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曾提及的趋势?当前三大信号正指向2026年房价走向
楼下中介门店的电子屏又换了标语:“核心地段现房直降10万,利率低至3%”,这让正琢磨换房的李婶犯了嘀咕:“当年马云说‘未来房价如葱’,那会儿觉得是玩笑,现在身边真有人几万块在小城买了房,2026年这房到底该买还是该等?”不光李婶纠结,小区里的张叔也拿着二手房挂牌通知叹气——挂了仨月的房子降了8万仍无人问津。其实不用只听传言,从住建部的政策部署到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当前三个官方信号早已把2026年的房价走向勾勒得明明白白,每一条都有权威依据撑着。
一、信号一:供给端“量价双调”,存量压力持续释放
房价的根基在供需,而官方数据显示,当前房地产市场正面临“存量高企、增量优化”的调整,这直接影响2026年的价格走势。
国家统计局2025年1月17日发布的2024年房地产数据明确显示,2024年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5327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10.6%,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幅更是高达16.2%。这意味着市场上积压的房子还在增加,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库存去化压力突出。与此同时,新增供应也在“精准收缩”,2024年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7389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0%,住宅新开工面积同步下降23. 0% ,开发商拿地更谨慎,避免新增库存压力。
更关键的是保障房的“分流效应”。住建部在2025年10月1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十四五”期间已推进城中村改造项目2387个,建设筹集安置住房230多万套,且未来仍将持续扩大保障房供给规模。这类住房价格远低于周边商品房,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将通过收购存量商品房充实保障房房源,给予城市政府更大定价和用途自主权 。大量平价保障房入市,无疑会进一步分流商品房需求,2026年的供给端压力只会增不会减。
![]()
二、信号二:需求端“政策托底”,购房成本降至历史低位
面对市场调整,官方持续释放需求端利好,房贷利率和购房门槛双双下降,但需求复苏的节奏直接决定房价走势的“温度”。
金融端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国人民银行2025年5月20日下调5年期以上LPR至3.50%,随后多地跟进调整,到2025年11月,全国首套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降至3.05%左右,公积金贷款5年以上利率更是低至2.6%。更利好存量业主的是,2025年11月多地银行更新存量房贷利率重签细则,高利率用户可主动申请下调,100万贷款30年最高能省61.9万元利息,这无疑减轻了已购房家庭的压力,也为潜在购房者释放了消费空间。
政策端还在持续“松绑”。住建部明确坚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已放宽郊区限购,全国多地取消普通住宅与非普通住宅标准,通过“卖旧买新”退税、购房补贴等措施刺激改善需求。但从实际数据看,2024年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2.9%,住宅销售额下降17.6% ,需求复苏仍显乏力。这意味着2026年即便政策托底,房价也难有普涨动力,更多是“以价换量”的局部波动。
三、信号三:市场逻辑“回归居住”,投资属性持续弱化
马云当年的判断核心是“房子回归居住本质”,而当前官方的政策导向和市场数据,正印证了这一趋势在2026年将更加凸显。
首先是“保交楼”筑牢居住属性根基。截至2025年10月,全国750多万套已售难交付住房实现交付,住建部通过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将项目纳入“白名单”给予融资支持,目前“白名单”项目贷款审批金额已超7万亿元 。交付风险的化解,让购房者更关注房子本身的居住价值,而非投机收益。
其次是投资需求加速退场。2024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中,定金及预收款下降23.0%,个人按揭贷款下降27.9%,反映出市场观望情绪浓厚。同时,官方持续强调“房住不炒”,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稳住楼市”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绑定,明确反对投机性购房 。当投资客大量抛售存量房,市场供需进一步向刚需倾斜,2026年房价的“投资溢价”将持续被挤出。
四、看清趋势:2026年买房,盯紧“核心需求”更靠谱
综合三大官方信号不难看出,2026年房价既不会“跌成葱”,也难再“涨上天”,而是呈现“区域分化、回归刚需”的明确趋势,普通人买房可瞄准三个方向:
一是核心城市的“改善型住房”仍有支撑。住建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15个省区市二手住宅交易量超过新房,核心城市的优质地段、配套完善的改善房,因供给稀缺仍具保值能力。二是避开“高库存”区域。国家统计局明确库存过高的城市将缩减土地供应 ,三四线城市非核心地段的房子仍有降价压力,入手需谨慎。三是善用政策红利。刚需群体可抓住房贷利率低位窗口期,通过“带押过户”“商转公”等官方支持的方式降低购房成本。
说到底,马云提及的“房价如葱”,本质是指房子回归居住属性与收入匹配的合理区间。从住建部的供给优化到央行的金融支持,从国家统计局的存量数据到市场的需求转变,每一个官方信号都在推动楼市走向理性。2026年买房,与其纠结涨跌,不如聚焦“是否真的需要住”,按需置业、选对地段,才能让房子真正成为“安居之所”,而非“负担之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