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明显感觉到,身边朋友们谈论买房的热情正在迅速冷却。过去聚餐时总有人兴奋地分享哪个新盘即将热销、哪片区域未来潜力巨大,如今取而代之的却是“要不要再观望一阵”“二手房价格会不会继续下探”的谨慎讨论。
2
这种情绪转变并非主观臆测,一份权威调查报告清晰揭示了背后的现实:居民对房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已跌至2019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市场信心的坍塌,正从个体感知演变为可量化的趋势信号。
3
究竟是什么让人们对房产增值的信心骤然消退?在新房价格看似回升与二手房普遍降价并存的现象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深层逻辑?
![]()
4
二手房全面下跌
5
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市场的冷暖往往最先体现在交易体验上。近期打算出售二手住房的人普遍反映,房源挂出数月仍难觅买家,即便有意向客户也多持观望态度,最终成交几乎只能依靠主动调低报价来促成。“以价换量”已成为当下二手房交易的核心策略。
6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9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为这一现象提供了官方佐证——当月二手房价格环比全线下跌,这是今年以来首次出现所有监测城市同步走低的局面,标志着市场进入集体调整阶段。
![]()
7
紧随其后的百城房价统计进一步印证了下行压力。中冶研究院数据显示,10月份百城二手住宅均价环比下降0.84%,跌幅较9月扩大0.1个百分点。
8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下跌覆盖全部监测城市,无一例外。连续两个月的普跌态势,彻底打破了此前关于局部回暖或结构性反弹的乐观预期,暴露出整体需求端的持续疲软。
![]()
9
作为衡量真实供需关系的重要指标,二手房市场的表现历来被视为楼市风向标。在过去几年中,即使新房市场波动剧烈,二手房凭借较高的流通性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价格体系。
10
但当前的全面回调表明,购房者的犹豫程度已达阶段性峰值。人们之所以不愿出手,并非缺乏居住需求,而是对房价未来的走势失去了基本信任。这份广泛存在的信心缺失,在央行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中得到了精准体现。
![]()
11
连续两季度不足10%的人看涨房价
12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为当前市场心态画出了清晰画像。2025年第三季度,央行在全国50个城市抽取2万户家庭开展调研,结果显示仅有9.1%的受访者预计下一季度房价将上涨。
13
超过半数(55.6%)认为房价将保持平稳,另有23.5%明确判断房价会下降,还有11.8%表示难以判断未来走向。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主流预期的转向,更凸显出市场共识的瓦解。
![]()
14
尤为关键的是,这已是连续第二个季度看涨者比例低于10%。自2019年以来,该数值首次长期处于个位数区间,创下历史低位纪录。
15
在此前数年中,尽管市场经历周期波动,看涨人群占比始终维持在两位数以上。而如今不足一成的比例,意味着超过九成的城镇居民已不再相信房产具备稳定升值能力。
![]()
16
表面上,“房价基本不变”似乎传递中性信息,但从资产属性角度分析,这一认知实则暗含贬值风险。房地产本身具有金融特性,持有过程中涉及贷款利息、物业管理、折旧损耗等多重隐性成本。
17
即便名义价格未变,扣除这些支出后,实际持有收益实为负值,相当于一种缓慢缩水的“软下跌”。再加上超过五分之一的人直接看跌,以及远超看涨群体的不确定人群,整个市场弥漫着浓厚的避险氛围。
![]()
18
这种集体预期的逆转,不仅影响个体购房决策,还会通过心理传导机制加剧市场低迷。卖方因担心后续更难出手而加速降价,买方则因预期进一步下跌而延长观望期,形成典型的“越跌越等、越等越跌”循环。
19
新房上涨之谜
20
