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能想到,美国首都华盛顿最受欢迎的五家连锁餐饮品牌竟在短短几天内全部停业,而原因并非财务亏损或食品质量下滑。
仅仅因为未公开表态支持巴勒斯坦议题,这家餐厅便遭遇了持续不断的线下围堵与网络暴力,最终迫使两位创始人宣布永久关闭所有门店。这起事件为何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它又揭示了怎样的社会裂痕?
![]()
2
美食本该没有立场
位于华盛顿特区的Shouk餐厅,曾是无数食客心中的味觉避风港。从最初街角的一间小摊位起步,历经数年耕耘,到2016年后逐步扩张,在城市各处开出五家分店,如同绽放于都市丛林中的五朵异域之花。
人们钟情于它,不只是因为它那令人回味无穷的地中海风味料理,更在于那种轻松自在、开放包容的用餐氛围。然而就在不久前,这五家门店毫无预警地集体熄灯关门。
这不是一次因市场竞争失利导致的商业失败——事实上,在闭门前,Shouk的客流和口碑都处于巅峰状态,甚至成为当地炙手可热的网红打卡地,许多顾客不惜驱车数十英里只为品尝一口招牌皮塔饼与秘制芝麻酱。
![]()
3
在TripAdvisor等主流点评平台上,成百上千条五星评价将其推上“华盛顿最佳中东菜系餐厅”的位置,声名鹊起。但这场繁华盛景,却随着一场远在千里之外的地区冲突骤然崩塌。
Shouk并未倒在经营困境之中,而是被一波接一波的抵制浪潮与长期骚扰彻底击溃。一个原本供人休憩聚餐的空间,最终在身份政治的撕扯中沦为废墟。
故事的开端其实极为简单:两位创始人,一位是以色列出生的兰・努斯巴赫,另一位是美国籍犹太裔丹尼斯・弗里德曼,他们并无宏大野心,只是希望将童年记忆里的植物性美味分享给更多人。
![]()
4
他们深知中东饮食文化根脉交错、多元交融,因此自创立之初就刻意避免使用“以色列菜”这一标签。对他们而言,所做的不是某国专属菜肴,而是以地中海风味为基础进行创新融合的现代料理,超越国界与民族归属。
他们的初心,是打造一个能让不同背景的人们放下成见、共坐一桌共享美食的空间。为此,餐厅名称“Shouk”特别采用阿拉伯语与希伯来语双语书写,这不仅是一个视觉标识,更像是一份无声的宣言:在这里,文化可以交汇,差异能够共存。
实践证明,这种理念一度获得了巨大共鸣。
![]()
5
络绎不绝的顾客走进Shouk,有上班族、大学生、外国游客,来自各种族、宗教与社会阶层。而他们前来的原因只有一个——享受一顿好饭。
一名常客回忆说,他从未考虑过这家餐厅是否涉及政治立场,他只在乎食物的味道和环境的舒适感。对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Shouk就是一个纯粹提供美味与慰藉的地方,仅此而已。
一盘鹰嘴豆泥的战争
这份单纯的餐饮理想,在2023年10月7日之后被彻底打破。随着巴以局势急剧恶化,远方战火竟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蔓延至本地餐桌。
![]()
6
其实在此之前,危机早已埋下伏笔。早在当年3月,一个名为“种族隔离?我不买账”的民间团体已将Shouk列入其抵制名单,目标直指那些被指涉嫌“文化挪用”或销售以色列占领区产品的商业机构。
在抗议者眼中,创始人的国籍与族裔身份本身就是原罪。无论餐厅如何声明自身非政治化,只要老板拥有以色列背景,就被自动视为对特定国家政策的支持者。
时间推移中,弗里德曼与努斯巴赫的身份从餐饮创业者,逐渐被重新定义为“以色列利益代表”。
![]()
7
于是,食物不再是简单的日常饮食,而成了意识形态交锋的工具。“文化挪用”成为攻击Shouk最猛烈的矛头。
巴勒斯坦裔厨师吉南・迪娜公开发声,指出Shouk菜单上的鹰嘴豆泥、沙拉三明治等核心菜品,其根源深深扎根于巴勒斯坦传统饮食体系。
她批评道,餐厅在盈利的同时,却从未提及这些菜肴的文化源头,等同于抹除巴勒斯坦人在饮食史上的贡献,是一种隐形的文化掠夺。
![]()
8
在她及众多支持者的叙述框架中,这些菜肴不仅是果腹之物,更是与故土相连的情感符号,承载着几代人的生活记忆与民族认同。
