怀,也通过袁世凯的政治密友端方向其表达对其复出的善意。
朝廷上认可袁世凯,民间也认可袁世凯的政治影响力。
可以说,不管现在载沣到底怎么想,重新启用袁世凯,已经是必然考虑的的事了,而且载沣私下已经应允,只是到底能不能启用,还得看隆裕和载泽的意见。
05
虽说载泽对袁世凯没有好感,但现在得和载涛竞争继任内阁总理,鉴于袁世凯的影响力,自然也有意拉拢他,可以说,现在唯一的阻力就是隆裕了。
不久,四川保路运动的爆发,给了突破隆裕这一块的机会。
当时端方就趁机向载泽与盛宣怀建议起用袁世凯,并欲借湖广总督瑞澂助势,要是载泽同意,那背后的隆裕阻力就会小很多,但这一次,反倒是袁世凯表示了拒绝。
![]()
四川保路运动
为啥呢?因为袁世凯早就知道朝廷铁路收归国有政策的风险性,也知道处理不好,里外不是人。
所以在和盛宣怀书信往来时就表示过“愿长作乡人,以了余年”,委婉拒绝了复出之请。
这边袁世凯婉拒,那边瑞澂也不安好心,表面附和荐袁,暗地里则推荐同样在野的另一重臣岑春煊,而岑春煊又是奕劻、袁世凯一派的死敌。
载泽担心奕劻反对,趁奕劻请假之日向朝廷推荐,结果岑春煊不仅没有迅速赴任,还要求朝廷先下罪己之诏。
奕劻本就反对载泽、盛宣怀的铁路国有政策,现在居然又推荐自己政敌入朝,就借题发挥,指责载泽力推岑春煊复出一事,让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
事后载泽请假五日,奕劻上奏请辞,不被允许。
而选择奕劻留任,奕劻是必然让袁世凯复出进行协助的,而不选奕劻,载沣又不乐意载泽继任总理以促成隆裕的垂帘听政。
至于载涛,虽然看重,但能力及经验不足,所以,奕劻这个内阁总理职位,暂时还真没法替代。
可见,此时的袁世凯复出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尽管还有隆裕这个阻碍,但和隆裕归关系密切的载泽一派,对待袁世凯的态度倒是变得友好起来,这么一来,会极大促成隆裕同意袁世凯的复出。
果然,武昌起义一爆发,袁世凯的复出就得到各个派系不同程度的支持和默许。
首先就是奕劻系,武昌起义第三天朝议,那桐、徐世昌请求起用袁世凯,但载沣未采纳,仅仅仅将湖广总督瑞澂革职留任,让陆军大臣荫昌著督兵迅速前。
![]()
晚年的袁世凯
为啥载沣不乐意呢?主要是载泽为瑞澂妻舅,载泽背后又有隆裕支持,考虑到隆裕对袁世凯的态度,加上局势没有失控,自然有所顾虑。
但到了10月13日,武汉三镇都落入革命军之手,瑞澂不仅没能戴罪立功,反而罪责更重,载涛自然不会放过打击载泽机会,立即赞成起用袁世凯代替瑞澂之职,得到载沣的认可
鉴于当时各地还没响应武昌起义,清廷并未到非袁世凯不可收拾政局的境地。
这次出山,实际得益于载沣的大力支持,而载沣重新启用袁世凯,就是认为现今清廷内外交困,缺乏能干之人。
只是要想起用袁世凯,必须得到隆裕的同意,甚至还向隆裕请懿旨二次,前番瑞澂无能,隆裕也没理由反对,至此,袁世凯出山,在无阻碍。
10月14日,清廷宣谕补授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袁世凯再度出山。
虽说袁世凯接受湖广总督的任命,却须清廷答应其提出的一些条件方肯就道赴任,尤其是“取得讨伐军总指挥权”。
而隆裕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在10月20日的懿旨里特别提到“由内务府发交袁世凯派委妥员”,相当于在某种程度上对袁世凯复出的认可。
既然隆裕都没有意见,载沣也没有意见,而在这些条件都答应后,袁世凯终于决心复出,至此,历史迎来了新的一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