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生前对名利和财富极为重视,至死都不愿放手,然而一旦离世,这些名利财富便不再属于他们。生前吝啬于物质上的付出,显得毫无意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应将财富挥霍一空,而是应保持对财物的自然态度,避免过于吝啬。适度的物质享受是合理的,但一旦过度便成了奢侈;而死死攥住手中的钱财,自己不舍得用,更不愿施予他人,更是大错特错。
人从出生到死亡,不过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在生命的过程中,若只想着做一个守财奴,那么赚再多的钱也毫无意义。这些钱财在我们生前是束缚的枷锁,在我们死后不知又将变成谁的枷锁。不如舍弃,换取更多的温暖。那些用于实际生活的钱财,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
金钱和财富固然美好,常常令人趋之若鹜,不遗余力地追求。然而,金钱并非万能,财富也未必总能带来快乐。唯有超越其存在,才能真正享受生活。佛家教导世人,真正的金钱观应是对物质的东西既能欣然接受,亦能乐于付出。
一位信徒对默仙禅师说:“我的妻子贪婪且吝啬,对于行善之事,连一点钱财都不舍得。您能否到我家中,向她开示,让她愿意行些善事?”
默仙禅师是个爽快之人,听完信徒的请求,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当默仙禅师来到信徒家中时,信徒的妻子出来迎接,却连一杯水都舍不得端给禅师喝。于是,禅师握紧拳头问道:“夫人,你看我的手天天如此,你觉得如何?”
信徒的妻子答道:“如果手天天这样,那是有毛病,畸形啊!”
默仙禅师点头道:“没错,这样确实是畸形。”接着,他伸展开手,继续问道:“那假如天天这样呢?”
信徒的妻子回答:“这样也是畸形啊!”
默仙禅师立刻抓住机会,说道:“夫人,您说得对,这些都是畸形的表现。对金钱只知道贪婪索取,却不懂得布施,这是畸形;只知道挥霍浪费,却不懂得储蓄,同样也是畸形。金钱需要流通,要做到既能收入也能支出,要量入为出。”信徒的妻子听后,终于恍然大悟。
握紧拳头象征着过于吝啬,而张开手掌则意味着过于慷慨。在默仙禅师这样的比喻下,信徒的妻子对为人处世、经济观念以及用财之道,都有了深刻的领悟。
有些人过于贪财,有些人则过分施舍,这些都不是禅道所倡导的财富观。我们应该明白,喜舍结缘是财富顺利积累的根源,因为不播种就不会有收获。布施应当在既不让自己感到困苦,也不让自己感到烦恼的情况下进行,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否则,便失去了施舍的纯粹意义。
![]()
在现代社会,许多富有之人乐善好施,对金钱慷慨大方。他们认为,财富并不总是带来快乐,而散财行善、投身慈善事业,反而能找回幸福感,这体现了一种正确的财富观和布施方式。
对于普通人而言,虽然没有巨额财富,但也不应因金钱而变得锱铢必较。钱财的目的是让生活越来越好,而非让人变得提心吊胆或终日汲汲营营。那些被我们紧握的财富,原本就不可能永远属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被自己用出去的钱财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多布施一分钱财,便多舍去一分贪念,多收获一分善缘;多清空一分财富带来的负担,便多领悟一分简单生活的真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