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观经四帖疏》《观无量寿经》《观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念了一辈子佛,临终能往生吗?
这个问题,困扰过无数念佛人。有人每日念佛数万声,持续几十年,可临终时却心生疑惑,不知能否往生;也有人临终前才开始念佛,短短几句,竟然瑞相频现,决定往生。
这是为什么?难道几十年的功夫,还比不上临终几句佛号?
唐代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说过一句话,道破了往生的真相。这句话后来被历代祖师反复强调,可惜真正明白的人却不多。
临终往生,到底靠什么?是靠念佛的数量,还是靠平时的修持?还是另有玄机?
这个问题的答案,关系到每一个念佛人的终极归宿。
![]()
大唐贞观年间,长安城外有一座古寺,名叫悟真寺。寺中住持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法号慧远,专修净土法门已有四十余年。
老和尚每日念佛三万声,从未间断。他的功课极有规律:清晨三千声,上午一万声,下午一万声,晚上七千声。四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寺中弟子都说,师父这般精进,往生极乐是铁板钉钉的事。
可老和尚自己心里,却总有些不安。
这日,他召来首座弟子净行,问道:"净行,为师念佛四十年,你说能往生吗?"
净行愣了愣,赶紧说:"师父修行如此精进,怎会不能往生?弟子觉得,师父将来往生时,必定瑞相频现,莲花来迎。"
老和尚却摇摇头:"为师心里没底。这些年念了多少佛号,连自己都数不清了。可每次念到最后,总觉得心不够诚,意不够切。有时候口里念着阿弥陀佛,心里却在想着寺里的事务;有时候念着念着,就打起妄想来。这样的念佛,能往生吗?"
净行不知该如何作答。
正说着话,外面进来一个人,是寺里新来的香客,姓张,是城里的一个商人。这张居士也是念佛人,不过他念佛的方式和老和尚大不相同。
张居士生意繁忙,每日早晚只能各念一串佛珠,一百零八声。可他念佛的时候,却是全神贯注,口里念着,心里想着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想着阿弥陀佛的慈悲。念完了,才去忙生意上的事。
这日,张居士来寺里进香,正好听到老和尚和净行的对话。他想了想,壮着胆子说:"老和尚,弟子有个疑问,不知当讲不当讲?"
老和尚示意他说。
"弟子听人说,往生极乐,关键不在念佛多少,而在临终那一刻。不知这话对不对?"
老和尚皱了皱眉:"这话倒是有些道理。可平时不好好念佛,临终那一刻又从何而来?"
"是这个道理。"张居士点头,"可弟子又听说,有人念了一辈子佛,临终却往生不了;也有人一辈子不曾念佛,临终念了几句,反倒往生了。这又是为何?"
这话把老和尚问住了。
正在这时,寺外来了一位云游僧人。此人法号道绰,是当时净土宗的一位大德,善导大师的师父。他云游至此,正好听到了三人的对话。
道绰大师走进来,合掌道:"阿弥陀佛,贫僧在外面听到几位的谈话,想起一件往事,不妨说来听听。"
众人赶紧请大师上座。
道绰大师坐定后,缓缓说道:"这事发生在二十年前,贫僧还在玄中寺的时候。那时寺里有两个居士,一个叫王福,一个叫李善。"
"这王福是个虔诚的念佛人,每日念佛一万声,从不间断。他持戒精严,待人和善,在当地很有名望。大家都说,王居士这样的修行人,往生是没问题的。"
"而李善呢,是个杀猪的屠户。他本来不信佛,可有一天,他杀猪的时候,猪叫得特别凄惨。那叫声让他想起了地狱里的哀嚎,心里突然就害怕起来。从那以后,他就放下屠刀,开始念佛。可他没读过书,也不懂什么道理,就只会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
"李善念佛很少,有时候一天就念几声。他还要养家糊口,只能去做些粗活。可每次念佛的时候,他都会想起那头猪的叫声,就特别恳切地求阿弥陀佛救他,别让他堕地狱。"
道绰大师顿了顿,喝了口茶,继续说:"二十年前的秋天,这两个人几乎在同一天病倒了。"
![]()
"王福病得很重,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他的家人请来寺里的和尚为他助念。他自己也很用功,躺在床上还在念佛。可念着念着,他心里就开始打妄想了。"
"他想着自己念了这么多年佛,应该能往生吧?可转念又想,听说往生的时候会有瑞相,会看到莲花,会闻到异香。万一自己临终的时候什么都看不到,那可怎么办?"
"他越想越怕,念佛的声音也越来越小。到了第三天,他突然对家人说:'我恐怕去不了极乐世界了。'说完就断气了。"
"断气之后,他的身体很快就冷了,脸色也不太好看。助念的和尚们都觉得奇怪,这么精进的居士,怎么会是这种情况?"