当一家由以色列人创办的餐厅售卖这些食物却不做任何说明时,这种沉默被视为一种默认的政治姿态,是对巴勒斯坦文化存在的否定。
于是,Shouk的物理空间迅速从用餐场所演变为政治抗议前线。
![]()
9
当口号淹没了一切
抗议活动最早爆发于乔治城大学附近的一家分店,该区域穆斯林居民较多,自然成为情绪聚集点。起初只是少数人在店外举牌静默示威,但很快升级为大规模行动。
抗议人群开始成群涌入店内,其中包括携带儿童的家庭成员,他们在餐厅内高呼“解放巴勒斯坦”,并用手机全程录像上传社交媒体平台。
更有甚者,在玻璃门窗上贴满巴勒斯坦遇难儿童的照片,画面令人心碎且压抑。
![]()
10
极端情况下,有人直接堵住入口,强行阻止其他顾客入内就餐。线上舆论也同步发酵,负面评论如病毒般扩散,进一步加剧公众对品牌的误解。
“Shouk”这个名字不再关联“美味”或“创新”,反而被强行绑定上“种族压迫”、“文化侵占”等沉重标签。
面对汹涌舆情,创始人弗里德曼多次向媒体澄清:Shouk从未参与任何政治事务,也不支持任何争议性政策。
![]()
11
他表示极度困惑与痛苦,自己一心只想做好一家餐厅,却被迫卷入一场无法掌控的政治风暴。
管理层也曾试图沟通对话,但在铺天盖地的情绪化指控面前,任何理性解释都被视为狡辩。
在抗议者的逻辑中,你的出身决定了你的立场,你的沉默就是共谋的证据。真正的交流通道,从一开始就未曾建立。
![]()
12
理想的空壳与破碎的饭碗
当一个吃饭的地方变成对抗战场,商业运作的基础便荡然无存。
首当其冲的是营收数据——持续不断的干扰导致客流量锐减。老顾客并非不爱这里的味道,而是担心就餐时遭遇冲突,害怕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更不愿被牵连进敏感议题。
员工的心理压力达到极限,每天面对怒目相对的场面,甚至遭受辱骂与恐吓,无人能在如此高压环境中正常工作。
![]()
13
最先倒下的便是抗议最激烈的乔治城门店,它在巨大压力下率先宣布永久歇业。
但这并未平息风波,相反,抵制浪潮如野火般蔓延至其余四家分店,形成连锁反应。最终,这个曾拥有五家门店、日均爆满的品牌,因无法维持基本运营,不得不宣告全面终止营业。
讽刺的是,一个初衷为促进团结的空间,最终因身份对立而分崩离析。
抗议者达成了目的,摧毁了他们眼中的“象征性目标”,但代价是什么?数十名员工瞬间失业,大量忠实食客失去心头所爱,而那些曾在店内呐喊口号的人,在Shouk化为废墟后,转头寻找下一个宣泄对象。
![]()
14
Shouk的消亡在社会层面激起强烈震荡。
许多人对此深感惋惜与不平,认为抗议行为严重越界,将复杂的国际争端简化为对一家普通商户的攻击,既不公平也无助于问题解决。
针对无辜顾客与基层员工的骚扰,无论动机多么崇高,都不应被正当化。
当然,也有声音支持抗议者的诉求,强调民族文化归属与历史正义不应被商业包装所掩盖。
![]()
15
争论的核心逐渐聚焦于一个问题:企业能否真正脱离政治?或者说,当个体身份与全球议题交织时,一家餐厅是否还能保持中立?
Shouk的悲剧犹如一面多棱镜,映照出当代社会日益加深的极化现象。在全球互联与社交媒介放大的背景下,任何看似无关紧要的商业实体,都有可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拖入无法主导的宏大叙事漩涡。
结语
当对话被喧嚣取代,当理解被刻板印象覆盖,当复杂的历史纠葛被压缩成“站队”或“封杀”的二元选择时,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一个用心烹饪的餐厅。
![]()
16
我们正在一点点丧失社会赖以生存的包容力、理性精神以及彼此倾听的能力。
向一家小餐馆发难,或许能带来短暂的情绪释放,但它真的能缓解远方的苦难吗?又能推动任何实质性的和平进程吗?
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身处这个时代的人,静下心来认真思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