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农学子探访首义圣地 探寻红色历史与时代价值
2025年7月9日至14 日,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红色小虎队”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5人,前往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开展“追寻首义足迹,感悟时代担当”主题实践活动。实践队通过实地参观与深度访谈,触摸历史脉络,倾听时代声音。
![]()
左图为辛亥革命博物馆南区正门,林卓摄;
右图为长沙共产党早期主要成员毛泽东、何叔衡,林卓摄
寻访历史现场:感悟革命风雷
实践队准时抵达位于武昌阅马场的辛亥革命博物馆。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系统参观了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从晚清危局的沉重史料,到记录革命思潮传播的泛黄报刊;从再现武昌首义紧张时刻的场景复原,到创建共和艰难求索的原始文件——近两小时的参观,让书本上的历史变得立体可感。一件件饱经沧桑的文物,都在无声诉说着百年前那场终结帝制、开启共和的壮阔风云。
![]()
左图为实践队成员温博研在第五展区参观,林卓摄;
右图为实践队两位成员在讨论辛亥革命展区前言,林卓摄
倾听时代声音:捕捉个体记忆
走出展厅,实践队通过个案访谈的方式,随机采访了各年龄阶段的访客,试图捕捉他们在新时代新征程重温红色文化的感想和体悟。
在孙中山先生铜像旁,南京某高校大二学生小李(化名)分享了他的感受:“我是专程为孙中山先生来的,他‘振兴中华’的理想一直激励着我。站在他当年奋斗过的地方,特别是看到展柜里那些和我差不多大的青年写的革命书信,字迹潦草却充满决心,真的很震撼。”来自信科2301的温博研同学注意到小李讲述时眼神专注,手指不自觉地指向展柜方向,这让他立即联想到自己稍早在第五展区参观时看到的实物——那些泛黄的信件。书信内容虽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但字迹的潦草透露出紧迫感,诸如“为民族不惜此身”的语句,清晰传递出百年前青年为理想献身的无畏精神。这一瞬间的观察,使温博研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重叠:小李作为当代青年,其热情与革命青年的书信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首义枪声”展区,采访了一位带着8岁儿子的武汉市民王先生。王先生指着起义士兵的照片对孩子进行现场教育的话语——“要懂得珍惜”、“长大了也要尽力做点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事”——深深打动了在场的队员。实践队队员同样来自于信科2301的林卓同学在采访中记录,王先生的话语深深打动了他,这种历史教育在家庭场景中能悄然播下爱国与责任的种子,让他无比赞同
这些来自不同个体的声音与队员们的亲身体验相互交织,构成了此行最生动、最深刻的记忆,也让队员们意识到历史传承的多样形式与情感温度。
![]()
左图为实践队采访者正在采访来自南京的大学生小李,林卓摄;
右图为实践队正在采访武汉市民王先生,林卓摄
凝练实践思考:深化历史认知
通过此次深入的实地调研,实践队收获颇丰,对辛亥革命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博物馆内详实的文物与档案,让队员们身临其境地理解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它是无数仁人志士在民族危亡之际,历经探索后的决然奋起。革命先辈们成功推翻了帝制,将“民主”、“共和”的理念深植人心。
而通过实地探访和与不同访客的交流,队员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武汉“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其生命力远不止于历史的开创性。它更体现在当代青年对行动力的崇尚(如小李所感)、在普通家庭对感恩与责任的教育传承(如王先生所为)之中,这正是“担当”与“敢为”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映射。队员们深切体会到,博物馆的“现场感”与“实物性”是连接历史与当下、激发情感共鸣的关键桥梁。有效的精神传承,需要摒弃教条式的灌输,转而注重分众化引导和情感浸润,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件亲见的文物、一次触动心灵的对话,其效果远胜于千言万语。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与思考,实践队计划策划主题交流活动,引导更多同学结合自身实际,探讨如何在日常学习与未来发展中,将历史中汲取的“担当”与“敢为”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首义的薪火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探访首义圣地,不仅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历史回望,更是一次涤荡心灵的精神远征。华农信息学子们在触摸历史的温度、倾听时代的脉动后,更加坚定了铭记历史、砥砺前行的信念,决心将青春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之中。
文字|信息学院红色小虎队王一度
摄影|信息学院红色小虎队林卓
审核|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