与二手房持续承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房市场却呈现出价格回升迹象。据中冶研究院统计,11月百城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0.28%,这一数据引发部分人对市场回暖的猜测。
![]()
21
为何一边是二手房普遍抛售降价,另一边新房均价却逆势上扬?答案并不在于需求复苏,而在于供应结构的根本性变化所制造的“结构性上涨”假象。
22
科瑞机构数据显示,9月份重点城市新增商品房供应中,刚需类产品占比仅为30%,而改善型及高端项目占比高达70%。市场供给重心已由过去的功能性住房转向高单价、高品质产品。
![]()
23
这些主打改善需求的新建楼盘,大多符合最新规划标准,强调低密度、高得房率和生态空间设计,天然具备更高的定价基础。它们的集中入市,显著拉高了整体成交均价。
24
更重要的是,新房价格指数的上升并不能代表市场热度回升。事实上,今年以来百强房企销售面积同比持续下滑,说明真实购买力并未增强。
![]()
25
开发商大力推改善盘的本质,是在刚需市场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选择避开红海,通过产品升级实现利润保全。与其说是市场需求推动涨价,不如说是企业主动调整产品线的结果。
26
换句话说,当前新房均价的上涨,源于高价房源在成交量中的权重提升,而非供需关系紧张带来的普涨行情。这种由供应端主导的价格变动,不具备可持续性,也不能作为市场真正复苏的依据。
![]()
27
别为噱头买单
28
随着新房市场向改善型需求倾斜,“第四代住宅”成为众多房企宣传的核心概念。高得房率、空中花园、垂直绿化、低容积率等词汇频繁出现在广告文案中,吸引了不少购房者的关注。
29
然而作为消费者,必须清醒认识到:许多所谓的“第四代住宅”,实质是营销包装下的产品迭代,未必带来居住价值的实质性跃升。
![]()
30
目前市面上多数所谓“高得房率”项目,其实是通过扩大阳台赠送面积、加宽飘窗、设置半封闭空间等方式实现的。这些设计确实能让室内视觉效果更开阔、采光更充足。
31
但本质上并未增加独立功能房间的数量,也无法实现诸如两房改三房、小三居升级大四居这类真正提升生活便利性的结构性优化。
![]()
32
对购房者而言,虽然赠送面积看似提升了使用效率,但往往需要支付更高的总价。如果这类产品的单价明显高于周边品质相当的二手房,那么所谓的“性价比优势”便值得怀疑。
33
房产的核心价值始终取决于地段通达性、教育资源、医疗配套、交通便利度以及社区成熟度等硬性条件。一旦脱离这些基本面,仅靠概念堆砌打造的产品,很难在长期持有中维持资产稳定性。
![]()
34
已有多个案例显示,一些过度依赖宣传话术的楼盘在交付后,因实际体验与前期承诺存在落差,导致二手挂牌价迅速回落,甚至出现大幅折价出售的情况。
35
因此,在考虑是否入手“第四代住宅”时,务必结合自身真实居住需求,横向比较同区域二手房的实际得房率、户型实用性与总价水平,理性评估其真实价值,避免被华丽辞藻误导决策。
![]()
36
结语
37
从二手房价格全线回调,到居民房价预期触底;从新房均价结构性上扬,再到“第四代住宅”概念盛行,当前房地产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重塑。
38
拨开纷繁复杂的表象可以发现,市场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房产不再被视为稳赚不赔的投资工具,而是逐步回归满足居住功能的本质属性。
![]()
39
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现阶段最理性的应对方式是放下对升值的执念,聚焦自身切实需求。若是首次置业,不必过度担忧短期波动,在政策支持力度较大、价格趋于稳定的窗口期,优先选择区位优越、配套完善、性价比突出的房源即可。
40
若属改善型换房,则应重点关注户型合理性、居住舒适度与物业服务水平,而非盲目追逐营销概念。至于以投资为目的的购房者,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
41
在一个超过九成居民不看好房价上涨的环境中,房产作为投资品的风险系数已显著抬升。过去依靠房价普涨获取收益的时代大概率已经结束,但人们对美好居住生活的追求从未消失。
42
只要我们坚持理性判断,不随波逐流,不被表面数据迷惑,也不被营销术语裹挟,就能在这轮复杂调整中守住底线,既规避潜在陷阱,又能真正实现居住品质的跃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