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昨天 2025 年胡润百富榜一出来,我盯着榜单翻了三遍,差点以为看错了 —— 往年霸屏前几名的地产大佬,今年连前 100 名都没影了!咱先说说最扎眼的几个数:
钟睒睒带着 5300 亿第四次当首富,比第九名李嘉诚和第十一名马云的财富加起来还多。马云家族 2100 亿排到 11 名,掉出了前十。更狠的是房地产圈:万达王健林资产缩水 66%,直接跌到 718 名;碧桂园杨惠妍缩水 25%,世茂许荣茂缩水 48%,以前随便能进前 20 的主儿,现在连影子都看不见。要知道 2013 到 2017 年,那可是王健林、许家印轮流坐首富的年代,现在整个地产圈直接 “全军覆没”,这变化也太魔幻了!
为啥会这样?咱别听那些虚头巴脑的分析,用大白话拆解三个核心原因:
第一,政策早把 “老路” 堵死了。这几年 “房住不炒” 不是喊口号,2025 年推进的 “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直接改了游戏规则 —— 以前房企拿地靠借钱,盖房靠预售,卖完再还债,玩的是 “高杠杆空手套”;现在政策要求 “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人口没流入的地方根本不给供地,还卡着预售资金监管,想靠借钱扩张门都没有。王健林他们那批大佬,家底全绑在土地和房子上,政策一收紧,资产缩水是必然的。
第二,市场早就 “供大于求” 了。2025 年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还在降,三四线城市的房子要卖 47.6 个月才能清完库存,相当于四年时间。咱身边都能看见:老家县城的新小区亮灯率不到三成,售楼处改超市的比比皆是。以前房企拿块地就涨价,现在房子卖不动,土地也没人抢了,2025 年前 9 个月全国土地出让收入降了 31.8%,大佬们的资产能不缩水吗?
第三,赚钱的逻辑彻底变了。以前中国首富不是地产商就是互联网大佬,现在前 10 名里 5 个是搞新质生产力的:雷军靠新能源汽车财富涨了 1960 亿,曾毓群靠电池排第四,张一鸣靠 AI 稳居第二。简单说,以前靠 “盖房子、炒房子” 能暴富,现在得靠 “造技术、造产品”。房地产那套 “拿地 - 建房 - 涨价” 的老玩法,早就跟不上时代了。
这事儿对咱普通人影响其实比想象中大:
先说看得见的变化:小区门口的装修队少了,不少建材店改成了新能源汽车展厅;老家的烂尾楼虽然有 “白名单” 贷款兜底复工了,但交房速度比以前慢多了。还有地方财政,土地卖不上价,有些县城的公交班次都减了,这都是房地产下行的连锁反应。
再说看不见的改变:以前亲戚聊天全是 “买房没”“房价涨了多少”,现在没人提了 ——2025 年 9 月全国二手房均价连跌 26 个月,“买了就亏” 的心理让大家都变理性了。更重要的是,“造富神话” 碎了:以前觉得地产老板是 “天选之子”,现在发现他们的财富全是泡沫堆的,还不如卖水的钟睒睒、造手机的雷军踏实。
最后说说我的真实想法,可能有点犀利但绝对实在:
第一,地产商 “出局” 不是楼市 “崩盘”。别听人瞎忽悠说 “房地产要完了”,它占 GDP 的比重还在 10% 以上,只是从 “赚快钱的疯子” 变回 “稳扎稳打的老实人”。就像万科现在开始搞长租公寓、养老地产,龙湖靠代建业务一年涨 30%,这才是正常的样子。
第二,这是最好的 “祛魅时刻”。以前我们总觉得 “买房 = 致富”“地产商 = 大佬”,现在榜单告诉你:靠政策红利、杠杆游戏堆起来的财富,终究会还回去。真正能站住脚的,是把矿泉水做好、把汽车造好、把技术搞突破的人,这才是中国经济该有的样子。
第三,楼市的 “新答案” 在身边。2025 年新建住宅 75% 都是绿色建筑,北京老小区加装电梯的越来越多,深圳的智慧社区能刷脸开门、自动垃圾分类。这些不是靠大佬们的资本堆出来的,是靠实实在在的需求倒逼的。以后楼市不造 “首富”,但会造 “好房子”,这才是对咱普通人最有用的改变。
说实话,看着王健林从 “一个小目标” 掉到 700 多名,我一点不意外。一个行业不可能靠 “炒” 活一辈子,房地产从 “造富引擎” 变回 “居住载体”,不是衰退,是清醒。就像咱过日子,踏踏实实上班、稳稳当当住家,比啥都强。你们觉得这波变化是好事吗?评论区聊聊,咱接着深挖楼市那些真事儿。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