众人听到这里,都沉默了。老和尚更是心里一紧,他发现,王福的情况和自己很像。
"那李善呢?"张居士忍不住问。
道绰大师笑了笑:"李善也病了,而且病得更重。他没钱请和尚助念,家里就他老婆一个人照顾。他躺在床上,知道自己快要死了,心里特别害怕。"
"他想起自己这辈子杀了那么多猪,肯定要下地狱。他不想下地狱,就拼命地念佛,一声接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他老婆在旁边哭,他也顾不上,就只管念佛。念到第二天晚上,他突然不念了,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房梁上面。他老婆吓坏了,问他看到什么。"
"他说:'我看到莲花了,金色的莲花,从天上降下来。还有佛,金光闪闪的佛。'说完,他就笑了,然后闭上眼睛,走了。"
"他老婆摸他的身体,从头顶开始,一直是温热的。而且屋子里有一股香味,说不出是什么香,但特别好闻。邻居们都闻到了,纷纷来看。大家这才知道,这个屠户往生了。"
道绰大师说完,看着众人:"你们说,这是为什么?王福念了一辈子佛,李善只念了短短几个月。王福每天念一万声,李善一天才念几声。可为什么往生的是李善,而不是王福?"
老和尚沉思良久,试探着说:"是不是因为李善临终的时候心更诚?"
"不仅如此。"道绰大师点头,"关键在于,李善临终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求阿弥陀佛救他。他没有怀疑,没有妄想,就是一心求救。这一念的真诚,超过了念佛的数量。"
"而王福呢,他念佛虽多,可临终的时候,心里却生起了疑惑。这一念疑惑,就障碍了往生。净土法门,最忌怀疑。你疑惑能不能往生,这一疑,就和极乐世界隔开了。"
净行问道:"可是师父,难道平时念佛就不重要了吗?如果平时不念,临终怎么会念?"
"平时念佛当然重要。"道绰大师说,"平时念佛,是在积累资粮,是在熏习你的心识。你平时念得多了,临终的时候才提得起佛号。可光有数量不够,还要有质量。"
"什么是质量?就是你念佛的时候,心在不在佛号上,心跟佛相不相应。有的人念佛,口念心不念,这叫有口无心。有的人念佛,心里虽然想着佛,但夹杂着妄想,这叫夹杂不纯。只有口念、心念、意念都在佛号上,这才叫真念佛。"
张居士若有所悟:"所以不是念得多就一定能往生,而是要念得相应?"
"正是如此。"道绰大师赞许地点头,"《观无量寿经》里说得清楚,往生有九品。上品往生的,是那些发菩提心、一心念佛、临终心不颠倒的人。中品往生的,是那些持戒修善、临终遇善知识、教其念佛的人。下品往生的,甚至包括五逆十恶的罪人,只要临终遇到善知识,真心念佛求生,都能往生。"
"这说明什么?说明往生的关键,不完全在平时修了多少福,念了多少佛,而在临终那一刻,你的心是什么状态。"
老和尚听得出神,忽然问道:"那临终那一刻,心应该是什么状态?"
道绰大师正要回答,外面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小沙弥跑进来,气喘吁吁地说:"师父,不好了!城西的刘老爷病危,家里人来请师父去助念。"
这刘老爷也是寺里的大施主,一向支持寺院。老和尚听说他病危,立即起身要去。
道绰大师也站起来:"贫僧也去看看。刚好可以让你们见识一下,什么叫临终关键。"
一行人匆匆赶到刘府。
刘老爷躺在床上,脸色蜡黄,呼吸微弱。他的儿子跪在床边,不停地念着佛号。
老和尚走到床前,轻声问:"刘居士,你可能听到我说话?"
刘老爷微微睁开眼,点了点头。
"你现在就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不要想别的。"老和尚说。
刘老爷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他儿子凑近听,然后说:"爹说,他舍不得家里人。"
老和尚一听,心里一沉。这是临终挂念,最容易障碍往生的。
道绰大师走上前,在刘老爷耳边说:"刘居士,你听着。你现在舍不得家人,可你想过没有,你若不能往生,来世再见他们,可能就是冤家了。你若往生极乐,证得神通,才能真正护佑家人。哪个更好?"
刘老爷听了,眼神似乎清明了一些。
"现在,你就跟着我念。"道绰大师开始念佛,声音平和而坚定,"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刘老爷的嘴唇开始微微动着,跟着念。他儿子也跟着念,屋里的人都跟着念。
念着念着,刘老爷的呼吸平稳了一些。他的眼神不再游移,而是定定地看着前方某处。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笑了,笑得很安详。然后,他的呼吸停止了。
屋里的人还在念佛,没有人停下。道绰大师示意大家继续念,至少要念两个时辰。
两个时辰后,大师让人试探刘老爷的体温。从头顶摸下来,一直到胸口都还是温热的。
"往生了。"道绰大师肯定地说,"他临终那一刻,放下了挂念,一心念佛,所以得以往生。"
走出刘府,天已经黑了。老和尚一路沉默,显然在思考着什么。
回到寺里,他对道绰大师说:"大师,弟子今日受教了。可还有一事不明,您说临终关键,到底关键在哪里?"
![]()
道绰大师看着夜空中的星星,沉默了片刻。
"这个问题,关系到往生的根本,也是净土法门最核心的奥秘。"他缓缓说道,"当年,我师父昙鸾大师临终前,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偈子。那个偈子,道破了往生的真相。"
众人都竖起耳朵,等待着大师的开示。
道绰大师却停住了,看着远方的月亮,叹了口气:"可惜啊,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太少了。许多人念了一辈子佛,到头来还是不得其门而入。"
老和尚急了:"大师,那您快说啊!"
道绰大师转过身来,目光炯炯:"你真想知道?"
"弟子恳请大师开示!"老和尚深深地行了一礼。
"好。"道绰大师点点头,"那我今晚就给你们讲透了。这个道理,说出来很简单,可要做到却不容易。临终往生,的确有一个关键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