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大家买房直接去银行就行了,不但能享受巨大的价格优惠,而且房子是银行作为业主直销的,不是法拍房,所以就不用担心法拍房的糟心事儿,还没有中介收中介费。那问题来了,银行怎么突然就开始卖房了呢?他们手里的房子哪来的?有人更是担心,这种银行直售房会不会对本来就疲软的二手房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呢?
根据《经济观察报》上周五的报道,银行们开始亲自下场卖房子了。在我们的房价还在努力止跌回稳的路上,银行们竟然来这一手。光是四川农信银行挂牌出售的房产就有2.4万套,广东农信也有1.2万套,而且,这绝不是个别现象。其他银行,比如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也都是有的,只是各省市的农信银行的规模更大。
那这些房产是哪儿来的呢?又为什么以前看不到这个现象呢?其实,这些房子也都是抵债房。它们跟以前的法拍房有什么区别?共同点都是有人或者企业欠了银行钱还不上了,就用房子抵债。个人最常见的就是房贷和抵押贷;要么有些企业本身就是干房地产的,以前向银行申请了贷款还不上了,那手里的房子自然也就会被用来抵债。
那银行直售房和法拍房的区别又是什么呢?最大的区别就是直售房都已经走过法律程序了,已经过户到银行手里了。那为什么以前几乎没见过这种房产呢?
这是因为以前企业或者个人欠银行贷款还不上了之后,再到法院强制执行,把房子从原业主过户到银行,一般需要1~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时间太长了,不如直接把这些债权卖给购买不良资产的机构,或者走房子的法拍流程。
但现在,也许是银行发现把债权直接卖给不良资产处置的机构,可能卖不上价了,导致银行的损失过大;而银行选择把抵押房走法拍,现在周期也很长,因为法拍房市场供应量巨大,但成交量却很低,大量的法拍房也已经很难快速变现了。
所以银行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放出第三条路——亲自下场卖房了。以后大家去银行办业务的时候,银行职员可能会问你:“要不要看一下银行手里的房子?”
但不得不说,这些房子的性价比有可能是比较高的。首先就是价格便宜,根据《经济观察报》记者的报道,一些银行挂出来的房子,往往是低于市场价20%~30%的价格。因为这些房子被银行挂出来一段时间后,如果无人问津,银行就会大幅调低价格。而且这些银行直售房比法拍房风险小多了,为什么呢?
法拍房是原业主因为债务问题导致被法院强制执行的房产,买家后续可能需要直接面对原房主的各种不配合,所以是要看运气的。但是买银行直售房,是跟银行直接签合同。银行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流程清晰,手续规范,这就避免了跟原房主扯皮的可能性。这些房产在银行上架前都已经通过法院强制执行等手段,将产权清晰明了地过户到银行名下,这样一来,原有的债务纠纷和产权争议已经在法律层面解决了。
那最大的问题来了,现在有人就开始担心,银行直售房会不会对本来就很疲软的二手房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呢?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会造成巨大冲击,理由也很简单。首先,银行直售房都是银行想急着卖掉换钱,他们这是处置风险,是不用考虑盈利的,甚至愿意承受一定的亏损,所以他们就很有打折出售的冲动。
我们的二手房长期以来定价一直是非常看业主心态、中介评估,再加上最后周边的房子的成交案例的,而且业主也存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所以二手房交易一直存在着一种价格粘性。但银行直售房,他们可不管什么三七二十一,都是以快速回笼资金、降低损失为目的,他们卖房往往只要回贷款的本,或者亏得不多,就愿意成交了。
而且最近已经有部分房子出现了市值低于银行贷款余额的现象了。比如说,有人买房的时候,总价是200万,首付60万,欠银行140万,而现在这套房子只能卖100万了。说实话,贴钱卖房对普通人来说还是很痛苦的,很多人是不愿意的,也不会这么干。但房子一旦到了银行手里,他们都是无比坚决,特别喜欢快刀斩乱麻,可能会在90万的价格就提前抢跑了,卖不掉还会继续打折。
其次,据说,不少银行都强化了不良资产处置部门的职能,将抵押房直售纳入了重点考核任务。这就不得不让人感叹,以前的房贷被誉为银行最优质的资产,现在却被当成不良资产,要尽快甩掉。而且今后有可能会有更多的银行直售房出现在市场上,因为一套被抵押的房子,在原业主还不上贷款或主动断供之后,需要1~3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变身为银行的直售房。而大家普遍认定,这个全国性的房价下跌是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的。
不过大家也不用过度担心,从大型媒体报道的信息来看,现在银行直售房还集中在各地方的远郊或三四五线城市为主,对一二线城市或地理位置优质的二手房的冲击是有限的。而且,如果银行直售房大规模出现,很大几率会受到监管,以免影响整个二手房市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