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这两天,后台被一条消息刷屏:省城一所国际小学的语文老师,讲了抗日战争相关课文,顺着课文补充了侵华日军在中国的罪行与证词。课讲完没多久,班上一位中日混血女生的母亲在家长群里质疑——“你这样讲历史,有没有考虑过班上有日本背景的孩子?你这么煽动情绪,还是不是老师?”并向相关部门递交了举报。
![]()
这条群聊内容被截图转发,语言很激烈,情绪也上来了。老师这边也发了博文,解释自己“只是客观讲事实,强调珍惜和平,没有煽动仇恨”,态度不卑不亢。学校方面的处置和回应,暂时没有公开信息,暂无相关信息。
![]()
把时间线理一理。该老师教授的是高年级语文,课本里有抗战题材。课上她补充了几段史料:侵华日军的强制劳役、城镇屠杀、个人口述证词。她给孩子们强调的是“那是一段血与泪的历史,要记住民族伤痕,懂得和平不易”。
![]()
家长的担忧也摆在台面上。女孩是中日混血,父亲日本人、母亲中国人。母亲怕孩子听到“日本军队的暴行”后心理受冲击,也担心班里个别孩子会“另眼相看”。她认为,讲这些血腥细节会“制造民族仇恨”,对孩子的校园环境不友好。这种保护本能,我理解。但矛盾也很明显:几十个孩子的历史教育,和一个孩子的感受,该怎么平衡?
老师在博文里补充了一句:“我没有用刺激性的词语,没有贴标签,也没有把历史问题落到现实个体身上。”这句话很关键,涉及教学边界与专业判断。
![]()
舆论是一股洪流,这事一出,讨论就炸开了。很多网友替老师发声:“历史不是制造仇恨,是让人记住教训。”也有人对家长表示同情,提醒学校要做好心理疏导,但仍强调“不能因为个别情况就不讲事实”。还有人把镜头转向日本国内:森正孝,这位日本教师拍纪录片、做调查,记录侵华日军的罪行证言,推动公众面对历史,影响了三百万人次观看,这就是面对问题的勇气。
![]()
我翻看资料,他还在哈尔滨的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做过纪录片采集,采访日军老兵和中国受害者。日本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有反思的人,有推动和解的人,也有否认史实的右翼势力。把军国主义的历史责任,与今天普通日本人、在华学习的孩子区分开,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功。
![]()
学校层面的进展,大家最关心。到发稿时,关于校方的调查结论、课程调整与沟通安排,有待权威确认。我也给相关教育部门留言,请他们就“历史课程的适龄呈现”“家校沟通指引”给出通用建议,方便一线老师有遵循。
![]()
这类话题不怕讨论,就怕偷懒。有没有“制造仇恨”?看细节。课堂用的是什么材料?老师如何表述?是否出现了针对国籍、族裔的负面标签?有没有把“历史行为”简单映射到“现实个体”?这些都是判断的锚点。历史教育的原则很清楚:尊重史实、尊重证据、尊重人的尊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