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手机里存着几十 G 的学习资料,每天打卡背单词、学技能,可三年过去还是原地踏步;跟风做副业、追风口,忙到凌晨却没赚到钱,反而欠了信用卡;明明对伴侣不满意,却因为 “年纪到了” 勉强结婚,最后一地鸡毛。
我们总在问 “怎样才能变富有”,忙着学成功人士的方法论,却从没停下来想:也许人生根本不需要做对一百件事,只要少做错几件关键的事,再守住几个核心原则,就已经能超越 80% 的人。
查理・芒格早就点透了这个真相:“生活和生意上的大多数成功,来自你知道应该避免哪些事情。” 他活了 99 岁,从没靠投机取巧,只是坚持避开愚蠢的坑、守住做人的根本,就活成了人人羡慕的 “富有者”。
这里的 “富有”,无关金钱,而是内心的踏实、关系的可靠、人生的掌控感,这才是真正带不走的财富。
![]()
第一点:先搞懂怎么不把人生搞砸,比学怎么成功更有用
别再死磕 “成功秘籍” 了,芒格的秘诀是 “反向生存”
你肯定刷到过不少 “30 岁前年薪百万的 5 个技巧”“普通人逆袭的 3 个风口”,可越学越焦虑。这就是最常见的误区:我们总在追求 “如何变优秀”,却从没思考 “如何不变得糟糕”。
芒格的认知恰恰相反:“我们从来不去试图成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持续地试图别变成蠢货。”
他年轻时在阿拉斯加当气象预报员,北极圈的天气说变就变,错判一次就可能让飞行员丧命。
他没去研究 “怎么精准预测晴天”,反而天天分析 “哪些天气会导致空难”,机翼结冰、燃油不够备降,只要避开这两个致命点,安全率就提升了 90%。
这背后是心理学里的 “损失厌恶” 原理:比起得到 100 块的快乐,失去 100 块的痛苦要强烈 2.5 倍。
人生也是这样,一次致命错误(比如糟糕的婚姻、透支信用的决策),可能抵消十年的努力;但只要避开这些坑,哪怕走得慢,也在稳步向上。
我认识的 “人生赢家”,都在偷偷做 “减法”
前同事 Lisa 就是个例子。30 岁那年,她身边的人要么跟风创业,要么跳槽去赚快钱,她却列了张 “绝对不碰清单”:不做需要垫资的生意、不跟三观不合的人合伙、不因为 “别人都做” 就结婚。
有次她闺蜜拉她做微,说 “三个月就能买包”,她翻了翻代理合同,发现要先交 5 万加盟费,立刻拒绝,后来那品牌半年就跑路了。别人催她 “再不结婚就晚了”,她坚持 “不将就”,32 岁遇到现在的老公,两人互相扶持,比那些凑合结婚的同事过得幸福多了。
Lisa 说:“我没什么过人的本事,就是少踩了几次大坑。”
这正是芒格的逻辑:“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我就永远不去哪里。”那些看似 “没野心” 的选择,反而帮她攒下了最宝贵的财富,时间、信任和安稳的生活。
怎么做到不把人生搞砸呢?分享3 个马上能用的方法
![]()
1、画一张 “人生死亡清单”:拿张纸写下 “哪些事做了会让我后悔十年”—— 比如为了钱做违心的工作、跟消耗你的人纠缠、透支健康熬夜。把这张纸贴在手机壳里,做决策前先看一眼。
2、做 “最坏情况测试”:每次想做一件事,先问自己 “如果搞砸了,我能承受后果吗?” 比如想辞职创业,先算 “存款够不够撑 1 年”;想结婚,先想 “如果对方失业 / 生病,我还愿意跟他过吗?” 能承受再做。
3、建个 “错题本”:把每次后悔的事记下来,比如 “轻信别人的承诺亏了钱”“说话太冲伤了朋友”,每周翻一次,慢慢就会形成 “避坑直觉”。
第二点:把 “靠谱” 变成人生的 “硬通货”,比啥技能都值钱
真的别再迷信 “人脉和技巧”,芒格说 “可靠才是顶级能力”
职场里总有种误区:觉得会说话、懂套路、有技能,就能混得好。
可你有没有发现,那些真正被重用、被信任的人,往往不是最 “聪明” 的,而是最 “靠谱” 的,答应的事一定做到,出错了不甩锅,有问题提前说。
芒格早就戳破了真相:“极度的成功很可能是由几个优点发挥到淋漓尽致造成的,而可靠就是其中之一。”
他跟巴菲特合作几十年,从没红过脸,核心就是 “彼此靠谱”,巴菲特说 “查理从不说谎,也从不夸大其词”,芒格说 “沃伦承诺的事,比合同还管用”。
这不是鸡汤,而是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信任的建立成本极高,破坏却只要一秒。
一个靠谱的人,等于自带 “信任背书”,别人跟你合作不用防着你、不用反复确认,自然愿意给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