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陆续和很多品牌的创始人聊关于个人IP定位的问题。
他们有的是已经在微信视频号上做了尝试,有的是还没有任何的思路,还有的是已经小有成就但是后继乏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人都在做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
有的是为了流量去拍短视频的,但是其实他自己并不擅长上镜;有的是跟风似然,似乎不做个人IP企业就经营不下去了;还有的是自己的主业都快做不下去,想靠着个人IP做点其他的。
我们曾服务过一家制造行业的隐形冠军,他们的五金配件厂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50%,技术专利有100多项。
有一次我在老板的视频号上,看到他发布的模仿热门舞蹈的视频,跳得笨拙而又辛苦。看到这个50多岁的中年人,我突然感觉非常心疼。
于是,我和他通了个电话:
“张总,你是怎么搞定上次德国那个大客户的?”
“那很简单呀”,他语调一下子提高了,“我带着他们在车间里待了三天,把每个工艺细节和流程都讲通,讲得非常清楚。”
“那为什么不在视频号里讲这些内容呢?”
他愣住了。
![]()
平台不重要,形式也不重要
我们总容易陷入一种错觉:以为成功的IP的秘诀就是跟对了风口,选对了平台,用对了形式。
看到别人在视频号就去视频号、看抖音热就冲抖音、看小红帽爆就做小红书……但真相是平台会过时,形式也会过时,只有你擅长的东西不会过时。
这些年我们其实也接触过各种品牌的管理者,也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
一位做投资的老大哥,他完全不懂短视频,但他很擅长做深度分析。
身边所有的人都说“现在没人看长文”的时候,他坚持每周写一篇行业的深度观察。
三年下来他的公众号也只有5000多个粉丝,但这5000人里边有200多位是上市公司的高管。
一位母婴品牌的创始人,在镜头前说话都会非常的紧张,但她特别会拍产品的细节图。
我就建议他在小红书发图片,把每一个设计细节都拍的清清楚楚,配上真诚的文字说明,一年时间也积累了接近3万多的精准粉丝。
你看,真正的IP,不是哪个平台火就去哪,而是哪个平台最适合展示自己的擅长就去哪里。就如同优秀的猎人,从来不会抱怨工具,而是选择最趁手的工具。
![]()
所有内容的底层都是表达
品牌做内容有个很大的误区:以为需要很强的表演能力,其实不是这样的。
所有内容的底层都是表达,而表达最真重要的就是真诚。
我们可以看看莲花味精的直播室:一个国货老品牌,他们的直播间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就是一个姑娘坐在那里对你微笑,然后推荐他们的味精,但是就这样一个状态,顾客的在线数和回购率都是挺高的。
![]()
为什么?因为真实。
消费者可能说不清什么是好内容,但他一定感觉到什么是最真诚的表达,就像我们交朋友一样,最终选择成交的永远是那些真实做自己的人。
![]()
为什么很多人的IP没有温度呢?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
直到有一次和一个做得很成功的美食博主在聊天,她说我发现一个规律:只要我做的菜是自己真心爱吃的,视频数据就好;要是为了蹭热度做自己不喜欢的菜,数据就一定很差。
突然之间就明白了:温度其实来源于热爱。
就像我在一些公开课上讲起我的客户成功案例,听众私下都会说我的眼睛会发光。
其实这就是源于热爱。
做项目的过程,我能记住每个客户的细节,甚至几年前合作的一个小企业老板孩子的名字都会记得,这种发自内心的关心和了解,让我们在分享每个案例时,都会生动并且充满感染力。
相反,太多人在做内容时,首先想到的是用户喜欢什么,而不是我擅长什么热爱什么,于是内容变成了讨好,变成了表演,唯独没有了真实的自己。
没有温度的IP,某种程度上就像塑料花一样,再漂亮也闻不到香气。
![]()
顶级商业IP,都只做自己绝对擅长的事情
我们看看那些成功的商业IP,无一例外都是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早年的雷军讲起产品研发时的那种投入,是你让他去讲别的他可能都讲不出来的专注;而董明珠说起质量要求时的那种执着也是装不出来的;还有罗振宇每天坚持60秒的语音,背后也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实时积累。
![]()
抛开这些大企业,我们在服务郑州的一家烘焙品牌时,认识一个做烘焙培训的90后姑娘,她有个绝活:能准确说出每种面粉蛋白质含量对口感的影响。
所以我就建议他围绕这个点挖掘内容,持续输出一个栏目,叫“面粉里的科学”。
然后,围绕这个栏目做线下的科普实践,也吸引了很多的客户。
所以,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往往藏在我们自己最熟悉最得心应手的领域内。
![]()
怎样找到自己的绝对擅长?
首先,回想一下,做什么事的时候,你完全感觉不到时间流逝。那个能够让你废寝忘食的事情,很可能就是你的天赋所在;
其次,你的朋友经常因为什么事来找你帮忙,那些别人觉得很难,而你能却能够轻松搞定的事情,可能就是你的独特价值;
最后,做什么事情能够给你带来最大的成就感?就是那种做完之后忍不住“哇,我真厉害”的时刻,这是你的热情所在。
这三个问题答案的交集很可能就是你的绝对擅长。
结语
说到底,做个人IP和做企业做产品都是一样的道理,最厉害的策略往往是最简单的策略,把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
那些为了流量去拧巴自己的,最终都会被流量反噬;那些为了热度伪装自己的,最终也会被热度抛弃。而那些真诚做自己专注的做擅长知识的人,才能在这个浮躁的内容时代站稳脚跟。
所以,下次当品牌在纠结做什么内容的时候,不妨先放下所有的运营技巧和流量密码,问问自己:
我到底擅长什么?
我热爱什么?
我能提供什么独特的价值?
答案可能就会在这些问题里。(完)
【零售案例】| | | | | | | | | | | | | | | | | |
【医药案例】| | | | |
【餐饮案例】| | | | | | | | | |
【银行案例】| | | | | | | |
【保险案例】| | | | | |
【食品饮料】| | | | | | | | |
【其他案例】| | | | | | | |
【公域运营】| | | |
【私域运营】| | | | | | | | | |
【IP方法论】| | | | | | | |
【社群运营】| | | | | |
【组织变革】| | | | | |
【AI大洞察】|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